“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首次提出“蝴蝶效應”學說,特指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2012年6月4日的中國重慶彭水,一座小橋的降臨,正在扇動著拱橋的“翅膀”,意圖帶動一場更加深而廣、破解貧困山區群眾行路難的“蝴蝶效應”。
“小橋工程”將首座愛心小橋選址我縣太原鄉,力圖解決邊遠山區學生、群眾出行問題。作為當地人大代表,面對關系群眾安危、破解出行難題的愛心工程,我們更加責無旁貸。”
——彭水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秦盛成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地處重慶東南部,素有“不墨烏江畫,無弦苗鄉音”之美譽。全境山高坡陡、溝壑縱橫,谷地、坡麓、巖溶洼地及小型山間盆地相間,溪流眾多。蔥郁青翠,流水嗶嗶,美景天成,仿若桃源。
然而,這在很多異地人心目中的郊游圣地或是探險奇地,卻因缺少連通溝河的小橋,讓當地人困擾不已。2003年的端午節,鹿鳴鄉馬金村的小學生冉樹超就在涉水過河上學時,被卷入滾滾洪流,再也沒有醒來。
2011年初,彭水自治縣人大常委會開展“代表行動”,對群眾出行難問題進行專題調研。調研發現:“很多溝河沒有修建橋梁,人民群眾通過搭建木橋或者涉水過河。遇到雨量充沛的季節,就只能望河興嘆,最后只能選擇繞道數公里,或者冒險涉水過河。”
然而,交通運輸行業的公路建設由于資金原因還無法做到如此細致,在很多偏遠山區,方便民眾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尚無力顧及。彭水境內溪流窄小,平均寬度只有10余米,與國家“渡改橋”項目難以沾邊。想在溪上架橋,做到便民通行,資金難題如噎在喉,縣交委也只能“有一點錢,辦一點事”。
同一時間,“小橋工程”前期籌備小分隊探訪彭水自治縣太原鄉,鄉中心小學伴山而建,一條18米寬的太原河生生將學校和孩子們隔開。上學路被攔,給當地學生和村民帶來極大不便。了解情況后,“小橋工程”活動組決定將第一座小橋落戶太原鄉。
愛心小橋落戶彭水,縣交委主任徐道東既欣喜又自責:“農村公路不修通,溝河不搭橋,對群眾是不公平的,他們享受不到改革開放的勝利果實。”
隨即,一座小橋在彭水帶起“蝴蝶效應”,更加增強了縣人大全力助力百姓安全過河、修建人行便橋的信心。2011年6月,彭水自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決定,開展100座人大代表“便民橋”建設,切實解決好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7月,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印發《推動“民生十條”建設人大代表“愛心橋”實施方案》和《彭水自治縣便民橋建設管理辦法》。
“一萬元,就能為數百名群眾架起一座‘放心’橋,為農村交通打通‘毛細血管’,切實方便廣大群眾出行。”
——彭水自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張福安
人大代表“便民橋”行動給三義鄉廖家河溝的百姓們帶來了福音。
2011年10月5日,三義鄉人大主席團提交申請,準備將宏升村廖家河溝原有的爛木橋拆毀,修建一條穩固的人行便橋,請求解決宏升村廖家河溝“便民橋”建設資金缺口。修建資金預算表里,水泥、石頭、石砂、水泥磚、鋼材、勞力、木板、圓木的單價、數量、金額清晰可見,合計里赫然寫著:27800元。
不到三萬元的小橋,建成后將能造福500余人。張福安表示:“人行橋的造價并不是很高,在目前批準將建的小橋中,造價基本平均在5萬元左右。投資最大的40萬元,而有時候,1萬元就能為數百名群眾架起一座‘放心’通道。”
人行便橋便宜,但是數量一多,縣人大和交委也吃不消。千方百計地籌集好建設資金,是保證人大代表“便民橋”建設順利實施的關鍵。對此,彭水人大采取了“三個一點”的“便民橋”資金籌措辦法,即:縣人大常委會補助一點,鄉鎮政府籌措一點和人民群眾集資一點。總體上以全縣人大代表參與貢獻,帶動社會各界參與建設,通過代表捐款捐物、組織群眾投勞、社會各方支持等方式籌集物資。
為確保人大代表“便民橋”建設質量和老百姓得到真正實惠,“便民橋”建設過程主要分為8個步驟,即:調查摸底、實地查勘、設計概算、交委指導、鄉鎮實施、質量監管、竣工驗收、合格結算。
各鄉鎮人大根據村民積極性、需要程度、社會效益、資金投入等情況,第一批以解決學生上學、老百姓趕集、走親訪友出行為重點;第二批以解決老百姓生產出行為重點;第三批以解決涉及人口多、建設規模較大為重點。
根據鄉鎮上報情況,領導小組辦公室協調片區指導組、縣交委技術人員、所在鄉鎮人大、街道人大工委一起到實地踏勘,確定是否修建、修建規模、批次及橋的類型。由交委統一負責設計、編制工程預算、技術指導、工程質量監管和組織竣工驗收。
“對5萬元以上的橋梁,縣交委按照不同的規模設計了標準圖紙,供各鄉鎮、街道建設時參考。”徐道東表示。
為保證工程進度,縣人大常委會各委室與相關部門、鄉鎮(街道)建立了聯動協調機制,根據實際需要適時召開聯系會議,或組織開展實地調研檢查、片區指導等形式研究解決遇到的困難。同時,各鄉鎮(街道)也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發動當地群眾投資投勞,參與質量監督管理。
“全縣涉水過河、搭建木橋的地方還有287處,其中,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簡易橋梁有98座。解決這些難題還需要資金2100萬元。”
——彭水自治縣人大常委會“便民橋”統計數據(2012.05)
2011年8月,第一座“便民橋”——保家鎮“干涸口便民橋”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竣工投入使用。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紹慶街道“倒馬坎便民橋”、棣棠鄉“吊嘴便民橋”、高谷鎮“大青便民橋”,太原鄉“衙門田便民橋”等66座人大代表“便民橋”相繼建成,據稱,這些橋梁能夠解決10萬余人的出行難和學生上學安全問題。
然而,這才僅僅是起步,截至2012年5月,根據各鄉鎮、街道統計,還需要修建“便民橋”287座。
財政拮據,前路艱難,2100余萬元的資金如何籌集,成為修建“便民橋”的關鍵性難題。
縣人大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若按照現行籌款模式,隨著要搭建的小橋越來越多,籌款難度也將越來越大,百姓的出行難題亟需得到社會各方的更多支持。
而“便民橋”建成后的維護管理問題,縣人大常委會也正與縣交委商議討論中。
“小橋工程”將第一座愛心橋建在彭水,助力彭水人大代表‘便民橋’從懸浮于腦海中的構想落到實際。”徐道東表示,這座愛心小橋的日后維護也將放入“便民橋”維護之中一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