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獎項設置:
網絡人氣獎:3 名
一等獎:1 名
二等獎:2名
三等獎:7 名
優秀獎:成功參展
流程:
1. 經基金會組織專家初步篩選選出作品60張/組投放網絡展出并參加網絡評選。
2. 網絡人氣獎100% 按照網絡投票結果得出。
3. 一到三等獎由評委會評出。每個評委推薦不多于5個最佳作品并給予評語。
4. 根據評委投票得數計算得出獎項排名。
5. 最后經過評委會評審通過, 公布結果。
6. 特別說明:鑒于此次活動大家參賽踴躍,為鼓勵更多人了解古橋文化,經基金會和評委會同意,獎項數比原定增加。
獎品:
一等獎:茅以升紀念郵冊+獎金800元
二等獎:茅以升紀念郵冊+獎金500元
三等獎:茅以升紀念郵冊+獎金300元
最佳網絡人氣獎第一名:茅以升紀念冊+獎金500元
最佳網絡人氣獎第二名:茅以升紀念冊+獎金300元
最佳網絡人氣獎第三名:茅以升紀念冊+獎金200元
優秀獎:茅以升紀念郵冊+獎金100元
作品公布
最佳網絡人氣獎第一名
小商橋| 隋 攝影 辛智勇



最佳網絡人氣獎第二名
新橋| 民國 攝影 陳樹堯
最佳網絡人氣獎第三名
古縣橋| 元遺構 攝影 要英民
經過評委會的多輪投票,以下獎項為評委會投票得出并通過。
一等獎 一名
楓橋| 唐 攝影 張雷
楓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石拱橋,因唐代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而聞名于世。攝影作品,取角合理,構圖恰當,色彩豐富協調,光影效果好,向人們展現了楓橋白天的美好,與《楓橋夜泊》相得益彰。
--- 陳寶春
照片中古橋結構清晰、概貌完整。古樹、古樓、古橋交相輝映,照片構圖勻稱,景色美觀。
---- 丁漢山
在陽光下畫面清晰豐滿,遠、中、近景構圖和諧。近景綠葉垂前,河岸護欄一角;遠景綠樹叢后重檐二層閣樓;中間位置是陽光照耀下的楓橋側面高拱券及橋身,呈現古橋風貌,主題突出,陪襯適當。
---- 梁欣立
色彩平和,構圖勻稱,線條柔順,體現了橋梁建筑的人文之美。
--- 王清友
二等獎 二名
小商橋 | 攝影 辛智勇
作者抓住晴朗的天氣,全景視角,再現了古橋特有的亙古質地和風貌,利用局部勝利,反映古橋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味,有區域特點。
--- 吳禮冠
畫面均衡,對稱。近景水中映襯著層云波濤,加上枝葉點綴;遠景三孔古橋堤岸,茂密樹林,水面倒影,靜空浮云。橋上轉角望柱石獅,護欄板雕游龍,古樸滄桑。
---- 梁欣立
作者以對稱構圖詮釋了橋梁建筑之美,細節描述厚重,色彩表達深邃。
---- 王清友
波密伸臂橋| 何南大
該橋雖然修建年月不詳,但橋的結構,做法完全繼承了古人在甘、藏偏僻山區修建伸臂木梁橋的傳統技藝。 圖片元件、中景、近景的水、橋、山和諧統一,自然優美。
---- 吳禮冠
木橋結構清楚、概貌完整。照片突出山水交融、道路險峻,令人叫絕。
---- 丁漢山
三等獎 七名
積石橋| 攝影 要英民
蒼海桑田,當初跨越的河流可能不存或變為季節性河流,但積石橋依然堅守。大樹、田地、古道,一派田園風光。建議將右上角的磚房剪去,使作品更純粹些。
---- 陳寶春
古橋結構清楚、概貌完整。突出了古橋的滄桑,激發人們對古橋加以保護的使命感。
---- 丁漢山
拱宸橋| 攝影 張雷
圖片以較大比例水面做前景,烘托橫跨運河之上的拱宸橋的雄姿。 以平視的鏡頭,拍出高高的石拱橋,象征著對運河北方起點在北京住著的帝王的深深敬意。 圖片整潔,比例均勻。
--- 吳禮冠
清代拱宸橋是座三高拱券石橋,此橋型在江浙地區比較多,拱宸橋能較完整地保留下來也屬萬幸。拱宸橋三拱券橋孔一大二小,橋身有石橋聯,兩橋墩的上下游分別獨立設有石墩,墩臺上是一只頭朝外伏臥的鎮水獸,共四只鎮水獸,主要是提醒過往船只避讓橋礅,又有裝飾作用,這在古橋中少有,應是拱宸橋的特色之一。
---- 梁欣立
運用光線把橋梁的斑駁與翠綠相映成趣,對比得當,很好地展現了橋梁的生命之美。
---- 王清友
曹家橋| 攝影 陳群有
古橋結構清楚、概貌完整。古橋、古河道、樹木交相輝映。照片構圖勻稱,景色美觀。
----- 丁漢山
平行構圖,對稱手法,作者用冷暖色彩,特別是大面積藍色運用,渲染了橋梁的靜謐之美。
---- 王清友
龍腦橋| 攝影 李剛
巧妙運用光線和色彩,淋漓盡致地表達了鏤空雕刻之美,在歷史的蒼穹下,一大批明代大師其實隱藏在民間。
---- 王清友
龍腦橋是四川瀘州多座古龍橋中最著名的一座。畫面采用周圍暗調,中間高光的曝光手法,突出橋上石獸的形象,更好地反映龍腦橋的特色。
---- 梁欣立
河口萬壽橋| 攝影 郭唯
河口萬壽橋并非名橋,且處于繁華市井,作品展現了它在現代城市中,不忘初心,仍發揮著重要的交通作用。榕樹、民居、橋欄上的市民,地域特點鮮明,生活氣息濃厚,人文關懷溫暖,是難得的古橋攝影佳作。
--- 陳寶春
萬年橋| 攝影 劉芹
萬年橋是典型的北方多孔厚墩石拱橋,作品由二幅組成以第一幅為佳。第一幅作品,以青灰色彩為主,古樸典雅,穩重大方,畫面中無現代建筑和多余的元素,整潔干凈。建議展示時僅采用第一幅。
--- 陳寶春
亞父橋| 攝影 夏祖照
亞父橋建于民國時期,座落在浙江天臺九遮山,九遮山曾是范增的隱居地。畫面中青山綠水,二座橋并排橫跨河上,近處二拱券石橋為“亞父橋”。“亞父”一詞,是僅次于父親或對長者的尊敬稱呼。《史記·項羽本紀》曰:“亞父者,范增也。”此橋有紀念范增或尊老之意。
“亞”有僅次第一,二的意思。這里有并排二座橋。亞父橋二孔,在傳統建橋中橋孔數為一、三、五、七、九等單數,而建二孔橋洞,可能民國時期當地建橋觀念已有所改變,就建二孔,與“亞”暗合。
注:范增 (前277~前204年)秦漢時期安徽人,項羽手下的一謀士,尊稱為亞父。
---- 梁欣立
其他評委提名的作品
滅渡橋| 元 攝影 張雷
滅渡橋也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石拱橋。攝影作品,主題鮮明,大氣,明確表達了橋梁的結構、造型,也給出了橋位的自然條件,河流狀況,右上角的現代城市建設,與古橋形成鮮明的對照,展現了江南地區文化傳承與現代化發展的和諧關系。
---- 陳寶春
汪莊石軸柱橋|明 攝影 陳王麗
古橋結構清楚、概貌完整。突出了古橋的滄桑,激發人們對古橋加以保護的使命感。
---- 丁漢山
永惠橋| 金 攝影 要英民
作者通過細部石雕突出該橋的歷史和文化, 把民間喜愛的瑞獸、花草和諧自然的糅合在古橋局部。雕刻飾品巧奪天工,技藝精湛,通過圖片反映古橋的審美價值,給后人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
---- 吳禮冠
特別鳴謝 嘉賓 吳衛平先生
特邀嘉賓 簡介:
吳衛平,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廊橋》作者,1976年開始攝影,2001年開始專注于中國古代廊橋的自費拍攝,足跡遍及21個省市自治區,共拍攝廊橋520余座,為我國古代廊橋遺存的整體面貌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記錄。 吳衛平的作品多次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開設廊橋專欄。本次活動得到吳衛平先生無償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表衷心的感謝!
嘉賓作品賞析
大橋樓閣
隋
蒼巖山位于河北省井陘縣胡家灘附近,據傳是隋朝南陽公主出家為尼的地方。陘,古稱即山谷斷裂之地。橋樓殿就建在山梁斷裂的懸崖峭壁上,依托一座長15米、跨徑10.7米、寬9米的單孔拱券形石橋,地勢異常險峻。橋樓殿是我國著名的懸空寺,隋代(公元581年—618年)始建。大橋樓殿坐西向東,大橋樓殿在清朝康熙年間被火焚毀,之后重新修建保存至今。整座建筑為九脊重檐閣樓,石拱單跨回廊式歇山頂廊殿橋式樣,頂覆青黃兩色琉璃瓦。
蒼巖山上的大橋樓殿是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史上獨一無二的奇異廊橋。選擇懸崖裂谷處,以石拱橋為承載體,橋上建筑殿宇,天才的創意、大膽的設想、精巧的構造、牢固的建筑,后人實難企及。
評委的贊賞
橋樓閣是蒼巖山福慶寺的主體建筑之一,作者利用自然光,烘托“兩山并峙、構橋其中”的特點,突出橋樓閣“壁立萬仞,凌空欲飛”,用大環境訴說建橋工匠的智慧,膽識,“險得美”。
---- 吳禮冠
照片中古橋結構清楚,概貌完整,照片中石拱跨踏兩端絕壁,穩如磐石,其上橋閣構思精巧,照片突出古橋氣勢,令人叫絕。
--- 丁漢山
活動聲明
參賽者以自己名義提交參賽作品,即宣告其是參賽作品的作者,并允許主辦方在本次活動的相關專題、新聞、推廣中無償使用這些作品。所有參賽作品的著作權、與作品有關的肖像權和名譽權等法律問題,均由參賽者自行解決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如參賽者剽竊、翻拍他人作品或其它因參賽作品而產生的法律糾紛,由參賽者個人承擔全部法律責任,與主辦方無關。
評委陣容
特邀評委:
陳寶春
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教授
橋梁技術創新與風險防治
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負責人
國際無縫橋協會 副主席
國際拱橋大會永久性學術委員會 秘書長
中國鋼協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分會 副理事長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可持續土木工程
研究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古橋委員會 副主任
丁漢山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教授
東南大學中國古橋研究所 所長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古橋委員會 副主任
梁欣立
《北京古橋》《北京古獅》《北京古墻》等
著作 作者
北京史地民俗學會 秘書長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古橋委員會 委員
吳禮冠
《古橋追夢》 作者
《匠心橋飾-中國古代橋梁裝飾藝術》作者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古橋委員會 委員
王清友
中國攝影家協會 會員
四川瀘縣攝影家協會 主席
四川省作家協會 會員
本次公益攝影展圓滿結束!在此特別鳴謝對本次活動給予大力支持的所有相關單位和人士! 感謝所有關心古橋保護的熱心人士以及參加投票的網友!感恩所有的遇見!
感恩所有的遇見
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古橋委員會秉承茅老遺愿, 是致力于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之古橋文化保護以及古橋科普知識的普及和推廣的學術性和科普性公益平臺, 愿為中國古橋遺產屹立于世界橋梁文化遺產之林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