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工程教育,是先學而后習的。以大學的各工程系為例,它們有許多共同特點:(1)一律四年畢業,為的是同大學中其他學院(除醫科)一致,招生方便。(2)第一年級必修課程,各系大體相同。使工學院里轉系方便。(3)各年級的課程中“基本”性的較多,專門性的較少,為的是想求較廣的基礎。(4)第三、四年級課程內,專門性的選課較多,為的是想求較專的應用。(5)四年中理論課程多于實習課程,為的是理論重要,實習只是驗證理論。(6)理論先講,實習后做,尤其是最基本的理論,在最先講,最專門的實習,在最后做,為的是先要頭腦搞通,然后雙手去做。    

      這些特點,說明過去工程教育的特性(1)它是廣泛不精,培養“通才’’為目的的。土木工程系的畢業生,可以參加任何  土木工程部門的工作(過去還有一種主張,開辦普通工程系,希望那里的畢業生,能做任何工程還有主張工程學生,應多讀人文科學,他畢業后,更可做任何非工程的職務了!)。對于選.擇職業,當然是一種方便,而且有了一般木工程的基礎,在就業某部門以后(也許這個部門并非他在三、四年級選課的對象),對那部門的專、精、深入,亦有幫助。但從他就業的那部門來看,成為一種負擔,他不能立刻生產,他需要繼續學習,他就業的那部門,擔負了培養“專才”的任務。(2)它是以理論為前提.來便利學生選科選系的。希望學生在讀了一年基本理論(其中小部分是與高中所讀重復的)以后,使能決定他是否宜于工程,或是工程的哪一系。機電兩系的學生在第二年級讀完相同的理論以后,便能決定他是宜于機械或電機。這是唯心主義,從理論出發,來決定個人的職業方向,無形中養成了很多的工程“理論家”,能鉆牛角尖,而不會轉螺絲帽。(3)它是以理論為基礎,施行工程教育的。開始便講最基本的自然科學,認為科學理論,是一切工程的基本。有了理論.便可啟發智慧,舉一反三,對于各種工程,經過實習,即能觸類旁通了。這似乎是經濟辦法,而且理論本是經驗得來。然這種教育方法使學生處于被動,形成“填鴨式”的教育,并有空談理論而好高騖遠的危險。(4)它是以實習來幫助理論,不是以理論來貫通實習的。校內實習本已與工程生產脫節,而這脫節的實習還是理論的附屬品。于是這理論更與工程生產脫節,成為“脫產理論”。這是過去工程教育最大的特性,是受了過去“學以致用”,“知而后行”的影響(但并未注意到《大學》中“致知在格物”的“在”字),成為傳統的“學而時習之”的教育。

      這些特性造成下列現象:(1)理論與實際脫節。工程畢業生不能做工人的事,雖說能計算,能畫圖,能設計,并能寫論文,但多半是“紙上談工”,不切實際。非在工程現場里,從頭學起不可。等他能了解工程的實際時,他原有的理論也許忘記了(也許是陳腐不適用了)。他若不知補充新的理論,他便成為落伍的工程師。(2)通才與專才脫節。本來是想造就通才的底子,慢慢訓練成為專才,但只是理論上的“通”(或僅是書本上的通)是無法達到實際上的“專”的,實際上的專,必須以實踐為基礎,由此進一步地達到理論上的通。因此工程畢業生,往往是半生不熟的通才。(3)科學與生產脫節。在校讀科學,不以生產為對象,因之工程各系的劃分,以科學的性質為主,成為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等系,但在任何的生產工作上,都需要多種工程的配合,任何一種生產的專家,實是相關工程的通才。譬如橋梁工程,并非一個土木工程的通才所能辦的,它需要很多的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冶金工程等等的理論與實踐,方能成為一個橋梁的專才。因此工程各系的劃分,如就生產需要而言,是應以工作的性質為主的,如鐵道工程系、橋梁工程系,機車工程系、信號工程系等。(4)對于學生入學的要求,是重“質”不重“量”。寧可招收少數程度整齊的,不愿訓練大量普通的。這是完全受了重視理論的影響,因為理論是可考試記分的,分數多的,便是質好,方能讀好第一年級的基本理論,于是理論的分數.成為入學的標準。至于這些理論好的學生,是否能成為好的工程師,那就無法過問了。其實“好的質”是要從“大的量”來的,尤其是工程工作者。(5)對于學生畢業的條件,是一切分數及格,而這分數,極大多數是指理論的課程。至于校內實習,暑期實習等等的作業,往往是無關輕重。任何一個大學的“教務規則”,對于學生的“及格”、“補考”、“重讀”等等分數上的規定,是非常周密,如同一部法典,將每個學生活生生地捆死,成為“分數奴隸”,完全看做檢驗工程材料一樣。倘若學生對學習工程有興趣,如同看戲跳舞一般,還需要一套如此機械式的章程,來督促他多看少看或多跳少跳嗎?

      這些現象,都是不合理的,然而這便是過去工程教育的病態!因為過去是抄襲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方法(尤其是美國),而在資本主義國家里:(1)工程生產事業大半是私營的。(2)大學及專門學校,私立的也很多。(3)學生在校是受一個主人支配,出校就業,又受另一個主人支配,而這兩個主人,各有各的計劃,只求自己出品增多,以致形成雙方脫節的現象。因此工程學校,便想只造就通才,并以理論為號召,希望在各種脫節的情況下.替學生多搭些橋粱,免得很多學生落水!

      這一套教育方法,在我們新的人民民主國家里,應當重新估價了,應當開始改革了!

      現在大膽地提出一個建議,并用具體的辦法來說明。

      為了訓練橋梁工程師,設立橋梁工程系,招收高中畢業生于秋季及春季入校:(1)第一年級新生除受訓練一個月外,先在造橋工地,實習半年,后在橋梁工廠,實習半年。同時實習測量、地質、工程材料、石工等課程。晚間閱讀課本(包括政治課目及勞動法令等),練習繪圖。一年完畢后,學生認為橋梁不相宜時,可改系;認為相宜時,可升學。無力續學時,可在實習處所任橋梁工程的工人或領班工人(因已有高中程度)。(2)第二年級前半年在學校讀與橋梁有直接關系的理論課程,如結構學、基礎學、河工學、機械工程、電機工程等。后半年在現場實習木橋、鋼橋、鋼筋混凝土橋的施工方法,運用器材,管理人工等技術,同時實習測量、地質、材料、鐵路等課程。晚間閱書及繪圖。在此二年級完畢時,學生可升學,或就地任監工員或技師。(3)第三年級前半年在學校讀較為基本的理論課程,如工程力學、材料力學,土壤力學,水力學及電機,機械、冶金等工程。后半年,在現場實習較為負責的施工,管理及設計等項目(特別注意生產條件及勞資關系),同時實習測量、房屋建筑、鐵路公路等課程,晚間閱書及繪圖。在此三年級完畢時,學生可升學或就地任助理工務員。(4)第四年級,全年在校學習,讀基車科學如微積分、物理、化學、機械學,高等數學,高等力學、經濟學等課程、并在實驗室做材料實驗、水力試驗、機械及電機試驗等(以上試驗,都是現場所不能做,或無法控制的)。在此四年級完畢時,學生即系畢業,可任正式的橋梁工務員.以后按級升任工程師(其他工程系,視其性質,可定為三年或五年或三年半畢業)。以上四年中,除一般例假外,無暑假寒假。在現場實習時,必須有各種教師(教授及工程師)指揮協助,布置逐日的工作計劃,講解工作內容,并安排熟練工人為指導。

      這個新法的特點:(1)第一年級完畢時,學生即知其將來任務與其個性興趣,是否適合,不適合時,立即改系。同時得到關于將來任務的初步理論。(2)學生能很早養成勞動觀念,勞動態度,了解勞動條件,勞動紀律。(3)先經實習,再讀理論,由“知其然”逐漸達到“知其所以然”,而所讀者緊接有關的實習,實習與理論,相配合地由簡單到復雜,則對理論的了解,更為透徹鞏固,隨時有實習做背景,知道如何以理論來貫通實習,以實習來發揮理論,知道理論中有實踐,實踐中有理論。(4)實踐與理論,同是工具,一是加強用手,一是加強用腦,兩種工具結合起來,每種工具的效用,便可相互地提高。(5)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現時現地的,不應似過去以四年級的實習,來驗證一年級的理論.或以教師的實踐,來結合學生的理論。(6)現場的生產實習,促進對于相關工程的了解,加強對于經濟的掌握。(7)畢業時,所讀基本理論,記憶猶新,就業后,即有繼續高深研究的工具。過去畢業生的基本理論,是三年前讀的,就業時往往忘卻。(8),經此訓練,畢業后自學,或可成一通才。(9)可以大量招收新生,校內宿舍,可容兩倍過去的學生(因有一半在現場),這樣重“量”的結果,必是“質”的提高。(10)四年中,每年成一段落,學生可于每年來決定升學或就業,或就業一時期后,再回校復學。(11)推行新法的結果.必可與工人在職教育配合,而工人(比較的專才)便可逐漸地訓練為工程師(比較的通才).(12)從生產部門言,常年有某年級某系的學生實習,成為經常任務,不需臨時布置,妨礙生產秩序。學生畢業后,也愿回到原實習處所工作,滿足生產部門的需要。

      從原則上講,在我們國家里,教育和生產(絕大部分)屬于一個主人.這個新法,似乎是值得提倡的。所成問題的是:過去的教育方法,根深蒂固,一時不易解放,而所有的課本(多半是外文),都是為“先理論后實習”,“先基本后實用”而寫的,對于新法,完全不能適用。必須經過一番慎重的考慮,變更過去“先修”觀點,方能擬定實習計劃,課本內容,教學方法等等。更需要廣泛地討論,由各工程教育專家,多作深入的評判,以期樹立新法的雛形,來做嘗試的根據。切忌舊的打破,薪的建立不起來,演成半真空景象?;蛘哌@個新法,較宜于專門學校,而不適于大學,也值得研究。

      這個新法的路線,是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然后再回到感性知識,循環發展。是舊法的大翻身!是從“學而習”的工程教育改進到“習而學”的工程教育。只要打破了這個傳統的觀念,學與習便會自然地結合起來,成為“學習結合”的工程教育。我們如要將“理論與實際”、“科學與生產”,“讀書與勞動”、“通才與專才”、“普及與提高”、“學校與現場”、“教師與學生”統統緊密地結合起來,我們便先要實行這樣一個“習而學”的工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