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教育,不論大中小在時間上、空間上、精神上、物質上,都受著重重疊疊的束縛,改良了五十年,至今還未有靈魂連軀殼都顯得模糊,全中國最需要解放的事業,恐怕無過于教育的急切了!

      先舉事實,以大學為例。

      (一)投考——要有“三資”的學生,才敢嘗試,一要有“資質”有水準以上的腦筋,二要有“資格”有高中畢業文憑或同等學力,三要有“資財”有獨身生活的自給財力,三者具有,然后盲目的去投考,去考那一時認為最適當的學校。先是報名,怕通信靠不住,還要親去,在一個生活高貴的都市里擠在小旅館中,等候考試,幸而不生病,居然等到,好像害大病的一般,的挨過考試,又要等發榜,不知是回家去等,還是在外邊等,以便就此入學,然而哪里知道考得上呢,終日彷徨,坐立不安,如是者一月或兩月果然報上發榜了,大名赫然在望,驚喜若狂。

      (二)考試——資格老牌子好的學校最喜在入學考試這一緊張局面里作威作福,對那投考的學生好似仇人一般,想出種種難題,種種花樣,叫他嚇得不敢來,然而來的還有這么多,審查文憑,核對照片都趕不去的學生,只好讓他考了,弄得考卷堆積如山,閱卷的先生們滿頭大汗,幸而題目出得難,極大多數的考卷不需細看,把他零分也不冤枉,如是在短短的幾天里就把全部考卷都打了分數,等到定榜,大家開會,看報告,不得了幾乎全部考生不及格!要依本校“標準”竟是無法辦,于是忽然的又不把學生當仇人看了,或是降低標準或是提高分數,盡量的錄取足“額”。對于這些在額內的考生,大表歡迎,算是本校的“新生”,可憐那些不在額內的考生糊里糊涂的被剝去了新生資格,無疾而終!

      (三)轉學——有大學資格的學生要想換個學校想轉學,那就難如登天,一切條件具有,仍然要經過入學考試,好像本校的數學、物理要比他校的格外科學些。僥幸考取進來,審查學分總要刷去一半,說你原先讀的英文中國味太重,定須重讀,如此種種的留難,轉學轉得多的學生簡直轉得無從畢業。還有通融轉學的學生畢業考試全及格了,而因未經入學考試,還須同下次新生同考,因你雖是畢了業,卻還未曾取得本校學生的資格。

      (四)入學——第一困難要身體及格、第二是宿舍、第三是選課、第四是買書籍儀器,每天跑課室、跑圖書館,一課方聽得入神,忽然打鐘,又奔下一課,上下兩課都要靜思的,中間忽然加課體育,正好讀書的時光偏偏無課,在星期休息的日子,則要聽講,倘是不去,便要扣分,生病也扣分,在校幾年逐日過著演戲生活,等到四年終了,徒刑期滿,不管你有罪無罪,將你推出大門算是畢業了!尊稱一聲學士!

      (五)學分——然而畢業以前到底是要計算學分的。某課   學分,好像餐館價目表一樣,早經公布,必是“讀”了若干規定的學分才準畢業,不要讀的也要讀,要讀的卻不一定能讀,但每學期的學分數又有規定,反正你不受四年的罪就休想得文憑,而如你想多讀一年,除去自動留級,或者再考研究生,也無法留戀。讀學分的時候,經過了若干次的小考和大考,然后去爭取六十分的及格,萬一只得五十九分九,或者臨考生病,那你過去讀那學分的時間算是白費,明年重讀!要是重讀一遍仍得五十九分九,那你便只好卷鋪蓋出大門了。教員先生們打分數最是頭痛,各有各的標準,但希望學生學好的心情不免迫切,總想在分數上警戒他一次,不料這樣平均,那樣缺課,結果竟然算出五十九分九,那高足便就此犧牲!

      (六)操行——最妙的是操行,既無學分,又不上課,但卻有分數,不及格時照“章”退學。那分數是如何“打”出,真是天知道!但訓導處照例是要造張報告,或者全體一律七十分,獲一律乙等,不知是為了要誰看?

      (七)畢業——作了四年的“職業學生”不論有無學潮,有無事故,經過了小考、月考、學期考、畢業考、統考,你是必可畢業了,那時的分數忽然“松”了起來,教員們從前有狠心的,也不忍留難你的畢業,于是你可在大考前戴學士帽去照相了!還未照相你就早考慮到畢業后的出路問題,你很慶幸的是將來竟是這樣一個老招牌大學的畢業生,該不至于失業罷?然而失業竟來了,你想在家鄉附近謀職業,而附近擁擠不堪,有辦法的倒是遠在千里,你又不愿去,學校里為你各處介紹,到處碰壁,于是你覺悟了,原來吃盡千辛萬苦忙到畢業,結果還是失業!失了原在家鄉的業,失了在學校里的業,還失了夢想做大事業的業!

      (八)就業——幸而你是有大學文憑的,總算有學士資格,有這樣資格在過去的中華“官”國里,還怕無事做嗎?所有一切公務員的最普遍條件便上大學畢業,有張文憑,遲早你會在一個機關里覓個小事,從此你便“服務社會”了!自今以后,你發現了兩個事實,一是在大學里所讀的那些學分對你現時所服的務,好像無多關系(技術性的科目較好),一是現在竟可不讀書(也無法讀書)而繼續的服務,以后只須有“常識”便可應付裕如了!回想到當時初投考大學時是如何的情急,不禁失笑,白費了四年光陰!然而這四年也還有點代價,在填寫履歷表時,你總可不做思索的填上某大學學士!

      以上大學生的苦難環繞著他的教員、職員、校長以至職工,無一不對他同情,而無不自處于苦難之中,可算是他們一個大學的整個學校的悲哀!

      大學如此,中學慶幸類似,而問題尤多,崎嶇未終,深淵在望,焉得不更覺悲哀?

      為何我們整個的教育如此悲哀呢?便因過去的教育制度力求標準化、機械化,在時間上、空間上、精神上、物質上收了無窮的束縛,失去了靈魂!

      從上面所述的病態,便知過去的,也是現行的教育制度的缺陷。也不必說明那些病態是由于制度里的哪一點,總之這制度是為教育而教育,有封建的輪廓,造成特殊階級,完全與社會脫節,不管他是如何,從外洋抄襲而來的也好,或是經過了五十年改良而來的也好,到了今天,我們評價便應徹底的檢討,大膽的改革,來謀全國人民教育的新生!

      革去舊的,必須要有新的來接管,現在建議一個新的教育制度來說明教育解放的方向。這個建議當然疏漏很多,說不上一個方案,不過可看作解放的一例,以便引起其他更好的建議。是可十足看到解放意義的!

      (一)幼稚園——初生兒童盡可能的提早送入幼稚園,十家至一百家聚集地設一所學習集體生活,并準備完成進入小學的條件。

      (二)小學——全國兒童必須強迫的進小學(二十家至二百家聚集地設一所受最基本的訓練,同時考驗其所長,不定修業年限,但須達到一定程度,作為卒業。入學分全日及半日,以便顧到家庭生產工作。

      (三)中學——凡城鄉人口聚集之處,每四平方公里設一所。無宿舍、無名額、無修業年限、無寒暑假,其師資及圖書、儀器設備,適合于舊制四年中學之程度。課室日夜開放,每日授課八小時,課室至少容百人,輔以擴音機、幻燈片及電影等助教設備。每種功課同時開班者有參差不同之程度,以便學生隨時插班,凡小學卒業學生,不需考試可進入離家最近之中學或全日或半日,不分早晚,在不妨礙其生產工作之時間赴校上課。于修畢學校規定之課程時畢業,不拘年限或年齡,教科書得向圖書館借用,學費試驗費、體育費等,得以勞動服務免繳。每中學必須有大禮堂一所,日夜開放為學生及附近人民集會之用。

      (四)大學——廢除學校形式,改為某種學科“中心”。凡有中學畢業程度者,應于其一生的時間,致力大學教育。一面從事生產工作,一面學習增產技術,并發揮其潛在的才能。每一城市至少應有“學術中心”一所(可名為大學)內有圖書館、實驗室、實習工程、博物館、美術館、音樂館等一切輔助教學之設備儀器藥品等,但無學生寄宿舍。在圖書館里,可以閱書、借書,并有教師若干人日夜坐館,以便解答。在每科實驗室內可做各種試驗,亦有教師指點,實習工廠亦然。另有大教室若干所,每所容千人,日夜授課,于三日前預告講授教師及課目。亦有擴音機、幻燈片與電影之設備,聽講者無任何限制,但可于其聽講卡片上登記,作為聽講之證。每月舉行某課考試一次,應考者自動自由的參加,如考得及格,于其“應考證”上登記,作為考試之證。凡某種學科之各種考試均及格者,給以該學科之“學分證”凡領有規定學科總數之“學分證”并通過某中心舉行之學士學位考試者作為大學畢業,由該中心給予學位。其學分證可于各地得來,不必限于一處。

      大都市內應有各種學科的“中心”,如純粹科學、社會科學工程、農林醫藥技術、文藝等,均由現有的各大學改設,而廢除其宿舍。為便利無家的學生,可設立學術旅館、餐館,作為福利事業經營之。

      (五)研究所——附設于各種“中心”,備有專門書籍,特種儀器及各項設備,并有教師在內指點,但此教師并非研究員。凡大學或中學畢業,乃至小學卒業,只須對某科確有研究之初步收獲而需用書籍儀器或教師指導者,均可來研究所專心研究,成為研究員。其研究所得應寫成論文公開發表,但無學位之酬報。

      碩士博士學位,每年由國家發給,凡提有論文登載專門刊物,經該科最專門之學會評完推薦有某種價值者,經過國家舉行之考試,得受碩士或博士學位。

      (六)職業專科——職業學校,以為職業可在一個學校內訓練養成,近于幻想,故實際多無成效。職業教育惟有在職業本身內求之,其每日工作即是教育,所缺知識應由工作場所專辦訓練班補救之。倘訓練班之教育不足厭其欲,在本制度內可于余暇進中學或大學,同樣的獲得學士、碩士或博士。至于美術音樂等特殊科目,均由大學之“文藝中心”附設之必如是而美術音樂始可大眾化。

      (七)配合聯系——在小學教書者可在中學上課,在大學上課者可在中學教書,或借用其圖書館試驗室。(最多走兩公里)在大學教書者同時在大學讀書,或作研究或為事業機構作顧問。而全部大中小之教師均可利用其教學設備為社會服務。全部學生不在校內寄宿,必將學術空氣灌注家庭,亦可影響社會。凡大工廠、醫院、農場等附設訓練班者,其師資設備均可與大中學相互利用聯成一體。

      (八)體育德育群育——都是過去名詞,但也足說明教育中智育以外的要求。上述辦法中,似乎只是到智育,然教育其他方面實已包括在內。以體育言,本應注重衛生、勞動,個別和集體的運動,在新的制度內,全可做到,但演劇式的英雄表演是該取消的。以德育言,過去學校內的訓導制度多少掩耳盜鈴,造成虛偽作風,縱然辦得好,也敵不過惡社會的熏染,在新制度內,學生品德由政府和社會負責,上行下效,方是最現實的訓導。以群育言,新制度內,自幼稚園起,即學習集體生活,以后畢生皆在社會中活動,不限于一校門墻,豈非實際的訓練!

      (九)教育經費——新制度是需要大量經費的,但對于每個學生的擔負,卻比從前少得多。經費增加的原因是(1)中小學幼稚園的數量加多; (2)各級學校的教師加多;(3)各級學校的房屋、圖書儀器設備加多;(4)各級學校的活動范圍及服務事業都擴充。但也有可減的經費(1)事務性質的職員,由教師兼任,不需設置,(2)取消學生寄宿舍,減少學校開支,亦免去個人在學校和家庭的重復置備(當然是少數學生)(3)學校內勞役,由學生兼任,不須特置工友(如有工友則可在附近學校乃至本校讀書,仍是學生)

      過去有私人辦的大學和各種學校,在新制度內都沒有了,但仍獎勵私人輔助,尤其是各生產機構,但應限于(1)捐贈教師講座;(2)捐資建造圖書館、實驗所、博物館、美術館、音樂館等建筑;(3)捐贈圖書設備;(4)捐辦學生宿舍和餐館,不取利潤;(5)捐贈學生書籍、儀器等。

      學生上課一律免費,圖書館實驗室及工廠等,除擔負捐耗外亦無其他開支,但學生為表示慰勞教師或紀念學業得量力隨時獻金,以謀教師福利或學術研究。

      (十)青年營與老年園——新制度內中學以后雖有集體活動,但無集體式規律生活,對于青年之身心鍛煉缺少機會,故去各城市附近,應有經常青年營之組織,入營者同時學習軍事,每年參加若干月,務期養成優良習慣,改造家庭、改造社會。年老而生產力減退者,可組織老人園,別創天地,使其集體生活,重燃青年情緒。提高人生樂趣。

      以上介紹的教育制度里面,中學以下還遺留著舊規模的痕跡,但“高等”教育的形式和軀殼都不見了,以后只見教授,而不見其大學,只見學士文憑而不見學校關防,只見學士而不聞有“母校”。以后全中國只有一個大學,全中國的人民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一個大學的學生。同時各種生產機構管理組織,各業社會乃至各家庭,又無一不是大學。到處是教育而無處是大學,革除了為教育而教育的大學,創建了為生活而教育的社會,在從事舊教育多年的人看來,或不免有空虛之感,認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以后學生既無約束,自由來去,就是努力上進的人,也要為游蕩懶惰的牽累了,殊不知游蕩懶惰是不良制度產生的病蟲害,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里,人人有發展機會,斷無時間去游蕩!

      一定也有人說,這個制度是抄襲封建遺毒的“科舉”,但他卻未想到封建的遺毒,何以到今天還不掃光,便是這科舉“利害”的證明。科舉本身很平等自由的教育制度,過去帝王發明了這個制度,用他來束縛思想,鉗制輿論,收拾人心,竟能維持封建幾千年之久,它還不能不算是教育的“利器”嗎?這利器是教育法寶,我們要利用這幾千年嘗試有效的法寶 ,轉變其方向,改良其內容,來應用到新民主主義的教育來謀人民教育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