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今年突然發生了將有許多中小學畢業生不能升學的問題,在報紙上就時常見到為何說服學生和他家長來重視勞動生產的言論,這當然是完全正確的。但問題是,在打通了思想以后,是否就能有勞動生產的機會,這對一般的學生和家長來說,是沒有什么把握的;學生學習本來是脫產的,當然無業可歸,而家長為子弟找出路,除農村外,也不免要感到極端困難。因此,不能升學的學生,非但有失學的威脅,而且兼有失業的顧慮,投考學校的成功失敗,對一位青少年來說,真是一生最緊要的關頭了。報上還說,不但今年如此,今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小學畢業生不能全部升學的現象,還要視為是正常的,這就更加引起青少年的不安了。解放后,我國教育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巨大發展,然而人們翻身了,要求入學的人數,增長更快;加入者需要與可能的相差數,愈來愈小,那當然是最好的,也是我們憲法所保證的,但是,假如這相差數是愈來愈大的話,那就是極不健康的現象,就應該非常嚴肅認真地來研究一下這問題的病根究竟何在。
在國家結構中,教育制度是上層建筑,應當和它的經濟基礎相適應,并且要能為這個經濟基礎服務。在經濟基礎發展到一定階段,舊的上層建筑基本上不能再同它相適應的時候,就必然要引起這上層建筑的根本性的變革。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書院”、“私塾”是在我國這樣一個大國內發展起來的一種教育制度,這個制度,與“科舉”配合,不但適應封建需要,而且為它很好服務了一千多年之久。這個教育制度隨著封建的消滅而消滅了。我國現行的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的教育制度,雖然經過種種改革,但基本上仍然是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相同的。但是我們的經濟基礎已經基本上經過社會主義改造,作為上層建筑的教育制度,為何能繼續采用這樣一套舊東西,這互相枘鑿的情況,豈能不產生種種問題呢?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制度有以下的這些特點,反映出資本主義的本質。
(1)教育與生產各有主人,涇渭分流,成為社會生活中兩件對立平行的大事。和生產有國營、公營、私營等的方式一樣,教育也有公立、教會立、私立等的區別。和生產沒有全國總計劃一樣,教育業沒有全國性的總計劃。和生產的無政府的自由競爭一樣,教育里也有自由市場,各自為政,各自招徠。生產力有壟斷,教育里也有壟斷。對生產說,有失業的人,對教育說,也有失學的人。生產中的人,不為全受教育,受過教育的人,也不一定能生產。以生產為職業的人,當然自成階級,但專門受教育的人,也自成一業,名為“學生”,好像是一個特殊階層。因此,教育和生產的聯系是可有可無的,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聯系是受教育的人必須要靠從事生產的人,直接或間接地來維持物質生活,因為他們在受教育的期間全是不生產的消費者。盡管如此,學生在社會上的地位卻大大高出從事生產的工農群眾,“唯有讀書高”的風氣,千年不衰。
(2)由于學生是為了受教育而去受教育的,因而學生聚居之地,名為“學校”成為另一天地,里面學習集中,生活集中,自有制度,自成風氣。最顯著而最通行的制度是把學校分為小學、中學、大學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一定的畢業年限,未到畢業,不便中途退出,并且入學年齡也有限制。學習分年級分班,每班名額有規定,課程也一律,全班讀完,全班升級。每年有暑假,還有寒假、春假。因為名額有限,每個階段招生,要經考試排隊,中學畢了業的人,程度是夠了,但大學未必考得上。同是大學,水平不一,同一科系,內容互異。學生入校,必須繳費,看教育“貨色”,隨市付價。當然,有的學校就成為世外桃源,但也不免有生意經的小學店。有的學校竟可把所在地發展成為教育城市,全城靠教育吃飯。于是各校有各校的“校風”,反映在教學計劃、教學質量、生活習慣、體育運動等各方面。總之,學校成為小社會,“閉門造車”,家庭與社會很難過問。
(3)學校既是專門進行教育的特殊場所,其主要任務當然就是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在畢業年限的容許條件下,越高越好;于是重視書本知識,重視腦力勞動,認為把理論基礎打好,就可舉一反三,無往不利。至于學生的體力勞動呢,認為有了體育運動就夠了,那些生產勞動是無足重輕的。學生在不事生產,唯有讀書的優越環境中,就舒徐地積累了幾年以至十幾年的知識財富。這些財富,對于個人的才智和修養來說,無疑是由很大益處的。假如一貫努力,始終不懈,能對前后所學,融會貫通,像這樣將來的理論,當然也是很可寶貴的。但問題是如何把這些理論去結合實際,因為學生的實際是要在畢業以后才有可能去接觸的。如果將來所用非所學,當然結合不上,縱然學用一致,要把以前所學的理論結合到現在所用的實際 ,由于時間上的差別,是否能真正做到先后一致呢?然而這就不是學校的責任了,學校只管給理論,如何結合實際是學生自己的事。
(4)學生為何能將理論結合到實際呢,那就主要是要靠在工作中的訓練。一位大學畢業生進工廠工作,首先要實習兩三年,這兩三年的時間,成為工廠的擔負。工廠也不得不這樣擔負,因為這位畢業生的學校教育,它并未過問,當然不合需要,只好自己來重新教育(通過實習),自己培養,這是工廠的損失。而這位畢業生呢,以前學的一些東西,現在一無用處,現在用的東西,又要從頭學起,當然也有損失。要避免工廠和畢業生的雙方損失,就必須要使學校課程完全適合工廠的需要,而這是不可能的。第一,學生入校時,不能預料畢業后的工作,第二,工廠對入校的學生,不能預先包下來,因不知學生畢業后,工廠是否需要。在學生學習的三五年中,課程是固定的,但工廠卻是變化的,這雙方的“口徑”是很難對得準的。因此,學校只好培養“通才”的學生,讓他好適應較多方面,而工廠也只好擔負實習,滿足自己需要。這種教育與生產脫節的現象,在以學習為“專職”的制度下,是無法避免的。學習既成專職,脫離生產,學習的課程就當然由學校主管擬訂,因而遷就學校傳統的方面居多,而顧到目前生產需要的方面較少,其結果就逐步形成了現在學校中最通行的課程表,就是理論課在前,專業實踐課在后,違反了認識過程應有的規律。
(5)學生在學校畢業后,才入社會謀生,所以在英美大學里,畢業典禮叫做“始業典禮”,就是說,學業是畢了,但職業方在開始。如果一時找不到職業,那么,畢業更成為失業,不但失去謀生之業,而且也失去學生之業,這是畢業生的最大痛苦。在一般情況下,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比較容易有出路,因而學生家長最關心學生的成績,倘若成績欠佳,出路為難,學生就成為家長的負擔,而造就出這樣學生的學校是不負責任的。同時,更無任何其他方面負責,包括政府在內。學生把最寶貴的光陰化在學校,但畢業后,除他家長外,無人理睬,這還不足說明這種教育制度的精神,就是為教育而教育嗎?因此,學生畢業后再找職業,必須另起爐灶,往往顧不得學用一致,程度相當,大學畢業的人,可能做中學畢業生的事,學校畢業的稱號,雖是榮譽,但并不是個人生活的保障,更說不到為國家做出的貢獻。這就逼迫學生對就業或就學的問題上,總是選擇了就業的道路。除去少數家境較好的而外,小學畢業的多數不能進中學,中學畢業的多數不進大學,而只好各自謀生去了。再加以學費高昂,學校的數目有限,越是高級的越少,因而各級學生的人數,小學最多,中學較少,大學更少,形成了所謂“寶塔式”的教育。在寶塔頂的大學生,人人向往,都以“連升三級”為貴,教育寶塔愈尊嚴,愈脫離生產,理論就愈脫離實際了。
不難看出,上面所說的教育制度,我們是相當熟悉的,因為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基本上采用的,雖然經過改革,本質上并無區別。然而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要逐步提高全國人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乃至最后消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如果我們繼續采用這樣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制度,以我國人口的如此眾多,幾時才能達到我們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呢?這就必須要從根本上來變革這個現行的教育制度,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來解決由于社會主義改革而產生的一切新問題。我認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制度,應當有下列特點,反映出社會主義的本質。
(1)生產是一切社會活動之母,全體國民都應在小學程度的文化基礎上,從事勞動生產(包括物質、文化兩方面和家務勞動),作為公民生活的基本條件。教育應當為生產服務,國民受教育,就是為了生產,因而教育和生產不是對立平行的兩種社會活動,教育應當是附屬于生產的一種從屬活動。既然人人生產,就不應有脫產性質的學生階層,因此教育制度里就不應有所謂“正規”的和“業余”的區別,而應將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緊密地結合起來。教育計劃應當服從于生產計劃,生產中需要的各級干部,應由本單位按照計劃培養,分配現有職工,或以業余時間,或加部分工作時間,參加學習。凡是從事生產的人,應當無例外地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并且不應有 年齡、班級、畢業年限等人為的限制,只要工作、生活條件許可,學力跟得上,循序漸進,就應由通向大學畢業的道路。在工作上有特殊表現的人,在學習上應受到特殊的待遇。全國人民應當人人天天生產,同時也人人天天受教育。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寶塔式”的教育應當逐步發展成為“柱式”教育,來最后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教育、文化、科學研究等工作,都應看作是生產活動,我們常說生產、教育、研究三位一體,應當解釋為生產居中為主體,教育和研究是五官四肢。)
(2)要做到全國沒有小學以上的失學的人,必須打破集中學習,集中生活的學校制度。應當到處都可講學,家家都可聽課、自修。比如把各處的禮堂、劇院、電影院、俱樂部、文化館等公共場所,凡不使用時都作課堂,由教授主講大課,并把講課錄音,定時廣播。也可將講課攝成有聲彩色電影,推廣形象教育。在家自修時,除讀書外,可聽教育廣播或教育唱片(如外文)。現有學校應一律改為教師之家,其中高等程度的應兼作科學研究之地,同時為輔導學習,供給圖書,供應實驗的場所。任何公民可按規章程序,來學校問課、借書、做實驗或參加學術活動。學校的一切教學設備,應當充分利用,從清早開放到深夜。這樣,所有全國從事生產的人,都可在工作業余時間自修,并有聽課、問課、借書、做實驗等的方便,以期逐步深造。凡工作一貫積極,成為模范,而在學習中,經過測驗,又表現出 于速成的人,可按干部培養計劃,于一定時期,準其在工作時間往外面學習,提早完成學業。
(3)為了使教育為生產服務,理論結合實際,每人學習的課程應當和他在生產中的工作相適應,不但學習內容要和生產有直接聯系,而且程度深淺要和工作職務相配合。因此他在教育上的進步就決定了他在工作上的提升。如果一位工人能在教育上逐步達到大學畢業的水平,他在生產中的職務就可跟著提升到工程師。一位教授身旁的小“書童”,也可經過“十年寒窗”成為科學家。要能做到這一步,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工作中培養,就是把生產現場也當作學校,由水平高的職工指導水平低的,并有學習計劃,補足所缺,使能與外面教育相銜接;二是教育中培養,就是要有適合生產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表,要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如一位技術工人的學習,應從他現在工作有關的“專門技術”課開始,然后到有關的“技術科學”課,最后到有關的“自然科學”課;這是第一階段,然后依同一次序,隨著工作的提高,進入第二階段,螺旋式地上升。任何職工,可從任一階段開始學習,從現在工作出發,選擇專業。這樣先習后學的程序,是和現在學校中傳統的先學后習的程序正相反的,因為我們要求的是要理論與實際同時結合而并非先后結合。
(4)既然人人生產,人人受教育,各人工作不同,生產需要亦異,受教育的條件就很難一致,因而每人要有適合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這是很繁難的事。這就需要生產單位來掌握各人的學習計劃,并考核其成績。(現在這些事都是學校做的。)從各人的各項成績中,生產單位就可了解各人的工作于學習的情況,并根據干部培養計劃,來決定能否容許某人利用工作時間來學習,并為安排一切。可以設想,如果能利用一半工作時間來學習,而且年年如此,那么,要達到大學畢業的程度,所需年數應當和現在脫產學習的年數差不多。(因為可以取消暑假、寒假。)
(5)社會主義建設是要靠本國經濟力量來積累資金的,我國人口眾多,經濟落后,就更有勤儉建國的必要。因此,我們應當勤儉辦教育,要把培養每個人的教育經費,降低到最大限度;這就需要采用大規模地集中教學的方法(集中對象,隨課程而異,這是有別于現時學校的),并且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設備及社會上可能供應的各種潛力。如果每個人在生產的同時受教育,而在生產上對國家的積累至少足以抵償在生活資料上的消費和教育上的需要,那么,推廣小學以上的教育就不成為全體國民的額外負擔了。(按照現行制度,國家對公民教育的負擔是很重的。)
至于推行上述教育制度的具體辦法,我認為:(甲)逐步做到全體國民都受五年一貫制的小學教育,畢業后從事生產勞動,在農村的,先做輔助輕工,在城市的,先做各業學徒工,包括文藝和師范方面,然后隨著國家或家庭的安排,逐漸投入正式生產。(乙)在生產時同時受教育,以業余為主,有條件的可占用工作時間。現行中學大學的教育,分為十段,每段學習時間,不依年限,改按“學分”計算,修畢一段的學分的為一段畢業,十段畢業的,即大學畢業,可由國家授予學士學位。同內容、同分量、同程度的課程,可用長短不同的時間,分別講完,因而可用不同時間,取得同樣學分,每段畢業期限,即可大有伸縮。(丙)每段學習內容,隨“專業”而異,開始時按規定領“某段學習證”即可在各地聽大課,并往學校問課,借書,并做實驗。這種學習證(“學票”)沒有時間或地點的限制,而且全國通用。每一課程修畢時,可往應考,取得學分。在取得某一段規定的所有學分時,可往應某段考試,及格時即取得“某段畢業證書”。有第一段畢業證書的,可領第二段的學習證,余類推。領得第十段的畢業證書的,可應國家的學位考試。每一地點每一段的學習人數,無名額限制。
(6)全國各地,按經濟及文化建設情況,設立各種專業(文學、藝術、師范等均是專業),各種程度的學校,有大教室及各課各種程度的輔導室以及圖書館、實驗室等。學校數目,按計劃增長。全國教育的各專業,各段的教學內容和章則,由國家教育部門會同地方教育部門,與中央及地方生產(物質及文化)部門,會同制定,在全國各地,公布施行。
以上建議,很不全面,大膽提出,請有關各方,批評指正。
附記。關于文中提到的“先習后學”的教學計劃,請參閱北京光明日報的1950年4月29日“習而學的工程教育”和1950年6月4日“工程教育的方針與方法”以及全國科聯出版的“自然科學”期刊,1951年9月份的“工程教育中的學習問題”各文。
1957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