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市科協、市民政局和基金會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在委員單位及相關友好單位的支持下,不斷開拓創新,基金會的工作得到了進步與發展。

      2010年9—11月,北京市民政局對符合條件的182個社會組織進行評估,其中,基金會有43家。經過審核,我會被評為4A級社會組織。

      在《關于公布北京市2009年度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名單的通知》(京財稅【2010】782號)中,我會順利通過了由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國家稅務局、北京市地方稅務局、北京市民政局聯合審核確認的2009年度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認證。這對向基金會捐款單位的積極性是有益的。

2010年,基金會重點開展的工作主要有:

一、組織召開2010年度全委會和第十九屆頒獎大會

1、2010年度全委會在京召開

3月20日,我會在中國科技館新館成功召開2010年度全體委員會。出席會議的有基金會第一副主任孫永福院士,副主任王麟書、姚兵、胡正民、鳳懋潤、周海濤、何華武,秘書長茅玉麟以及常委、委員共49人。各獎項評審委員會8名代表列席會議。會議由常務副主任王麟書主持。孫永福副主任向新增聘的副主任、常委、委員頒發了聘書。

會上,茅玉麟秘書長匯報了2009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決算,委員們對2009年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一致通過了工作報告和財務決算。會議批準了2009年度獲獎人名單,對2010年度工作計劃和財務預算原則通過,并針對如何使基金會更好的發展提出了具有指導性、建設性的意見。

2、第十九屆頒獎大會在石家莊落下帷幕

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十九屆頒獎大會于6月5日在石家莊鐵道大學隆重舉行。大會由孫永福院士主持。基金會副主任王麟書、江澤慧、胡正民、何華武,秘書長茅玉麟以及常委、委員、嘉賓、石家莊鐵道大學師生代表1600余人出席大會。會上何華武院士宣讀了全國政協副主席、基金會主任王志珍院士向大會發來的賀電。河北省政府龍莊偉副省長、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胡曉軍副主任向大會致辭。常務副主任王麟書作了基金會工作報告。副主任胡正民作了評獎工作介紹。副主任江澤慧向石家莊鐵道大學贈送茅以升先生題詞的紀念品。大會向榮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橋梁大獎的于邦彥、鄭明珠、周世忠先生等9個獎項的192名獲獎者代表頒發了獎牌、證書和獎金。這些獲獎者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覆蓋了鐵路、公路、橋梁界的一線優秀工程技術人員;理工農醫、科研院所的優秀科研人員;高等院校和中學的優秀學子。會上,三位橋梁大獎獲獎者分別發表感言;獲獎學生代表羅陽洋、徐鋼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還播放了中央電視臺“身邊的感動”欄目拍攝的徐鋼同學的優秀事跡短片。大會開得隆重而熱烈,獲獎者和與會者深受教育和鼓舞。

5日下午,由基金會與石家莊鐵道大學共同舉辦了五場學術報告會。鐵道部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林同炎國際公司董事長、美國工程院院士鄧文中、北京交通大學原校長談振輝、副校長李學偉、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扈振衣分別作了精彩的演講,近3000名學校師生和獲獎者聆聽了報告會,受益匪淺。

二、開展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活動

1、接待臺灣世曦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參觀考察大陸大跨橋梁

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的友好單位臺灣世曦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為吸取大陸海事工程經驗,完善設計“金門大橋建設案”,由公司總經理張荻薇率團一行9人,于8月15—21日按照我會的安排,先后參觀考察了潤揚大橋、泰州大橋、蘇通大橋、杭州灣大橋、西堠門大橋、上海長江大橋,沿途受到了熱情接待。張荻薇總經理說:“參觀過很多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橋梁,這次‘橋梁之旅’是收獲最大、安排最充實,接待最好的一次。”金門大橋將于今年年底開工,這座總長5.34公里的跨海大橋建成后,將成為臺灣地區最長的跨海大橋,連接大小金門,建成后兩地行車只需5分鐘。

2、“2010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落下帷幕

9月15日,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主辦,西南交通大學承辦的“2010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開幕式由基金會副主任、西南交通大學原校長胡正民主持。基金會秘書長茅玉麟,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常務理事、臺灣世曦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荻薇,西南交通大學校長陳春陽在開幕式上致辭。研討會以減災救災、災后恢復重建技術、軌道工程技術及其發展為主題。來自大陸、臺灣的橋梁、鐵路工程界資深專家、教授及西南交大的師生等150余人參加了會議。12位專家學者作了精彩演講,使與會者受益匪淺。

3、“2010年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學術交流活動”在臺灣舉行

12月13--22日,應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的邀請,由鐵道部原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基金會第一副主任孫永福為團長的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訪問團一行30人赴臺參加了“2010年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學術交流活動”。13日下午,訪問團抵達金門,聽取了臺灣世曦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關于“金門大橋技術方案對比的研究分析過程及修建情況”的簡報。該大橋的建成將對大、小金門島的緊密聯系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15日在臺灣大學召開了“2010年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學術交流研討會”。會上,共有10位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領域的專家學者就高速鐵路管理與跨海大橋主題分別作了精彩報告,從不同方面展示了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的技術發展和建設進程、及呈現出的階段性的不同特點,使與會者全面了解了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建設現狀和學術研究前沿。會后出版了論文集。

會上,孫永福院士表示中國大陸鐵路在借鑒世界高速鐵路經驗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高速鐵路技術體系,取得了高速鐵路設計、施工、運營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大陸高鐵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過去我們的鐵路要趕超別人,現在我們的鐵路是在引領行業。我們要繼續深入研究高速鐵路的技術、管理、經濟問題,不僅要建設好高速鐵路,而且要管理好高速鐵路,真正造福于人民。

16日和21日,訪問團與臺灣高鐵公司進行了深入的會談和交流。并對臺中車站進行了實地考察,對臺灣高鐵的建設和發展留下了深刻印象。訪問團參觀了臺北桃園國際機場、捷運工程、六號高速公路高架新建工程、高屏橋梁工程,考察了險峻的蘇花公路和臺灣最長的雪山隧道,并進行實地交流。

此次交流活動對兩岸工程界提升技術水平和友好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臺灣高鐵公司歐晉德董事長說:“希望大陸同行把臺灣看成自己的家,鐵道事業靠的不是一個人,靠團隊、靠合作,未來兩岸有很多事情需要一起努力。”

三、基金會橋梁委員會積極開展各項工作

1、組織專家赴臺參加“橋梁工程論壇2010”國際會議

3月23-27日,應臺灣中華顧問工程司的邀請,橋委會委派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所李萬恒、任紅偉,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馮良平一行三人,參加了在臺北舉辦的“橋梁工程論壇2010”國際會議,并現場考察了臺灣“國6號高速公路”。與會專家對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注重環保和生態保護以及修正完善養護管理體制和檢測評定技術等感觸頗深。

2、第六屆中美橋梁技術交流會在美國紐約召開

5月17-18日,由橋委會主辦的第六屆中美橋梁技術交流會在美國紐約召開,以基金會副主任鳳懋潤為團長的代表團9人和美方代表11人出席會議。會議就中美雙方共同關注的公路橋梁最新建設成就和運營期面臨的問題、橋梁養護和加固技術、橋梁地震災害和抗震設計與研究、橋梁設計規范系數研究、鋼橋疲勞問題研究等進行了交流并展開了充分的討論。收到論文12篇,參加會議交流16人。會后,中方代表團參觀了維修末期的Williamsburg大橋。

3、橋梁委員會年會在石家莊鐵道大學順利召開

6月5日,基金會橋梁委員會2010年年會在石家莊鐵道大學召開,近30名委員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包琦瑋副主任主持,張喜剛主任作了2009年工作總結報告,趙君黎副秘書長介紹了2010年工作計劃,秘書處財會人員介紹了財務狀況。會上,美國工程院院士、橋委會顧問鄧文中先生向新增聘的橋委會副主任趙人達,委員劉先鵬、文武松、王劼耘、穆志剛、薛光雄頒發了聘書。

會議特別邀請獲得2009年度茅以升科學技術獎——橋梁大獎的周世忠、中國工程院院士秦順全、2009年度茅以升科學技術獎——橋梁青年獎的王仁貴和中國船級社實業公司總經理程志虎等就“橋梁安全與耐久”專題作了精彩報告。

四、基金會中國古橋研究委員會積極開展古橋保護與申遺工作

1、“第三屆古橋研究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落下帷幕

“第三屆古橋研究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于11月6日—7日在南京召開。會議由基金會、東南大學、江蘇省文物局、江蘇省交通規劃設計院等單位聯合主辦,教育部城市與建筑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公路學會橋梁分會、東南大學中國古橋研究所等部門共同承辦。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基金會茅玉麟秘書長、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慶祝女士、江蘇省文物局劉謹勝副局長、東南大學趙啟滿副校長、江蘇省交通規劃設計院院長楊衛東高工等6位領導和嘉賓在開幕式上致辭。

來自全國各地以及美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的9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會議交流了國內外在古橋保護技術和適度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重點探討了中國古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可行性及策略。美國肯塔基大學Issam Harik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依田照彥教授、意大利威尼斯托東區文物建筑總監Andrea Alberti教授和東南大學丁漢山教授、浙江大學項貽強教授、福州大學陳寶春教授、古橋專家羅關洲先生等12位專家做了精彩報告。正式出版了“2010年古橋研究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大會對營造古橋保護的社會氛圍、對提升古橋研究與保護的學術風氣將大有裨益。

會議期間,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橋梁圖片展;與會專家們還實地考察了南京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橋梁。

2、“中國古橋研究課題”順利結題

2009年6月我會向中國科協申報了“中國古橋研究”課題,課題號:2009ZCYJ27,根據中國科協要求,該課題在2010年11月24日的終評會上獲得一致通過,并得到高度肯定。會后,按中國科協要求,我會整理編寫了關于“中國古橋保護問題”、“中國古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方法”等5份專報,上報中央領導審閱。

今年,我會已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了“指南針計劃”項目:“中國古代石橋科技成就研究”,正在待批。

五、傳承茅以升先生崇高精神,積極開展科普工作

1、“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座談會”在天津大學召開

5月9日,“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座談會”在天津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科技館及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等6所高校的負責教學的校領導齊聚一堂,研討茅以升工程教育思想對當今高校工程教育制度的指導意義。

茅以升先生從教二十余年,他主張“先習而后學,邊習邊學”、“科研、教學和生產相結合”、“專精廣博”等一系列觀點。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搭”出一座培養卓越工程師之“橋”,他的工程教育思想對解決當前我國高校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教育部把啟動“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已列入今后工作要點,目前正是推動工程教育改革的好時機。天津大學校長龔克表示,我們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茅以升的教育思想,究其細節,學其精髓,并付諸于實踐,讓學生在學習中成為主角。

2、第100場科學名家講座成功舉辦,同時,《架起通向科學的橋——茅以升科普創作精選》舉行首發式

5月23日,在北京科技活動周期間,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和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共同主辦的第100場科學名家講座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成功舉辦。交通部原總工程師、基金會副主任鳳懋潤為學生們帶來一場題為“架橋鋪路,造福中華”激情澎湃地精彩演講。報告以大量精美的照片和圖表,展現出橋梁建設的創新與科學發展,為同學們展示了30年來我國橋梁技術從落后到躋身世界前列的輝煌成就。來自人大附中、北京景山學校、北京五中等十余所重點中學的近300名師生聆聽報告。報告結束后,同學們給予持續、熱烈的掌聲,并踴躍提問。

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樂部主任王綬琯院士向第100場講座表示祝賀,基金會秘書長茅玉麟致辭,并向師生們推薦由基金會主編的《架起通向科學的橋——茅以升科普創作精選》,之后舉行新書首發式。此書精選出27篇茅老的科普文章,其中不少是關于橋梁方面的。該書的出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為本書作序,北京市科協、中國船級社實業公司給予了資金支持。

11月23-29日,“2010當代杰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在香港和澳門舉行,我會鳳懋潤、何華武副主任分別做了精彩報告,鼓勵港澳青少年熱愛科技、熱愛祖國,受到熱烈歡迎。

 

3、“第九屆北京高校建筑結構設計聯賽”在11所高校展開

由中國建設教育協會、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北京土木建筑學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主辦的“第九屆北京高校建筑結構設計聯賽”,歷時兩個多月于6月5日在北京建筑工程學院落下帷幕。參賽選手來自北京的11所高校,此次聯賽還首次拓展到北京市第八中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等5所重點中學。共有35件作品入圍總決賽。經過激烈地角逐,大賽一等獎的桂冠被北京工業大學摘得。基金會副秘書長張化本、北京建工學院副校長朱光參加聯賽閉幕式并為參賽選手頒獎。

4、第二屆全國高校“茅以升班”優秀大學生夏令營在大連舉行

8月3日至8日,由基金會主辦,大連交通大學承辦的第二屆全國高校“茅以升班”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正式開營。本次夏令營旨在弘揚茅以升先生的愛國、勤奮、求實、科學的崇高精神,進一步建立和加強各高校茅以升班同學之間相互學習與交流的平臺。來自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天津大學、中南大學、東南大學、大連交通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石家莊鐵道學院等八所高校的37名“茅以升班”學生代表參加了活動。

夏令營舉辦了以“榜樣的力量”為主題的青年精英論壇,使同學們深刻認識到當代大學生所肩負的探求真理、服務社會、勇于創新的責任和義務;進行了素質拓展訓練,在既有趣又充滿意義的活動中,增進了同學們團隊合作能力;全體營員來到旅順地區的東雞冠山和日俄監獄舊,使他們深深地明白了“弱國無立足之地,強邦得主權之實;弱國無民安居樂業,強邦得生息之圍”道理;開展了主題為“迎接時代挑戰,成就創業夢想”的ERP沙盤模擬培訓及競賽,在游戲般的比賽中體驗完整的企業經營過程,感悟正確的經營思路和管理理念。

5、“第二屆北京大學生建筑文化節”在北京舉行

9月—12月,由中國建筑文化中心、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中國建筑學會、中國建設教育協會主辦,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承辦的“第二屆北京大學生建筑文化節”圓滿舉行。為響應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和2010世界城市建設國際論壇中提出的將北京建設成為“世界城市”的目標,本次文化節主題為“大學生與世界城市”。共分為主題征文、主題論壇、房地產項目策劃大獎賽、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新校區建筑學院院館設計大賽等活動,用大學生的視角來關注北京這座世界城市的發展與未來。來自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建筑工程學院、中南大學等十幾所高校的近萬名大學生踴躍參與,近三十家媒體先后報道了本次文化節系列活動。

6、“茅以升班”經驗交流座談會在石家莊舉行

10月28日,在石家莊鐵道大學召開了“第二屆高校茅以升班經驗交流座談會”。會議分別由北京交通大學原校長談振輝、基金會秘書長茅玉麟主持。石家莊鐵道大學黨委副書記范千文致歡迎辭,教育部、鐵道部共青團委、各高校領導和教師共43人出席會議。

八所高校分別就“茅以升班”的發展、創辦經驗和問題做了主題發言,對“茅以升班”的培養目標、管理模式以及引導教育學生繼承和弘揚茅以升先生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崇高精神等問題進行探討;就在“茅以升班”開展踐行“茅老工程教育思想”的嘗試,初步達成共識;并提出要精心打造“茅以升班”,使其成為培養工程卓越人才的搖籃和基地。

六、加大了宣傳工作的力度

1、6月在石家莊鐵道大學召開的第十九屆頒獎大會規格高、影響大,中國鐵道報、中國教育報、中國交通報、中國獎勵雜志、科技日報、交通建設為與管理、河北日報、首都科技網、中交視訊、中國橋梁網、中華鐵道網等20余家新聞媒體對大會進行了深入報道,并分別對部分獲獎者事跡進行宣傳;

2、制作了8集《古橋上的中國》電視系列片;

3、9月舉行的“2010年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學術交流研討會”與12月舉行的“2010年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學術交流活動”,在臺灣“土木水利”雜志等臺灣地區報刊及媒體進行了圖文并茂的宣傳報道;

4、為弘揚茅以升先生的崇高精神,加強對基金會活動的宣傳,更好地為中國橋梁事業服務。12月,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與“中國橋梁網”達成協議,同意做為“中國橋梁網”的業務主管單位。

七、基金會工作中的主要問題

1、基金會已走過20年的歷程,如何提升工作的新水平,創立工作的新品牌,缺乏深入研究和探討;

2、科技獎勵中如何建立高端獎項、如何將品牌獎項做強,使其更具影響力、吸引力,有待提出解決辦法;

3、如何利用基金會的優勢和委員、友好單位的資源,尋求工作上的合作,以增強基金會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4、資金上的籌集,需要廣開思路,拓寬渠道,對現有資金靈活運作并確保安全,加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從根本上保證基金會事業的持續發展。

我們將按照十二五規劃精神,研究制定基金會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標,開拓創新,使基金會的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