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下稱基金會)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開拓創新、奮力前行,各項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圍繞基金會2015年度工作計劃,基金會重點開展的主要工作有:
一、召開2015年度全委會
3月28日,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五屆三次全體委員會在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舉行。基金會主任王志珍,第一副主任孫永福,副主任王麟書、何華武、袁駟、周海濤、王夢恕、唐顯凱、劉輝,秘書長茅玉麟以及委員60余人出席會議。會議由基金會第一副主任孫永福院士主持。
基金會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王君歷致歡迎辭。秘書長茅玉麟匯報了2014年度基金會工作總結和財務決算。委員們對基金會2014年度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一致通過工作總結和財務決算;審議批準了2014年度“茅以升科學技術獎”9個獎項的243名獲獎者名單,并對今后的獎項評選工作提出了建設性、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原則通過了2015年度工作計劃和財務預算。茅玉麟秘書長通報了《茅以升全集》編委會名單、《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管理辦法》(修改稿)、召開“第二十四屆頒獎大會”的相關情況。
二、弘揚茅老精神工作有了新進展
弘揚茅以升先生愛國、科學、奮斗、奉獻的精神,是基金會的一項基本工作。2015年,這項工作又有了新進展。
1、去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深切緬懷茅以升先生在抗戰中的不朽功勛,基金會在頒獎大會上安排了紀念茅以升先生抗戰功績的演講,配合中央電視臺制作了“茅以升與抗戰”、“新兒女英雄傳”等宣傳片;相繼在《人民鐵道報》、上海鐵道【鐵路博覽】分別刊登了“抗日烽火中的錢塘江大橋”、“錢塘江大橋抗戰記憶”等紀念文章;11所高校的“茅以升班”開展了以“茅以升與抗戰”為主題的活動。
2、2016年1月9日是茅以升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日,基金會積極籌備系列紀念活動:由九三學社中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茅以升與中國夢——紀念茅以升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與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合辦,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一帶一路’土木工程技術高峰論壇——紀念茅以升先生誕辰120周年”;制作反映茅以升先生一生業績的紀錄片《天空那顆閃亮的星》;舉辦《茅以升全集》新書發布儀式;孫永福副主任等專家學者撰寫“紀念茅以升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文章并在相關媒體發表和宣傳等。
3、由基金會與中國科技館聯合主辦的“茅以升生平事跡展”于2015年12月30日至2016年3月13日在中國科技館東大廳舉行。12月30日上午舉行了開幕式,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邵鴻,基金會副主任王夢恕,中國科技館館長束為,北京市科協黨組書記夏強,北京市科協副主席田文等領導以及來自北京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附中、安貞二小的130多位師生代表參加。
4、第七屆全國高校茅以升班夏令營在石家莊鐵道大學隆重舉行。本屆茅以升班夏令營以“以身報國,升華青春”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互相交流和學習,傳承茅以升先生為黨為國奉獻終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在工程教育與科學研究方面的創新精神。
三、獎勵工作有了新舉措
獎勵在科技教育事業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優秀人才是基金會的中心工作。
1、“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二十四屆頒獎大會暨第五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于5月25--26日在陜西西安召開?;饡魅瓮踔菊湓菏吭诖髸现v了話,基金會副主任何華武院士在大會上作了工作報告?;饡敝魅蚊哮P朝介紹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情況。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和獲獎者數百人出席大會。大會向榮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9個子項的243名獲獎者代表頒發了獎牌、證書和獎金。獲獎者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覆蓋了鐵路、公路、橋梁、城市建設等領域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理工農醫等科研院所的優秀科研人員,高等院校、重點中學的優秀學子。會上,上海鐵路局魏剛同志、西南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陳志堅同志分別講述了茅以升先生以錢塘江大橋抗擊日寇和抗戰中重建唐山交大的感人故事,與會人員緬懷茅以升先生的英雄業績,獲得了一次愛國主義的精神洗禮。
2、“茅以升家鄉教育獎”頒獎大會于6月3日在鎮江一中舉行,18位師生獲獎。這是該獎首次在茅老家鄉鎮江頒獎。基金會副主任鳳懋潤出席頒獎會并在會上作了題為“我國現代橋梁發展的歷史啟示”的專題報告。
四、學術交流層次有了新提升
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是基金會的重點工作之一。2015年,基金會繼續在提高學術交流的層次和水平上下功夫。
1、5月26日下午,基金會聯合中國工程院召開了“第五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聶建國院士在論壇上作了主旨報告,沈小克、高宗余、陳建勛、顏文暉、孫峻嶺、李國良6位專家就“大型復雜橋隧工程建設理念及風險控制”等工程技術問題作了學術演講。本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共有8位院士出席,是歷屆論壇出席院士最多的一次?;饡B續五年與中國工程院合作舉辦的這一論壇已成為品牌,在橋隧界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2、基金會聯合中國科學院開展的“‘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舉辦了一系列報告會:5月26日下午在長安大學渭水校區會議中心報告廳,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作了題為“重視聽覺關懷,改善人居聲環境”的專題報告;當晚在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和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王渝生分別做了題為《鐵路“走出去”設計咨詢業面對的幾個重大技術問題的對策》和《當代科技發展的態勢與前瞻》的報告;11月20日,在中南大學,中國科學院吳常信院士做了關于科學倫理道德建設的報告,包為民院士作了題為“中國人的‘航天夢’如何發展,如何走出一條符合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的報告。這一高級科普活動已連續舉辦四年,成為基金會的另一品牌活動。
3、7月23日,我會與北京市科協聯合主辦的“城市防澇地下水道及共同管溝開發”決策咨詢沙龍在北京交通大學舉行。30位學界、業界專家出席沙龍,就城市防澇地下水道及共同管溝開發等相關問題積極建言獻策?;饡?014年12月、2015年7月組織的兩次沙龍活動,均由王夢恕院士主持,上報的決策咨詢報告分別被北京市委信息處《北京信息》---《領導參考》、北京市政府信息處《昨日社情》采用,在北京市科協系統工作會議上受到表彰!基金會開展的決策咨詢沙龍活動,得到了市科協的高度重視和肯定,為北京市政府決策提供重要依據,開創了基金會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新路徑。
五、兩岸交流活動邁出新步伐
積極開展海峽兩岸土木工程界科技交流與合作一直是基金會工作的一大亮點,2015年這項工作又有了新的發展,得到國臺辦及相關部門的高度認可。
1、 7月26-28日,由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海峽交流基金會支持,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中國環保產業協會、中華企業環境保護協會、馬鞍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節能環保產業論壇”在安徽馬鞍山市開幕。論壇以“海峽兩岸節能環保產業合作及發展”為主題?;饡魅瓮踔菊?,海協會會長陳德銘,環保部總工程師萬本太,安徽省副省長花建慧,省政協副主席趙韓,國臺辦綜合局副局長王小兵,工信部節能司副司長楊鐵生,馬鞍山市市長魏堯,基金會秘書長茅玉麟,臺灣民意代表蘇清泉、盧嘉辰,中華企業環保協會秘書長曹建明等,以及海峽兩岸企業界、學術界、新聞界等232位嘉賓出席會議及相關活動。論壇內容豐富、亮點紛呈,受到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們的充分肯定,為未來兩岸環保產業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2、9月9日上午,由中國公路學會公路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分會、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和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主辦的“綠色公路、鐵路建設技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周曉航副院長、基金會秘書長茅玉麟、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沈景鵬出席并致辭,來自大陸、臺灣的土木工程領域5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6位兩岸專家學者做了精彩報告。下午,基金會委員單位清華大學接待了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訪問團并與其座談。訪問團還參觀了清華大學校史館、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水利工程系泥沙研究室等。
六、橋梁委員會、古橋委員會積極開展活動
1、5月23日,“2015年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橋梁委員會年會”在西安舉行,主任張喜剛、秘書長茅玉麟以及六十余名委員出席了會議,常務副秘書長趙君黎主持會議。張喜剛主任向新增聘的盛黎明副主任和羅強、陳忠海、郭健、貢金鑫、徐升橋、孫運國、潘東發7位委員頒發了聘書。年會上,張喜剛主任專題報告了香山科技會議橋梁專場的情況,重點對中國橋梁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的主題報告進行展開介紹。他提出了以“智慧橋梁”為主題的“中國橋梁2025”科技計劃,建議將其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并通過組建“中國橋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保障其順利實施。美籍華人委員顏文暉做了專題技術報告——美國橋梁的未來;盛黎明副主任派代表做了“BIM技術在鐵路橋梁工程中的應用”技術報告;柯在田委員做了“高速鐵路橋梁”技術報告;陳克堅委員做了“云桂鐵路邱北南盤江大橋設計”技術報告;王春生委員做了“鋼橋面板疲勞損傷的冷維護技術”技術報告;各位委員的報告得到了參會委員的熱烈歡迎。
2、9月4日,由基金會主辦,河北省趙縣人民政府、北京建筑大學承辦的“第六屆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河北趙縣舉行。與會專家實地考察了趙州橋、永通橋等。會上印發了《第六屆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集匯集了幾十位古橋研究與保護專家和愛好者的論文。
3、10月28日,為使更多香港青年認同中國古建筑文化,古橋專家潘洪萱教授與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出席在香港大學舉辦的“永續古村,遺韻新傳”講座,為香港高校青年學生就中國傳統古村落、古橋等保護與傳承的現狀作報告并座談。
4、10月13日,為呼喚社會多關心古橋建筑和古橋文化,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辦,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協辦,“古橋追夢攝影展——一個人與500座古橋”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開幕。古橋愛好者吳禮冠先生用10余年時間,行程18萬公里,涉足全國25個省份,共拍攝了500余座橋梁,11000多張照片。
5、12月13日,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古橋委員會紹興研究中心主任羅關洲接到群眾反應,位于浙江嵊州的玉成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屬省文物保護單位,因年久有損壞現象,當地政府將對其進行修繕,但對修繕方案存在不同意見,很可能因為不恰當的修繕對古橋造成破壞?;饡動嵑罅⒓唇M織古橋專家赴玉成橋進行現場考察,從受力、裂縫到整體的破壞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和分析,并召開論證會討論了初步的修復方案。會后,嵊州文物管理處聽取本次專家論證的意見,匯總報批上一級相關機構后,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要求的范圍內對該橋進行修繕。專家認為,玉成橋如果得到妥善修復,將有可能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乃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七、茅以升公益橋建設出現新特點
茅以升公益橋是基金會近年來開創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2015年,這項工作又有了新的特點和起色。
1、6月,第四座茅以升公益橋重慶市石柱縣六塘小學人行橋建成并通行。該橋由基金會發起,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設計,國際竹藤中心、重慶交通大學修建,重慶市石柱縣交通運輸局組織實施。該橋用竹質材料修建,結構形式采用微彎簡支梁,膠合竹結構,跨度12米,寬度2.8米。
2、11月,第五座茅以升公益橋也是第一座“茅以升公益橋—鐵道工程師橋”在陜西省佛坪縣建成。該橋由鐵道工程師積極捐款79萬元、基金會出資50萬元,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設計、中國鐵建十二局佛坪項目部負責施工建設。
八、存在的不足
1、如何利用基金會的優勢和委員、友好單位的資源,尋求工作上的合作,提升工作的新水平,創立工作的新業績,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開拓;
2、宣傳工作薄弱,對基金會開展的各項工作及獲獎者的先進事跡宣傳力度不夠,在社會上的影響有待擴大。與委員單位宣傳服務工作,特別是網站的交流與合作有待加強;
3、為了保證基金會事業的持續發展,需要廣開思路,進一步爭取委員單位和社會的資金支持,并加強自身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