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下稱基金會)在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指引下,開拓創新、奮力前行,各項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

      總結2014年工作,突出的特點是一個“新”字。    

一、弘揚茅老精神工作有了新進展

弘揚茅以升先生愛國、科學、奮斗、奉獻的精神,是基金會的一項基本工作,2014年,這項工作又有了新進展。

1、為了傳承茅以升先生的科學文化成果,展示一代科學大師強國復興的中國夢,基金會與天津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茅以升全集》。此書編輯工作已完成,將于今年出版。《茅以升全集》共8卷,收錄200萬字,圖片300幅,是第一部全面體現茅以升科技貢獻、教育思想及科普精神的著作。

2、在河北聯合大學舉辦了“第六屆全國高校茅以升班夏令營”,來自全國十一所高校的五十五名優秀學生參加。夏令營以“相約唐山故地•傳承以升精神”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傳承和弘揚了茅老愛國、科學、奮斗、奉獻的偉大精神,培養了同學們勤于實踐,勇于創新的能力。本次夏令營活動得到了唐山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跟蹤報道,在社會上形成了較大影響。

二、科技獎勵工作有了新舉措

獎勵在科技教育事業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優秀人才是基金會的中心工作。

2014年,“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各獎項專家評審委員會嚴格評選出8個獎項的240名獲獎者候選人。5月24-25日,在西南交通大學舉行“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二十三屆頒獎大會”。基金會主任王志珍、第一副主任孫永福、常務副主任王麟書、副主任龔克、鳳懋潤、王夢恕等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委員、嘉賓和獲獎者數百人出席大會。大會向獲獎者代表頒發了獎牌、證書和獎金。獲獎者來自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覆蓋了鐵路、公路、橋梁、城市建設等領域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理工農醫等科研院所的優秀科研人員;高等院校、重點中學的優秀學子。

茅以升科學技術獎的評選始終堅持高標準、高質量,許多獲獎者獲獎后,受到激勵,繼續努力,從而取得了更高的學術成就和社會榮譽。如“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2009年度獲獎者、北京大學工學院系主任段慧玲教授,2014年11月從183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等單位聯合設立的“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三、學術交流層次有了新提升

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是基金會的重點工作之一。2014年,基金會繼續在提高學術交流的層次和水平上下功夫。

1、基金會與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了“第四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王夢恕、錢七虎、杜彥良3位院士在論壇上作了主旨報告,何川、張荻薇、邵長宇、徐恭義4位專家作了學術演講。與會專家就“橋梁與隧道工程的工程安全與創新理念”等工程技術問題進行了研究與探討。基金會連續四年與中國工程院合作舉辦的這一論壇已成為品牌,在橋隧界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2、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在西南交通大學舉辦了“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高校報告會,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為西南交通大學師生作了題為“數字流域模型與世界河網系統”的精彩報告,受到歡迎和好評。這一高級科普活動已連續舉辦三年,成為基金會的另一品牌活動。

與中國科技界兩個最高層次學術機構合作開展學術活動,大幅度提升了基金會的社會影響力。

3、基金會橋梁委員會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委員單位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和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承辦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專家委員會(MOT)和美國聯邦公路署(FHWA)聯合主辦的第11屆中美橋梁技術交流會。議題為公路橋梁多災害抗防技術、橋梁長期性能項目研究等。來自交通系統的設計單位、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企業的中美代表36人出席會議,交流發言23人次。 
 

四、兩岸交流活動邁出新步伐

積極開展海峽兩岸土木工程界科技交流與合作一直是基金會工作的一大亮點,2014年這項工作又有了新的發展,得到國臺辦及相關部門的高度認可。

1、由基金會和臺灣中華企業環境保護協會主辦,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承辦了“2014年兩岸綠能交通行業座談會”。這是基金會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將生態文明理念引入交通領域的一項實踐。大陸與臺灣共22名專家學者圍繞“兩岸交通綠能公建資質相互認證機制研討”與“兩岸交通綠能公建營運合作項目”兩個主題進行探討,就兩岸企業合作的發展模式、兩岸交通項目的合作前景、產品與企業的資質認證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此次座談會為海峽兩岸綠能環保、軌道交通的企業搭建了合作交流平臺。由于此次臺灣代表團成員規格高,且多來自臺灣南部地區,國臺辦尤為重視,派員全程參與了會議和活動。

2、由基金會和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主辦,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承辦了“2014年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學術交流研討會”。40余位兩岸專家就“兩岸橋梁建設取得的成果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展開研討。

3、受海基會、海協會兩會的委托,應臺灣中華企業環境保護協會、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亞太綜合研究院的邀請,基金會組織交通、鐵路、公路、建工、環保等行業15名專家,于12月12-19日赴臺參加了“第一屆兩岸節能環保論壇暨綠色商機懇談會”。臺灣海基會林中森董事長在開幕式上致辭。訪問團與臺灣同仁就城市軌道、城市環保、爐渣處理、企業發展等方面議題進行了廣泛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此行為兩岸行業合作搭建了合作平臺,得到了國臺辦的高度肯定,也為基金會今后的兩岸工作拓展了新領域。

五、開拓了為地方發展服務的新路子

發揮智力優勢,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獻計出力,是基金會今年開拓的一項新工作。

1、基金會與北京市科協聯合舉辦了“北京都市圈城鄉橋梁長期性能與安全管理”決策咨詢沙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聶建國等7位專家作了主旨報告,會議就保持橋梁長期性能穩定安全等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

2、基金會與北京市科協聯合舉辦了“城市地鐵建設理念及風險控制”決策咨詢沙龍。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王夢恕擔任專家組長并主持會議。來自交通、鐵路、市政、科研院所等16家單位的18位學界、業界專家出席沙龍,就北京地鐵新線建設規劃等議題建言獻策。專家們對北京市科協、茅以升基金會搭建的交流平臺予以高度肯定。

       基金會開展兩項決策咨詢沙龍活動,得到了市科協的高度重視和肯定,為北京市政府決策提供重要依據,為基金會更好的服務北京市奠定了良好基礎。

3、古橋保護是基金會近年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2014年,基金會得知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一座由文天祥提名的千年古橋——“黃洲橋”將被拆除,立即組織了專家趕赴崇仁縣,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實地考察,向當地政府提出了《關于對黃洲橋保護的意見和建議》和《關于對黃洲橋處置方式的意見和建議》。王志珍主任得知后,立即指示茅玉麟秘書長與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江西省委主委李華棟講明情況,李華棟主委即刻請省文物文化局調研此事,促使其下發了“關于不得擅自拆除崇仁縣黃州橋的意見”。但是11月12日這座古橋仍然被拆除了。這起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新聞直播間》兩檔欄目專訪了茅玉麟秘書長和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專家,并于12月8日、9日進行了專題報道。

 4、基金會應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的邀請,組織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專家赴當地對龍橋群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考察調研,并召開“瀘縣龍橋保護與利用座談會”。基金會主任王志珍、基金會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主任鳳懋潤、基金會秘書長茅玉麟等十余名古橋專家、學者參加考察調研。考察組了解了瀘縣現存170多座龍橋的保護情況,對瀘縣龍橋文物保護工作給與了充分肯定,并對龍橋的保護與利用積極建言獻策。

六、茅以升公益橋建設出現新特點

茅以升公益橋是基金會近年來開創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2014年,這項工作又有了新的特點和起色。

1、基金會積極推動茅以升公益橋的行業公眾參與,提高了小橋的社會參與度和影響力。基金會組織鐵路總公司鑒定中心、工管中心等單位,與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有關部門在長角壩鎮政府舉行了茅以升公益橋——鐵道工程師橋簽約儀式。該橋由鐵一院完成設計方案,中鐵十二局承擔建設任務。這座橋是由1600多名鐵路工程師個人捐資79萬元興建的,是首座由行業個人捐資興建的小橋,為茅以升公益橋的資金籌集和行業承建提供了新思路。

2、基金會在茅以升公益橋建設中,積極推動新材料在建筑工程行業的應用和開發。一是與重慶交通大學、國際竹藤中心項目合作在重慶石柱縣和豐都縣建兩座公益橋,分別采用20米坦拱橋和12米微彎梁橋結構。目前已經完成了基礎工程的施工。二是與南車株洲時代新材有限公司、上海城建設計研究院合作在湖南省麻陽縣溪口鄉水漫溪村建一座公益橋,目前已完成設計細化,進行前期施工準備。重慶竹橋和南車FRP新材料公益橋的籌建是基金會使公益橋建設為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服務的新舉措。

3、基金會推動茅以升公益橋建設成為踐行茅老“先習而后學,邊習邊學”工程教育思想的平臺。如大連交通大學參與茅以升公益橋項目,在完成初步考察的基礎上,在學生中開展方案設計比選,受到同學們的歡迎。目前小橋工程已經開始帶動更多的高校參與其中。

七、自身建設出現新面貌

隨著基金會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加強自身建設勢在必行。2014年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為了加強領導,使工作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基金會建立了委員會主任會議制度。2014年10月11日召開了新一屆委員會的首次主任會議,原則通過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員會主任會議制度”。對主任會議的職責、任務等做出了明確規定。

2、加強了自身建設。基金會秘書處進一步合理調整了人員分工;完善了《秘書處工作人員薪酬、福利及考勤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工作考核制度》;規范了印章管理工作。我會與幾家基金會組成聯合黨支部,積極參與黨建活動。2014年“七一”前夕,秘書處一名員工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外,秘書處為增強凝聚力、執行力和學習力,堅持定期組織員工培訓和召開例會等。

3、建立了基金會檔案庫。檔案對基金會的發展、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有著重要意義。2014年,秘書處參考國家檔案局標準對基金會檔案進行了系統分類、組合、排列、編號、編制目錄、建立卷宗等。截止2014年底共整理紙質檔案12類,150卷;橫向檔案目錄17項;照片檔案2569張。現已完成分類、目錄、詳細備注一覽表等工作。

4、改版基金會網站(www.lishengcar.com)。新網站于2014年9月正式改版上線,新網站設立了機構介紹、走進茅老、獎勵工作、學術交流、科普教育、公益事業、橋梁天地、社會捐助8個二級頁面,并設置了圖片集與視頻播報2個專題窗口。新改版的網站將為基金會展示各項活動提供更好的平臺。

      2014年,基金會工作取得一些成績,是與領導的重視分不開的。如王志珍主任今年出席了6項基金會的重要活動,孫永福第一副主任經常對基金會的工作給予指導。同時與委員單位及社會友好單位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如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在連續3年對基金會給予支持的基礎上,去年又捐款50萬元。又如基金會全委會、頒獎會、科技獎勵等重要活動,得到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等委員單位全方位的支持與幫助;論壇、學術交流等活動,得到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國臺辦、中國科協、北京市科協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取得良好效果。

      基金會的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資金籌集不足制約著基金會工作拓展和質量提升。如何創新工作思路,建立資金籌集機制,調動委員單位及社會有關方面捐資的積極性;如何建立安全有效的投資機制以提高資金的增值率,仍是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

      此外,加強與主流媒體、行業媒體、新興媒體聯系與合作,創造新聞關注點,擴大基金會的社會影響力;加強與委員單位宣傳服務工作,特別是網站的交流與合作,也是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