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2013年繼續秉承建會宗旨,弘揚茅以升先生的豐功偉績和崇高精神,開展科技獎勵、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科學普及等活動,促進中國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一、召開2013年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員會全體會議,完成換屆改選工作。
舉行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員會換屆大會暨五屆一次會議。這是基金委員會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本屆會議不僅產生了新一屆領導機構,而且將委員會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會議由孫永福副主任主持,基金委員會秘書長茅玉麟對基金會22年來的工作做了總結報告。
會議審議并通過了茅以升基金委員會組織規則;推選產生了第五屆委員會名譽主任、顧問、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秘書長、委員以及榮譽委員;審議通過了2012年財務收支情況和決算報告;審議批準了2012年度“茅以升科學技術獎”11個獎項的325名獲獎者名單;通過了2013年度工作計劃和財務預算。委員們對基金會今后的工作與發展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本次換屆大會產生了由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九三學社中央、交通運輸部、住建部、水利部、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科協、清華大學、西南交大、北京交大、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等50余家委員單位代表組成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第五屆委員會。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被推選為新一屆委員會主任。
二、弘揚茅老精神,繼承茅老事業
1、正式啟動《茅以升全集》編輯出版工作。基金會與天津教育出版社共同負責該項目的推進工作,今年組織力量共收集文章200余篇,總字數約105萬字。
2、參與中國科協組織編寫的《科學大師和中國夢》一書,以“中國夢、科技夢、青年夢”為主題,編寫了茅以升先生主題文章,作為科協系統開展中國夢宣講教育活動的精品成果。
3、基金會依據茅老主持編寫的《中國古橋技術史》,配合北京交通大學完成國家出版署《“十二五”期(2011--2015年)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橋梁技術史”編纂工作。其中古代篇兩卷,在茅老原作基礎上加以完善,近、現代篇六卷。現古代篇已完稿,由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基金會古橋委員會委員唐寰澄先生主編,基金會古橋委員會委員供稿。
4、基金會與有關方面合作共同承擔了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的“中國古石橋科學價值挖掘與展示”研究項目。該專項主要就中國古石橋的建檔方法、科學成就展示等問題開展研究,課題在茅玉麟和丁漢山教授的主持下,各參與專家學者的潛心研究,進展順利。2013年底前已完成成果整理,正在等待國家文物局的驗收。
這一課題的研究填補了我國古石橋數字化規范管理的空白,為這一領域向國際先進管理模式靠攏起了重要作用。
三、開展科技獎勵,激勵科技創新
1、在東南大學舉行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二十二屆頒獎大會”。基金委員會主任王志珍,副主任孫永福、江澤慧、張秋儉、何華武、王麟書、鳳懋潤,秘書長茅玉麟及各方面代表300余人出席大會。大會由基金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孫永福院士主持,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王麟書在大會上作了工作報告。大會向榮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10個獎項的100多名獲獎者代表頒發了獎牌、證書和獎金。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對此次頒獎會做了報道。
2、2013年度“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各獎項的評選工作都已結束,共評出9個獎項214名候選人,即將報請本次會議審議。
3、為了使獎勵工作更好地發揮對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激勵作用,根據2013年全委會決議,基金會對獎勵工作的改革進行了思考。2013年10月份基金會秘書長茅玉麟拜訪茅老家鄉江蘇省鎮江市政府、市政協,共同探討決定在鎮江市設立:“茅以升家鄉教育獎”和“茅以升家鄉土木工程獎”,已經有了初步方案。在本次會議上,我們也希望各位委員就如何進一步提升基金會獎項的規范化水平集思廣益、建言獻策。
四、開展學術交流,促進科技發展
1、基金會與中國工程院聯合舉行了一年一屆的“第三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由繆昌文院士擔任大會主席。北京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臺灣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楊永斌在論壇上分別作了題為“以2.5D法分析地鐵所造成之土壤振動”、“高鐵與地鐵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的主旨報告,來自全國的專家院士就橋梁與隧道工程的可持續發展等工程技術問題及橋隧發展的未來與展望進行了研究與探討。這一橋梁與隧道工程領域的高規格論壇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已成為基金會工作的一個品牌。
2、基金會與中共福泉市委、市政府、福建省古橋研究中心在貴州省福泉市聯合主辦了“第五屆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基金會主任王志珍院士,中國古橋研究委員會主任鳳懋潤及中共福泉市委書記張仕雄等70多名古橋專家出席會議。會議編寫了《2013年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匯集了幾十位古橋研究與保護專家的優秀論文,為古橋研究與保護提供了頗有價值的資料。貴州電視臺、福泉電視臺、貴州政協報等對本次會議做了相關報道。
福泉與茅以升先生有過一段難忘的歷史情緣。1938年華北大部分地區陷入日寇之手,國立交大唐山工程學院奉命南遷。茅以升先生臨危受命,以院長之任帶領全校師生,克服種種困難,最終落校平越,即現福泉。在福泉的六年間,茅以升先生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勤勉辦學,交大唐山工程學院成績斐然,被譽為“東方康奈爾”,為國家培養了千余名優秀人才。茅以升先生還創辦了福泉有史以來第一所高中。培養了一批優秀學生。福泉人民沒有忘記茅以升先生。在國立交大唐山工程學院的辦學舊址上,成立了以茅老創建的平越中山中學高中班為基礎的福泉中學,樹立了茅以升塑像,又開設了茅以升班。本次會議在福泉市舉行乃是對茅老在平越那段歷史的緬懷與紀念,弘揚茅以升先生“愛國、科學、奮斗、奉獻”的偉大精神。
3、基金會主辦了“第一屆復合材料橋梁技術與應用研討會”,由中國南車天津風電葉片工程有限公司承辦。此次研討會主要圍繞“復合材料在橋梁上的應用”,在復合材料橋梁設計規范、橋梁設計技術、復合材料施工工藝技術、連接技術發展與應用等技術領域應用等方面進行探討,同時本著“創新發展協同共促”的宗旨,解讀政策規劃,以推廣復合材料新應用為動力,積極推動我國復合材料橋梁領域內“政、產、學、研、用”的大發展和可持續交流與合作。會議在推廣FRP材料在橋梁上的應用,提高行業認知,宣傳FRP橋梁的技術與應用,擴大業內影響力,在為企業搭建交流與合作平臺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五、加強兩岸交流,促進祖國統一
1、基金會和臺灣中華經濟產業策進會共同主辦,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承辦的“2013年海峽兩岸軌道車輛產業發展交流會”在北京舉行。這是基金會開展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合作交流活動十年來首次將活動拓展到臺灣南部地區,并首次與臺灣地區產業界合作。來自臺灣和大陸80余位軌道交通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了交流會。會議圍繞“兩岸軌道車輛城鎮建設、運營與合作機會”和“兩岸軌道車輛城鎮建設相互認證機制與策略聯盟”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會后,雙方確定由基金會與中華經濟產業策進會作為聯系單位,共同搭建兩岸軌道交通產業合作的平臺,擬建立兩岸軌道交通企業共同體,聯合起來走出國門。每年將召開一次軌道車輛產業合作交流會。
2、在大連交通大學召開“2013年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學術交流研討會”。來自海峽兩岸土木工程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在大連設有土木水利專業的高校和設計、施工、科研單位的300余名代表參加會議。會議圍繞“可持續的土木及交通工程”主題,展開了學術交流。陳希舜理事長表示“海峽兩岸研討會是大家每年都期盼的固定交流活動,在空間上是大陸與臺灣海峽兩岸的交流,在工程技術上是人才培養與技術經驗的交流,在情感上卻是炎黃子孫的大聚會。感謝茅老生前對海峽兩岸交流活動的重視與推動,感謝基金會促成交流活動,為海峽兩岸的工程技術人員創建溝通交流的平臺。”
六、傳播科普知識,開展工程教育
1、基金會在東南大學舉辦了高校學術科普報告會。邀請副主任孫永福院士、鳳懋潤,委員王渝生分別作專題報告會,深受師生們的歡迎。
2、在唐山學院,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辦了一年一度的“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報告活動,這也是基金會科普活動的一大品牌。本次報告會邀請到國防科技大學周世光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馬石莊教授作題為“中國周邊軍事態勢和國防現代化建設進展”和“感性的人與能動的實踐——關于人生觀的思索”的專題講座。唐山學院1600名師生聆聽了這兩場報告,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產生積極影響。
3、在重慶交通大學舉行了第三屆全國高校“茅以升班”經驗交流座談會。本次會議以茅以升先生的工程教育思想為指導,針對當下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問題,研討茅以升先生“先習后學,邊習邊學”“工科教學要理論聯系實際”等工程教育思想的現實指導意義。并就“茅以升班”的培養宗旨達成了“創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參與‘茅以升班’教學工作”和“建設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的師資隊伍”等八項共識。
4、在中南大學舉行第五屆全國高校茅以升班夏令營。本屆夏令營的最大特點是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以“以升情,中國夢”為主題,弘揚茅老一生為實現中國橋梁夢而追求、奮斗的精神,踐行了茅老“先習后學,邊習邊學”的工程教育思想。
5、設立唐山學院“茅以升班”。茅以升先生畢業于唐山路礦學院,并長期擔任國立交大唐山工程學院的院長、教授,與唐山有著深厚的歷史情緣。為此,基金會支持唐山學院設立了“茅以升班”。
七、開展公益活動,促進社會和諧
1、茅以升公益橋是基金會近年來開創的一項公益事業。在2012年建成彭水縣第一座茅以升公益橋之后2013年在江西省吉水縣院背村建造了第二座茅以升公益橋,該橋由山東青島寶利建設有限公司、中南大學和江西吉水縣政府、縣交通局共同參建。為當地1000多村民,近百名中小學生解決了過河安全問題。這座公益橋的建造引發當地政府對全縣同等規模300余座小橋進行了普查,發現其中70多座已成危橋,由此制定計劃在3年內完成對這些危橋的改造。第三座茅以升公益橋在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忙丙鄉建成。該橋可為2個村500余戶的2100余村民,以及近百名學生安全出行提供保障,同時也解決了當地經濟作物輸出和生產、生活問題。
2、參與交通運輸部與國務院扶貧辦的“溜索改橋”項目。根據國務院扶貧辦“關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溜索改橋’建設項目的工作方案”要求,中國扶貧基金會和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共同組織落實。因此,“溜索改橋”任務作為我會2014年公益項目工作重點,提高我會社會服務能力,進一步擴大基金會的社會影響力。
3、茅以升公益橋活動得到了鐵路系統設計院所的熱情支持。由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十一屆鐵路橋梁設計年會,在喬鍵會長和盛黎明秘書長的倡議下,年會將“茅以升公益橋“項目列入了會議議程。會上討論通過了茅以升公益橋—鐵道橋梁工程師倡議書和捐款規則,并確定在陜西漢中佛坪縣修建一座茅以升公益橋,該橋址由鐵一院承擔設計任務。
目前,已有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中鐵第一、二、三、四、五勘察設計院、中鐵大橋院、中鐵咨詢、中鐵上海院組織,各院鐵道橋梁工程師1600多人自愿捐款共計79萬余元,捐款金額從100元到1萬元不等,同獻愛心,共行善舉,令人感動。
八、積極募集資金,增強基金實力
基金會募集資金的工作得到委員單位和工程技術人員的熱情支持。2013年有22個單位上千名工程技術人員捐款220余萬元。特別是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從2011-2013年已連續3年,每年向基金會捐資50萬,支持基金會事業的發展。
希望今年有更多的委員單位對基金會給予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