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茅以升先生誕辰115周年和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下稱“基金會”)成立20周年,在北京市科協、北京市民政局和基金會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在委員單位及相關友好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開拓創新、奮力前行,基金會的各項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在北京市科協第八次代表大會上,我會等60個單位獲得“北京市科協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在《關于公布北京市2010年度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名單的通知》(京財稅【2011】810號)中,順利通過市財政局、市國家稅務局、市地方稅務局、市民政局聯合審核確認的2010年度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認證。這對增加捐款單位的積極性是有益的。

      2011年,基金會重點開展的主要工作有:

一、2011年度全委會在京召開

3月26日,我會在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成功召開了2011年度全體委員會。出席會議的有基金會副主任孫永福、江澤慧、王麟書、鳳懋潤、胡正民、袁駟,秘書長茅玉麟,以及常委、委員共40人。各獎項評審委員會的代表10人列席會議。會議由常務副主任王麟書主持。第一副主任孫永福向新增聘的常務委員頒發了聘書。

會上,秘書長茅玉麟匯報了2010年度基金會工作總結和財務決算,委員們對基金會2010年度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一致通過工作總結和財務決算;審議批準了2010年度“茅以升科學技術獎”10個獎項的237名獲獎者名單,委員們對今后的獎項評選工作提出了建設性、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原則通過了2011年度工作計劃和財務預算,委員們對基金會今后的工作與發展積極諫言獻策。

二、開展了系列紀念活動

1、召開“國際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高峰論壇暨茅以升先生誕辰115周年紀念大會”

9月20日,由中國工程院、重慶市人民政府、國家外國專家局和基金會聯合主辦的“國際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高峰論壇暨茅以升先生誕辰115周年紀念大會”在重慶隆重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基金會主任王志珍院士、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凌月明分別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來自6個國家的18位橋梁隧道院士、頂級專家及工程技術人員近400人出席會議。大會由鐵道部原副部長孫永福院士主持。會上宣讀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院士,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院士發來的賀電;回顧了基金會20年來的工作業績;舉行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頒獎授牌儀式;宣讀了茅以升先生誕辰115周年紀念獻詞;舉行了“茅以升公益橋”工程項目啟動儀式。

會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同志會見了王志珍、周濟、潘云鶴同志及出席論壇的國內外18位院士、頂級專家和基金會領導,晚上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宴請了各位嘉賓。

2、啟動“茅以升公益橋”工程項目

在紀念茅以升先生誕辰115周年和基金會成立20周年之際,為響應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號召,踐行茅以升先生“先習后學、邊習邊學”的工程教育思想,為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偏遠貧困地區的少年兒童架設安全求學之橋,為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學子搭建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的平臺,基金會啟動“茅以升公益橋”工程項目。此舉得到交通運輸部、住建部、鐵道部、教育部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也得到清華大學等相關高校和西部地區部分地市縣交通局的真誠歡迎。王志珍、周濟、潘云鶴、孫永福、凌月明、王夢恕六位領導按下手印,共同見證了“茅以升公益橋”的正式啟動。第一座“茅以升公益橋”在重慶市彭水縣太原鄉麒麟村興建,由清華大學和重慶交通大學與當地鄉政府合作共建,5月上旬竣工。2012年1月,彭水縣交通委員會根據縣人大《關于修建人大代表便民橋的函》要求,出資200萬元在2012年修建“人大代表便民橋”38座,工程建設在16個鄉展開。

基金會將充分利用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和專業人才薈萃的獨特優勢,把這一功德無量的公益事業做出業績,為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3、舉辦四場學術報告會

9月20日下午,由基金會與重慶交通大學共同舉辦了四場學術報告會。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豐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大橋局總工程師秦順全;中國科學技術館原館長王渝生和美國橋梁科技辦公室結構動力學首席橋梁工程師顏文暉作報告。千余人參會,受到熱烈歡迎,受益匪淺。

4、召開“國際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高峰論壇”

9月21日,“國際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高峰論壇”隆重召開,分橋梁與隧道兩個分會場,18位國內外橋隧院士及頂級專家圍繞“橋梁與隧道工程的現在與將來”主題,就最新研究成果和創新技術進行專題報告,并進行深入交流與討論,以此紀念茅以升先生、推動橋梁與隧道工程事業進一步發展。會議開始互動時,會場氣氛熱烈、活躍,產生了學術碰撞,激起了探索火花。

5、召開“國際橋梁與隧道發展戰略研討會”

9月22日上午,“國際橋梁與隧道發展戰略研討會”由大會主席王夢恕院士主持。會議結合中國實際國情,融合國內外高端新型橋隧技術,就橋隧事業的發展進行了戰略研討。院士、專家們結合各國實際情況,對橋隧發展現狀的問題、未來的設想以及如何解決提出了極具建設性的想法和意見,對我國橋梁、隧道事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6、舉辦“架設起通向科學的橋梁”博客征文大賽

由基金會、中國橋梁網、《公路》雜志三方聯合舉辦的首屆“架起通向科學的橋梁”博客征文大賽圓滿結束。旨在“重溫茅以升先生為我們留下的不朽業績,弘揚茅以升先生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激發更多的橋梁工作者擔負起“奮斗、創新、求實”的歷史使命。大賽受到網友們的積極響應,共收到參賽博文800余篇,其中優秀博文300余篇。設立最佳作品獎、最佳創意獎、最佳科普獎、最佳人氣獎,四個獎項共評選出12篇獲獎作品。

三、開展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活動

1、接待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訪問團參訪青藏鐵路及沿線地區

9月22--30日,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再次組團參訪青藏鐵路及沿線地區。此行得到了基金會第一副主任孫永福院士的支持,委托青藏鐵路公司熱情接待,并派專家、醫生、護士隨行。

一路上向臺灣同行介紹青藏鐵路的設計、修建、運營,以及可可西里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等。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發來的感謝信中表示,“此行充分的認識了修建青藏高原鐵路工程的艱辛條件與克服手段,沿途亦飽覽了大自然的孕育成果和壯麗的山河,團員們倍感愉快!”

2、“2011年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學術交流會”在南京成功召開

10月18日,“2011年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學術交流會”在東南大學成功舉辦。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理事長、臺灣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董事長廖慶隆;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兩岸交流委員會主委、臺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總經理張荻薇;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吳剛;基金會常務副主任王麟書先后致辭。基金會秘書長茅玉麟等60余位兩岸專家、學者參會。

    會議針對全球氣候變遷、能源缺乏、天然災害不斷等問題,以“綠色土木工程與工程減災”為主題進行研討交流。雙方專家分別就結構減震、臺灣的天災及防災、防災減災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中國沿海灘涂開發等問題作了主題報告,深受與會專家、師生歡迎。

3、“2011年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學術交流活動”在臺灣舉行

12月17--26日,應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的邀請,由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董守清為代團長,中國交通、鐵路、公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16個單位組成的基金會訪問團一行18人,赴臺參加了“2011年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學術交流活動”。在研討會上,8位專家學者就高速鐵路管理與跨海大橋主題分別作了精彩報告。兩岸同行對橋梁轉體法施工技術創新與展望、融合環境生態與景觀的永續橋梁工程建設、下穿高層建筑的輕軌暗挖車站施工方法研究等進行了交流。使與會者深入了解了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技術發展、建設進程和學術研究前沿。20日,訪問團實地考察了臺中車站和列車運行情況,并與臺灣高鐵公司進行深入會談。訪問團還參訪了捷運工程、高鐵控制中心、六號高速公路高架新建工程、高屏橋梁工程、險峻的蘇花公路和臺灣最長的雪山隧道,并進行了實地交流。

四、基金會橋梁委員會積極開展各項工作

1、接待臺灣世曦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參觀考察天津海河橋梁

3月21--25日,友好單位臺灣世曦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荻薇率團一行8人,經橋梁委員會安排,參訪了天津海河沿線的橋梁建設與都市規劃,此行程得到了委員單位天津城建設計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雙方就橋梁設計經驗進行了深入交流。他們還與委員單位中國船級社實業公司簽署了“港珠澳大橋合作協議”。在臺灣世曦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的感謝信中,贊揚并感謝基金會架起了大陸與臺灣同業之間合作與交流的橋梁,相信未來兩岸的交流必能更進一步,更加深入。

2、第八屆中美橋梁技術交流會在美國匹茲堡順利召開

6月8--9日,第八屆中美橋梁技術交流會在美國匹茲堡順利召開,以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基金會副主任周海濤為團長,來自政府、設計、高校、科研等單位的13位委員單位的橋梁專家參加,會議交流了19篇技術論文,并與美方聯邦公路署就雙方橋梁技術研究、合作和發展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隨后代表團前往卡內基-梅隆大學拜謁“茅以升先生”銅像。

3、橋梁委員會2011年年會暨成立十周年紀念會在重慶交通大學召開

9月22日,橋梁委員會2011年年會暨成立十周年紀念會在重慶交通大學召開,近40余位委員參加會議,會議由包琦瑋副主任主持。張喜剛主任作了2010年工作總結;趙君黎副秘書長介紹了2011年工作計劃;張喜剛主任、鳳懋潤名譽主任向新增聘的委員頒發聘書。

會上,名譽主任鳳懋潤對橋梁委員會十年歷程與未來作了回顧,并就“橋梁設計理論發展”主題進行了詳細解讀。橋委會成立十年來,在弘揚茅以升先生精神、宣傳橋梁行業成就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他表示在公路橋梁技術創新與建設管理方面,過去的三十年見證了橋梁發展的軌跡,中國橋梁橋型、跨徑和技術進步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進步。但隨著橋梁建設的大面積開展,我們應重視對橋梁安全的養護工作,在總量中尋求絕對份額,與會委員對此表示贊同,并展開熱烈討論。

五、基金會中國古橋研究委員會積極開展古橋保護與申遺工作

1、“第四屆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圓滿落幕

11月13--15日,由基金會、湖南公路學會聯合主辦,湖南省交通運輸廳、湖南省文物局、長沙理工大學、湖南大學、湖南路橋建設集團、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等單位支持的“第四屆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湖南省長沙市順利召開。基金會副主任、中國古橋研究委員會主任鳳懋潤,湖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詹新華,基金會秘書長茅玉麟,湖南省文物局處長熊建華,國家文物局副主任郭聰先后致辭,著名橋梁專家唐寰澄等百余位專家和愛好者出席會議。開幕式由湖南省交通廳原黨組書記、湖南省公路學會理事長陳明憲主持。鳳懋潤主任為新增聘的副主任陳明憲,委員吳齊正、楊古城、蔣響元、王毅娟、郭唯頒發聘書。會上,陳明憲、孔慶普、羅關洲、項貽強等12位古橋專家和愛好者作了精彩報告,他們在發言中無不流露出對我國古橋文化的深愛,對保護古橋遺產的迫切心情,深深感染了與會來賓。正式出版《2011年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會后,與會專家們還實地考察了湖南矮寨大橋與鳳凰古橋。

2、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基金會承擔了國家指南針計劃專項“中國古橋科學價值挖掘與展示研究”課題,兩年內完成。

六、傳承茅以升先生崇高精神,積極開展科普工作

1、第十屆北京高校建筑結構設計聯賽在北京工業大學落下帷幕

5月29日,由基金會、中國建設教育協會、北京土木建筑學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主辦的第十屆北京高校建筑結構設計聯賽在北京工業大學落下帷幕。來自北京市10所高校參加,分別有大跨組16件和橋梁組13件作品入圍決賽。共評出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最佳結構設計獎2項、最佳建筑設計獎2項以及最佳組織獎2項。

2、第三屆全國高校“茅以升班”夏令營圓滿落幕

7月8日,第三屆全國高校“茅以升班”夏令營在東南大學舉行了開營儀式,基金會副秘書長張進德、東南大學副書記劉波出席并歡迎參加“茅以升班”夏令營的同學。夏令營安排營員們參觀了多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營員們深深感受和更加明確自己所肩負的歷史重任。夏令營時值紀念建黨90周年之際,營員們聆聽了茅以升先生90歲入黨的故事,增強了愛黨、愛國的情感和祖國加快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夏令營還組織了橋梁模型競賽,大家學會了團結合作并收獲了友誼。

3、“茅以升鐵道教育希望之星獎”評審會暨高校學生工作論壇、第三屆全國高校茅以升班經驗交流座談會在蘇州召開

10月20--22日,2011年度“鐵道教育希望之星獎”評審會暨第六屆鐵道教育高校學生工作論壇、第三屆全國高校茅以升班經驗交流座談會在蘇州科技學院召開。評委會主任談振輝,基金會秘書長茅玉麟,鐵道部人事司調研員李智,全國鐵道團委鐵路青少年發展捐助中心主任張榮娥以及來自西南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南大學、東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13所高校的領導和學生工作負責人近30人出席會議。評委會一致通過27名學生的評選資格。隨后,天津大學等8所高校匯報了各校“茅以升班”的建設情況和辦班經驗。會議認為,各高校今后要在人才培養、政策支持、實踐鍛煉等方面進一步加強茅以升班的建設,努力將“茅以升班”打造成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搖籃。

七、基金會資產及財務收支情況

1、資產狀況

截止2011年12月30日,基金會資產總額為2,047.6萬元,其中貨幣資金739.8萬元、短期投資4萬元、應收款項1,259萬元、固定資產凈值44.6萬元;負債總額為163.9萬元,其中應付款項163.9萬元;凈資產總額為1,883.6萬元(詳見2011年資產負債表)。

2、財務收支情況

2011年總收入509萬元,總支出212.4萬元,其中公益性支出181.1萬元,占上年基金余額488.5萬元的37.07%,管理費支出20.7萬元,占總支出的9.72%(詳見2011年業務活動表)。

3、年度審計意見

(1)基金會設置了會計機構,并配備了會計和出納人員。

(2)基金會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要求設置了會計賬簿,各項收支業務手續完備,會計核算基本規范。

(3)基金會逐步建立了相關管理制度及內部控制制度并得到有效執行。

(4)2011年,基金會逐步加強了對資產的風險管理,采取了一系列風險管理措施,并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2011年,基金會積極籌措資金,共取得收入509 萬元,為基金會開展科教獎勵、科技交流等公益活動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同時,嚴格按照基金會的宗旨,認真完成茅以升科學技術獎的評獎、頒獎工作,組織開展“茅以升公益橋”活動,積極組織赴臺灣科技交流活動等。

(6)2011年基金會財務報表按照《基金會管理條例》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規定編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基金會2011年12月31日的財務狀況及2011年度的業務活動結果和現金流量。

(7)年度審計未發現基金會及法定代表人有違反財經法規的行為。

八、基金會工作中的主要問題

1、資金籌集不足,制約著基金會工作的擴展和活動質量的提升,需要廣開思路,加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從根本上保證基金會事業的持續發展;

2、如何利用基金會的優勢和委員、友好單位的資源,尋求工作上的合作,提升工作的新水平,創立工作的新業績;

3、宣傳工作薄弱,對基金會開展的各項工作及獲獎者的先進事跡宣傳力度不夠,在社會上的影響有待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