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員會換屆之年,故總結了22年來的工作總結。

(一)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為繼承他未竟的事業,弘揚他愛國、科學、奮斗、奉獻的精神,由他生前擔任過職務的10余家單位于1991年發起創立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后發展為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目前有全國政協、原鐵道部、交通運輸部、住建部、水利部、九三學社中央、中央統戰部、中國科協、全國工商聯、清華大學、西南交大、北京交大、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等50余家委員單位。基金會第一任主任為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兩院院士張維;第二任主任為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原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程慶國;第三任主任為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部原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正英。第四任主任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原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

基金會自成立以來,秉承建會宗旨,弘揚茅以升先生的豐功偉績和崇高精神,開展科技獎勵、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科學普及等活動,促進中國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多次受到有關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的高度評價。2007年,我會在國家獎勵辦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考核中,被評為優秀單位(49家單位中7家單位獲此殊榮);2008年,我會被北京市科協評為“市科協系統先進單位”;2010年,北京市民政局對符合條件的182個社會組織進行評估,我會被評為4A級社會組織,在科技類基金會中名列前茅;2012年,我會被北京市科協評為“2007—2011年度北京市科協先進集體”。

基金會成立22年來,重點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弘揚茅老精神,繼承茅老事業

茅以升先生是中國科教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的愛國、科學、奮斗、奉獻精神,是中國科教工作者精神的集中體現。基金會為弘揚茅以升先生精神,開展了多項紀念活動。

1996年,基金會聯合相關單位在錢塘江橋畔豎立起第一座茅以升塑像,江澤民主席為塑像題名“茅以升先生像”;2006年,基金會在茅以升先生母校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又豎立起一座茅以升塑像,溫家寶總理為塑像題名“茅以升先生”。22年來,基金會配合相關單位在西南交通大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等單位豎立起12座茅以升先生像。

在基金會的推動下,全國政協、九三學社中央、中國科協先后隆重舉辦了紀念茅以升先生誕辰100周年、110周年座談會,溫家寶、李瑞環、鄒家華、韓啟德、雷潔瓊、錢正英、盧嘉錫、宋健、朱光亞、周光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

2007年,基金會與原鐵道部、交通運輸部、住建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紀念錢塘江大橋通車70周年紀念大會,韓啟德、周鐵農、萬鋼、何魯麗、徐匡迪等領導為大會題詞。2012年,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原鐵道部、交通運輸部等八個部委在杭州共同主辦了“錢塘江大橋通車75周年紀念會暨‘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杭州報告會”。會上展示了國家領導人周鐵農、王志珍、路甬祥、錢正英的題詞,對為保衛和養護錢塘江大橋做出貢獻的浙江省檔案館、上海鐵路局、錢塘江守橋模范中隊等單位進行了表彰。

基金會配合杭州市政府、上海鐵路局、鎮江市政府先后建立了“錢塘江大橋紀念館”、“茅以升紀念館”等。配合中央電視臺“永遠的豐碑”欄目制作播放了“茅以升專輯”和專題片“茅以升與錢塘江大橋”。基金會向國家天文臺申請,經國際天文聯合會批準將18550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茅以升星”。在中國科協和國家郵政總局聯合發行的第四組《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中,茅以升先生等四位科學家入選。

二、開展科技獎勵,激勵科技創新

獎勵在科技教育事業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杰出人士是基金會的重中之重的工作。“茅以升科學技術獎”是由國家科技獎勵辦批準,依靠社會力量設立的科技獎勵項目。該獎項包括橋梁大獎、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大獎、鐵道工程師獎、建造師獎等10余個獎項。2007年,基金會將獎勵工作擴展到美國,在茅以升先生母校卡內基——梅隆大學設立了“茅以升博士卓越獎學金”,用來獎勵該校優秀的中國留學生。

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始終堅持公開、公平的評選原則,嚴格審批程序,確保了評選質量。22年來,先后獎勵相關領域優秀科技教育人才2100余人。獲獎者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覆蓋了土木工程領域優秀的工程技術人才,理工農醫各方面的優秀科研人員,大中學校的優秀學生等。所設橋梁大獎、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大獎已成為我國土木工程界公認的最高個人榮譽獎,先后評選出的35位獲獎者都是在我國橋梁及土力學工程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頂級人物;北京青年科技獎獲獎者都是其所在行業的領軍人物,其中已有四位同志被評為院士;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中國人大附中的李子赫因其獲獎,在胡錦濤主席考察學校時受到接見與鼓勵。

茅以升科學技術獎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受到了國家科技部的表彰。

三、開展學術交流,促進科技發展

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是基金會的重點工作之一。基金會先后邀請了張維、王大珩、孫永福、項海帆、王夢恕、鳳懋潤、王麟書、胡正民、王渝生、鄧文中、楊永斌、劉正光、尹衍梁等兩岸三地院士、資深專家以及美、英、日、韓等國家的院士、專家進行學術交流,舉辦國際大型學術會議,為海內外工程界科技人士搭建相互溝通與合作的平臺,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評價。

2007年6月,以副主任鳳懋潤為團長的基金會代表團,參加在美國匹茲堡召開的第24屆國際橋梁技術大會,并主辦“中國主題年”活動。這是美國國際橋梁會議(IBC)舉辦24屆以來首次以某個國家的橋梁建設為主題的活動。來自中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近3000人出席。

2011年9月,基金會與中國工程院、重慶市人民政府、國家外國專家局在重慶聯合主辦了“茅以升先生誕辰115周年紀念大會暨國際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高峰論壇”。基金會主任王志珍、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等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來自6個國家的18位橋梁隧道院士、專家及工程技術人員近400人出席會議。大會由基金會第一副主任孫永福主持。此次高峰論壇搭建了一個高水平、高層次的國際交流平臺。

為推動我國橋梁事業的發展,基金會橋梁委員會先后舉辦了有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專家參加的“21世紀橋梁工程的創新與展望”論壇;與美國聯邦公路署多次聯合舉辦“中美橋梁技術交流會”;組團赴臺參加“橋梁工程論壇2010國際會議”等。

古橋研究是近年來基金會開拓的學術交流領域。先后舉辦了四屆“中國古橋學術研討會”,并推動福建省、江蘇省、浙江大學、紹興市成立了古橋研究中心;先后承擔了中國科協、國家文物局、國家出版總署的《中國古橋研究》、《指南針計劃——中國古代石橋科學價值挖掘與展示研究》和《“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橋梁技術史”等課題。

四、加強兩岸交流,促進祖國統一

基金會為完成茅以升先生架設海峽兩岸交流之橋、促進祖國統一的夙愿,積極開展海峽兩岸土木工程界科技交流與合作,使兩岸交流成為基金會工作的一大亮點,得到國臺辦及相關部門的高度認可。

2000年,以基金會主任、兩院院士張維先生為團長的訪問團首次踏上寶島臺灣進行學術交流,取得圓滿成功。此后10余年,基金會先后以劉友梅、周海濤、何華武、鳳懋潤、孫永福、林元培等院士、專家為團長10次組團赴臺訪問;10余次接待以李建中、楊永斌理事長等為團長的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參訪團,“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合作交流活動”由此開展,方興未艾。

在接待來訪中,基金會組織臺灣工程技術人員參觀了許多大陸橋梁建設的典范,如錢塘江大橋、潤揚大橋、蘇通大橋、杭州灣大橋等大型橋梁工程。組織臺灣參訪團兩次考察了青藏鐵路,團員們無不為大陸工程技術人員在世界屋脊建造鐵路大無畏的開拓創新精神所感動。2009年,基金會首次在金門島舉行工程領域兩岸學術研討會。2010年,以孫永福副主任為團長的訪問團,一行19個單位30余人赴臺參加了學術交流活動,這是兩岸交流活動參與單位最多、接待規格最高的一次。2012年,首次在臺灣南部召開技術座談會,提出要在論壇交流的基礎上拓展兩岸的產業合作,臺灣多家媒體予以宣傳報道。

五、傳播科普知識,開展工程教育

傳播科普知識、開展工程教育是基金會22年來的又一項重要工作。

基金會舉辦了“茅以升先生生平事跡展覽”、“橋梁知識與中國橋梁建設成就大型圖片展覽”;編輯出版了《茅以升科技文選》、《茅以升橋話》、《架起通向科學的橋》等科普讀物;聯合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和《第二起跑線》欄目,制作播出“橋梁專輯”、“橋梁之旅”專題節目;組織“北京高校建筑結構設計聯賽”、“北京青少年赴港澳夏令營”等活動。

為傳承茅以升先生“先習后學”、“邊習邊學”的工程教育思想,舉辦了由6所大學參加的“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座談會”;支持西南交通大學建立“茅以升橋梁研究所”、“茅以升學院”;推動中南大學、北京交大、大連交大、東南大學、天津大學、重慶交大、石家莊鐵道大學、蘭州交大等10所高校相繼建立“茅以升班”;舉辦全國高校“茅以升班”優秀大學生夏令營及經驗交流座談會等。教育部曾發表專刊,對高校“茅以升班”的建立給予肯定。基金會還支持鎮江市成立“茅以升中學”,杭州市成立“茅以升實驗學校”等。

六、開創公益項目,促進社會和諧

為響應國家建設新農村的號召,為我國偏遠貧困地區少年兒童架設安全求學之橋;踐行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為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學子搭建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的平臺,2011年基金會啟動了“茅以升公益橋”項目。這一善舉,得到交通運輸部、住建部、原鐵道部、教育部和有關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的支持。

2012年6月,首座“茅以升公益橋”在重慶市彭水縣太原鄉落成,主任王志珍、第一副主任孫永福、副主任周海濤出席竣工儀式,此橋解決了太原鄉中心小學的700多名小學生和3000多名村民過河難的問題。“茅以升公益橋”的修建在當地產生了良好效應,就此彭水縣人大開展了100座人大代表“便民橋”建設活動,可解決10萬余人出行難的問題。同時,基金會聯絡中國扶貧基金會,為太原鄉中心小學危房宿舍樓重建捐資45萬元。

(二)

22年來,基金會的事業由小到大,不斷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回顧我們的工作,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

一、努力爭取中央國家機構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提升基金會的社會影響力

多年來先后邀請全國政協辦公廳、九三學社中央、中國科協、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原鐵道部、交通運輸部、住建部、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唐山市人民政府等單位聯合舉辦茅以升先生重要紀念活動和高層學術論壇;爭取中國科協、國家文物局的科研課題等。這些高規格、高質量、高水平的活動,大大增強了基金會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公信力。

二、充分發揮委員單位作用,擴充基金實力

1、1991至2012年,基金會共收到145個單位和27位個人的捐款2,721萬元。

其中:用于基金會發展的捐款2,043萬元,主要捐款單位是:原鐵道部380萬元,唐山市政府200萬元,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107萬元,浙江省地方鐵路建設投資公司107萬元,中鐵十四局100萬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91萬元,,鎮江市政協65.8萬元,中鐵大橋局64.5萬元,成都新筑路橋機械公司57.17萬元,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50.4萬元,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40萬元,北京交通大學38.6萬元。

用于獎勵基金的捐款678萬元,主要捐款單位是:中國南車集團100萬元,中國北車集團80萬元,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65萬元,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60萬元,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58萬元,西南交通大學50萬元,中南大學50萬元,鐵路青少年發展捐助中心39.6萬元,北京市科協27.6萬元,中國建筑業協會20萬元,各鐵路局113.6萬元。

2、2005年至2012年,西南交通大學幫助基金會資金運作收益364萬元。

各捐款單位和個人為基金會增強實力做出了貢獻,保證了基金會事業的持續發展,沒有你們的支持,就沒有基金會的今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敬意!

三、廣泛開展社會合作,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多年來,基金會在舉辦重要紀念、頒獎活動,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組織兩岸科技交流研討會,出版有關茅以升先生著作等方面,還得到了中國科技館、北京市科協、上海鐵路局、鎮江市政府、清華大學、中南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重慶交大、唐山學院、中鐵二十二局、瀚陽工程咨詢公司等委員單位和友好單位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的熱情幫助與合作,確保了活動的順利開展,雙方均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基金會的工作還得到了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鐵道學會、中國建筑業協會、原鐵道部全國鐵道團委、中國扶貧基金會、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等方面的幫助與合作,促進了基金會事業的良好發展。

四、緊密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不斷開拓創新

基金會堅持審時度勢,不斷打造工作新亮點。如配合國家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強國”戰略,增設了鐵道工程師獎、建造師獎等,激勵獲獎者愛國、創新,為國家建造更多的精品工程;深入開展海峽兩岸科技學術交流與合作,為宣傳祖國偉大成就,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服務;開展“茅以升公益橋”活動,積極踐行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為落實國家扶貧政策和國家工程教育改革做貢獻等。

五、突出橋梁特色,彰顯社會形象

基金會在開展活動中始終注意突出橋梁特色,打造旗幟性社會形象。在基金會組織的數十次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中,大部分都是圍繞橋梁工程展開的;22年來,共舉辦了四次大型的錢塘江大橋通車紀念活動;先后成立了橋梁委員會、古橋研究委員會,為橋梁工作者和愛好者搭建交流平臺;組織了多次橋梁科普展覽;與中國橋梁網密切合作等。這些活動在海內外產生了良好影響。

總結22年來基金會的工作,雖然有成績與經驗,但也存在著差距與不足。

一、資金籌集進展緩慢,資金運作成效有限

資金不足制約著基金會事業的發展。多年來,基金會主要依靠委員單位和友好單位的捐資和存款增值,支持獎勵資金和日常開支。但是由于沒有形成一種規范有效的資金籌集與運作機制,資金積累十分有限。開拓工作新領域、提高獎金標準、擴大社會宣傳等工作均因資金不足而受到制約。如何建立一種經常性的、規范的籌資機制,擴大籌資渠道,增加籌資額度;如何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基礎上,通過資金運作使其產生更大的保值、增值效益,仍是今后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

二、基金會對自身資源優勢挖掘和利用不足,社會聯系合作有待擴展

基金會有委員單位50多個、橋委單位近百個,還有各條戰線的獲獎者2100余人。如何更充分地發揮這些單位和個人的作用,如何加強社會聯系,搭建交流平臺,做好服務工作,調動更多社會資源為基金會所用,開拓工作的新局面,有待解放思想,提出有效可行的措施。

三、宣傳工作薄弱,基金會的社會影響力有待加強

如何加強與主流媒體、行業媒體、新興媒體聯系與合作;如何創造新聞關注點,擴大基金會的社會影響力;如何加強與委員單位宣傳工作,特別是與網站的交流與合作,仍是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

四、基金會制度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與加強

    基金會自成立以來不斷發展,但制度建設始終是個短板,工作中存在著隨意性現象。基金會以本次換屆為契機,在組織制度、獎勵制度建設等方面積極進行健全與完善,使工作切實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軌道。

(三)

對今后5年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把弘揚茅以升先生精神的活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一是要在2016年隆重舉辦“茅以升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二是編輯出版《茅以升全集》;三是2017年9月26日舉辦“錢塘江大橋通車80周年紀念活動”;四是結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開展“茅以升工程教育思想”研究與創建“茅以升班”活動。

二、規范獎勵工作,拓展獎勵領域,提高獎勵質量

一是加強獎勵工作制度建設,使獎項設置、獎金籌集、獎金標準等進一步規范化,形成良好運行機制;二是積極拓展合作單位,分層次設立全國性、地方性、專項性獎項;三是探索把獎勵工作擴展到港澳臺地區。

三、深入開展國際、國內、兩岸三地的學術交流和科學普及活動

一是繼續加強與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合作,提升科技交流的層次和水平,將交流活動辦出特色、辦成品牌;二是探索搭建國際土木工程界學術交流活動的平臺;三是繼續推動海峽兩岸土木工程交流活動,貫徹中央強調的“要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開展對話”;四是探索與香港、澳門地區開展交流活動。

四、拓展“茅以升公益橋”建設范圍,擴大其社會影響

建造“茅以升公益橋”是一項功德無量的事業,基金會將充分利用自己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和專業人才薈萃的獨特優勢,把這一公益事業做大做強,提升基金會的社會公益形象。一是積極探索與國家部委、社會組織及地方政府的合作方式,如依托交通運輸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建設扶貧綱要》,使這項事業不斷擴展。二是積極探索建立公益營銷機制,制定募集資金規劃和方案,擴大資金籌措渠道,保證今后五年,年年建新橋。

五、加強社會聯系,提高宣傳力度

一是加強與行業媒體、專業期刊戰略合作,積極利用主流媒體、網絡媒體進行宣傳;二是加強基金會網站建設,與委員單位網站進行鏈接與合作。

六、加強自身建設

一是要擴大委員單位范圍,提高社會覆蓋面;二是加強基金會各方面制度建設。

七、加強資金籌集與運作工作,努力實現基金會凈資產五年增長50%的目標

一是強化委員單位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集資與捐資相互受益的機制;二是提高獎勵資金儲備;三是探索與委員單位合作,提高“造血”機能;四是探索安全高效的資金運作方式,促進資金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