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員會換屆之年,故我們總結了這五年來的工作。
一、弘揚茅老精神 繼承茅老事業

2016年基金會聯合九三學社中央、中國科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辦了紀念茅以升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韓啟德、王志珍、孫永福、邵鴻、江澤慧、張秋儉、盧春房等領導和三百余人出席會議。會上,舉行《茅以升全集》發布儀式,該書是迄今為止第一部全面體現茅以升科技貢獻、教育思想、科普精神及人格魅力的巨作;基金會首次邀請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臺灣新竹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五所交大共聚一堂,接受《茅以升全集》贈書。會議回顧了茅以升先生一生的光輝業績,希望當代青年學習茅老“愛國、科學、奮斗、奉獻”的崇高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2017年,正值錢塘江大橋通車80周年之際,基金會聯合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等在杭州舉辦了“紀念錢塘江大橋通車80周年”系列活動。數百名科技工作者、青年學子齊聚在錢塘江畔參加茅以升先生銅像拜謁儀式;王志珍副主席、多名院士、“茅以升科學技術獎”獲獎者、茅以升班青年學子代表老、中、青、少四代人在錢塘江邊進行了“中國橋梁傳承之跑”,體現了茅以升精神的傳承與延續。同日召開了錢塘江大橋建成通車80周年紀念會。會上,向“茅以升科學技術獎”獲獎者頒獎;北京交通大學學生出演原創話劇《茅以升》片段,這是中國科協和教育部等5部委共同主辦的“共和國脊梁——科學大師各校宣傳工程”項目之一。錢塘江大橋建設者的后代也應邀出席了此次紀念活動,回顧了大橋建設過程的種種艱辛,也分享了大橋建成時的激動與自豪。當時,147家中外媒體對此活動進行了報道。

2015年,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為深切緬懷茅以升先生在抗戰中的不朽功勛,基金會配合中央電視臺制作了“茅以升與抗戰”、“新兒女英雄傳”等宣傳片;中國科技館聯合主辦了“茅以升生平事跡展”;制作了反映茅以升先生一生業績的紀錄片《天空那顆閃亮的星》。

2018年,在迎接建國70周年之際,為弘揚茅以升等四位近現代中國建筑工程領域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的偉大精神,基金會配合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制作了《百年巨匠》之“中國橋梁之父——茅以升”篇。

為弘揚茅以升工程教育思想,基金會組織了兩屆茅以升班美國STEM探索之旅,同學們前往卡內基梅隆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親身體驗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從大師那里學會不同的思考方式,并親自動手創新,把想象變成現實;在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完成之際,茅以升班的學生們受林鳴總工邀請參加“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景觀設計研討會”,這次活動開闊了茅以升班學生們的眼界,體會了建設者們的大國工匠精神。中共中央委員、中國科協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院士作為北京青年科技獎獲獎者代表,通過視頻表達了北青獎對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

二、開展科技獎勵 激勵科技創新

“茅以升科學技術獎”是由國家獎勵辦批準的科技獎勵項目。該獎項包括橋梁大獎、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大獎等10個獎項。茅以升科學技術獎的評選,始終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嚴格審批程序,確保了評選質量。

5年來,各獎項先后獎勵相關領域優秀科技教育人才1000余人。獲獎者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區、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覆蓋了土木工程領域生產一線的優秀工程技術人員,理工農醫各學科的優秀科研人員,大中學校的優秀學子等。

三、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 促進科技發展

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是基金會的重點工作之一。

2016年1月9日,基金會聯合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的“‘一帶一路’土木工程技術高端論壇----紀念茅以升先生誕辰120周年”論壇在京舉行。工程院王夢恕、孫永福、何華武院士、南開大學龔克校長、交通部周偉總工出席活動并做報告。本次論壇使基金會學術交流上升到為國家戰略服務的高度,獲得廣泛好評。

2017年,“第七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楊永斌和董石麟任大會主席,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奧地利、加拿大等國家的21位國內外院士及400多位橋隧工程行業的精英參加了論壇。論壇對中國和世界橋隧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推動中國與世界橋隧工程技術的協同發展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基金會的科普活動開始向高端發展,五年來承辦由中科院、中宣部等六部委聯合主辦的“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高端科普報告會”,邀請趙國屏、王光謙、杜彥良等院士及國內頂尖專家,在全國各高校、企業進行宣講,他們對科學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和嚴謹認真的態度,深深鼓舞了青年一輩,在當地引起了熱烈反響。

中國古橋研究會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14年為使江西一座千年古橋“黃洲橋”不被拆除,組織專家實地考察,在社會上奔走呼吁。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新聞直播間》兩欄目專訪了基金會有關專家并作專題報道,但雖然沒有阻止古橋被拆的命運,也起到了警示作用。時值,江西省委書記強衛在有關會議上專門對此做了強調,促進了全社會對 “城市建設中要重視文物保護”的認識。五年來,分別在浙江、湖南、貴州、河北、四川召開四屆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承擔并完成了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科協兩個古橋研究課題。

四、加強兩岸交流 促進祖國統一

基金會推動兩岸科技人員的友好往來與合作交流,提高了互訪人員的科研水平,增進了友誼,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發揮了積極作用,此舉得到國務院臺辦及相關部門的高度認可。

五年來,基金會多次與臺灣土木水利學會合作開展兩岸學術交流活動,先后10余次組織訪臺、接臺活動;尤其是自2014年起,連續三年與臺灣中華企業環保協會舉辦“兩岸節能環保產業論壇”,將生態文明理念引入兩岸交流。
五、開創公益項目 實施小橋工程

為了響應國家“建設美麗鄉村”、“精準扶貧”的號召,基金會啟動了“茅以升公益橋”項目,這一善舉,得到交通運輸部、教育部等部委以及相關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的積極支持和參與。

5年來,基金會已經推動在云南、江西、陜西、貴州、重慶、寧夏、湖北、湖南等地建立了13座茅以升公益橋,解決了數萬名孩子和村民過河難問題,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贊譽。

2016年1月,由鐵道工程師獲獎者倡議的首座鐵道工程師橋在陜西省佛坪縣下沙窩落成開通,極大方便了當地460余戶千余人的出行,受到了貧困山區人民群眾的交口稱贊。2017年4月和7月,第二座、第三座“鐵道工程師金寨圓夢橋”和“中鐵建大橋局金寨圓夢橋”建成通車。2018年9月,由茅以升公益橋項目推廣人高曉松先生捐資的“橫江橋”項目在貴州省畢節市威寧苗族自治縣羊街鎮建成通車。

2017年基金會聯合交通部開展了“全國大學生‘茅以升公益橋—小橋工程’設計大賽”來自全國29所高校的49支隊伍參加了比賽,學生們深入到大山深處進行勘察設計,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茅老的工程教育思想。

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金籌集工作的不足,制約著基金會工作的拓展和活動質量的提升。
2、基金會對自身資源優勢挖掘和利用不足。基金會有委員單位50多個、橋委單位近百個(其中有中央部委、科研院所、高校等),還有各條戰線的獲獎者3000余人。如何調動這些社會資源為基金會開拓工作的新局面,有待解放思想,提出有效可行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