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大獎

劉松玉,東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巖土工程學科首席帶頭人、未來地下空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地基基礎分會副理事長等。在巖土工程原位測試、地基處理、環境巖土工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1)研發了原位孔壓靜力觸探測試系統(CPTU),建立了基于CPTU的工程應用體系,主編了國家首部CPTU技術規范,成果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針對沿海沿江地區的軟弱地基處理重大技術難題,發明了排水粉噴樁、雙向攪拌樁、釘形攪拌樁復合地基,氣壓劈裂真空預壓和共振法加固地基創新技術,形成了成套施工裝備、四項國家級工法和相關規程,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研發了工業廢棄物綠色利用和污染場地處理系列技術,應用于高速公路、市政工程和污染場地處理,成果獲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指導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是黃文熙講座主講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茅以升土力學及巖土工程青年獎、江蘇省中青年首席科學家。發表SCI/EI論文300余篇,獲40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土力學及巖土工程青年獎

王  剛,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巖土地震工程、土動力學、計算巖土力學研究。提出地震動三維地形放大參數模型,建立“譜能匹配”造波方法,開展基于物理模擬的地震滑坡分析,成果被抗震規范采用。探索砂土液化的宏微觀力學機制和本構模型,發展多介質、多尺度、非線性巖土力學計算方法。在主流SCI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出版英文專著1部,獲李氏基金會杰出成就獎。

馮世進,同濟大學教授。系統測試了垃圾土靜動力強度變形和液氣滲透特性,建立了考慮降解壓縮變形的彈塑性本構模型;建立了垃圾體生化降解-骨架變形-液氣運移-熱量傳遞多場耦合計算方法,提出了滲濾液回灌和氣體收集系統設計方法;揭示了復雜條件下填埋場靜動力失穩破壞機制,建立了填埋場安全設計準則,為填埋場科學設計、安全運營、災害評估提供決策依據。

吳江斌,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承擔工程設計50余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15項,形成了超高層建筑大直徑超長樁與沉降控制技術、深大地下工程抗浮新技術等創新成果。參編著作四部,發表論文50余篇,參編規范十余項。為上海中心大廈、國家會展中心等十余項重大工程提供了技術支撐,先后獲得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

梅國雄,廣西大學教授,院長。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圍繞建造全過程,系統開展了相關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工作:變形控制支檔設計方法與工程應用;地下結構抗浮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樁土共同作用實現方法與工程應用和大型地基固結分析與工程應用。發表SCI/EI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4部;獲發明專利20項,國家級工法3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

楊仲軒,浙江大學教授。圍繞砂土各向異性力學特性、本構模擬及工程應用,長期致力于巖土力學與基礎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揭示了砂土各向異性靜動力學特性及影響機制,實現了組構各向異性砂土本構模擬,測定了樁在砂土中打入引起的剪切帶、顆粒破碎及應力場分布特性,形成了打入樁承載力計算理論及設計方法,極大提高了打入樁承載力計算值的精度和可靠性。
 

鐵道科學技術獎

陸   陽,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員。近十年來,主持完成了國家973計劃項目和中國鐵路總公司科技研究開發計劃課題十余項。參與了高速動車組設計、研發和試驗驗證,其中,2008年《高速列車成套技術與裝備》獲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2009年《時速350公里高速動車組》獲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2012年《京滬高速鐵路綜合試驗研究》獲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
張千里,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員。該同志長期從事鐵路路基和巖土工程技術研究,在基床結構設計理論、樁網結構設計計算、路基防凍脹技術、填料及軟質巖膨脹機理及評價技術、路基狀態檢測評估與加固技術、路基沉降與上拱整治技術等方面發展和完善了相關理論體系和方法,解決了鐵路建設和運營維護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為鐵道工程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劉蘭華,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環保所副總工 研究員。該同志一直奮斗在鐵路科研生產第一線,在高原鐵路施工期環保技術以及高速鐵路噪聲源識別、噪聲源特性、影響預測及控制技術等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領域進行了深入探索,為我國綠色鐵路建設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當選首屆中國鐵路總公司“百千萬人才”工程專業帶頭人;先后獲“鐵道環保獎”等中國鐵道學會科技獎3項。

劉金朝,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基礎所副總工 主任研究員。該同志開拓了利用高頻軸箱加速度評判軌道短波狀態的研究方向,國際上首次提出診斷接頭不良、鋼軌波磨等短波病害的方法和指標,即軌道沖擊指數和波磨指數,同時提出了一套完整軌道幾何檢異常值診斷和濾波、微小變化自動識別方法。研究成果成功用于每3個月完成對全路高鐵主要干線短波不平順檢測。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高速鐵路基礎設施健康狀態檢測評估技術”的核心成員。

晏啟祥,西南交通大學地下工程系主任、教授。該同志發展并創新了隧道裝配式襯砌結構靜力學精細化分析方法、隧道結構動力學分析方法、隧道工程耦合分析理論與技術。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獲授權國家專利37項(發明17項)。發表論文160篇, SC、IEI論文70篇。

麥瑞坤,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 教授 。該同志長期從事鐵路非接觸牽引供電技術研究,試圖從根本上解決弓網系統的滑動受流問題。針對軌道交通的高速移動性、負荷沖擊性,凝練了非接觸供電技術應用在軌道交通應用中的基礎問題,提出了功率提升、效率優化、供電平穩等關鍵科學問題的理論體系,構建了150千瓦大功率有軌電車非接觸牽引供電系統,為新型供電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楊長衛,西南交通大學主任、副研究員。該同志提出了巖土地震工程三維時空分析理論,研發了集評估、防護、監測及預警為一體的高烈度區鐵路邊坡災害安全防治技術,協助完成了高速鐵路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發。研究成果在我國多條高鐵線路的建設和運營維護中得到推廣應用,有力的實現了科技保安全,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劉  軍,北京交通大學副校長、 教授。 在鐵路客票系統、客運營銷及信息化的理論創新和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旅客運輸市場動態監測技術、成網條件下軌道交通運輸組織關鍵技術和中速磁浮運輸組織一體化理論,相關技術已成功在鐵總、北京、廣州地鐵推廣應用,獲得國內外同行高度認可,已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培養軌道交通行業高水平專業人才40余名。

李開成,北京交通大學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國家工程中心主任 、研究員。該同志組織制定高鐵CTCS-3級列控系統功能需求規范等十多項標準規范,成為我國高速鐵路列控系統的研發、測試、運用維護的依據;組織構建高鐵列控系統第三方測試認證實驗室,完成高鐵CTCS-3級列控系統所有型號設備的功能測試和互聯互通測試,及其與新型動車組的適應性測試,為保障高速列車在高鐵網絡的安全、跨線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任尊松,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該同志是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軌道交通裝備結構可靠性創新團隊"負責人。長期致力于車輛/軌道系統動力學、結構強度及可靠性研究。創建了輪軌多點接觸和輪岔動態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建立了風載/高速動車組組成模式輪軌安全性研究方法等。研究成果應用于多種高速動車組/機車車輛運用安全性研究、結構可靠性評估和載荷特征獲取等,是我國高鐵發展的重要技術組成部分。

宮全美,同濟大學教授。該同志長期從事鐵道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主研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鐵道部重點科研課題以及重大工程項目30余項,獲得省部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三等獎近10項,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編著專業書籍一部,主編及參編教材、技術規程等4部,發表SCI、EI論文7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0余項。

何旭輝,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教授。該同志長期致力于橋梁抗風與行車安全研究,提出了靜止/移動列車-橋梁系統氣動特性識別方法;建立了非平穩風-車-橋系統理論分析與評估方法;提出了高鐵車-橋系統多目標協同抗風設計方法。研究成果發展和完善了風車橋耦合振動分析與評估理論,提升了車-橋系統動力響應預測精度,為強風區高鐵橋梁動力設計與行車安全保障奠定關鍵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陳家樂,中鐵科工集團中鐵工程機械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研發部部長、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主要從事施工裝備研發工作,先后主持和參與了二十多項大型科研項目,主持“900噸隧道內外通用架橋機”、“小曲線山嶺隧道箱梁運架一體機”、“城際鐵路組合梁型箱梁架橋機”等多個項目并獲得過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湖北省政府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及以上獎項十多項,取得發明專利授權7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2項,為我國鐵路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程海濤,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時代新材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長期從事軌道交通領域的減振降噪研究,制定鐵道客車模態試驗研究及評定規范,為軌道客車及動車組車體振動評價和結構設計提供了設計準則;完成貨物列車脫軌機理研究攻克高速動車組高速平穩運行和減振降噪技術要求,開發系列橡膠彈性懸掛部件,廣泛運用于標準動車組、CRH系列高速動車組、和諧號系列機車等,并遠銷歐美,整體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成功打破歐洲橡膠公司的技術壟斷,使中國的橡膠彈性元件技術成功的躋身于世界前列,每年創造超過30億元的經濟效益。

陳廣泰,中車大連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技術中心主任、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一直從事鐵道行業變流技術研究及其換熱產品研發工作。在動車組和電力機車變流器和功率模塊及其換熱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填補國內空白。搭建了技術創新平臺,多項新產品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得鐵道學會特等獎等9項科技獎,發表論文15篇,獲國家專利12項。

吳  剛 ,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齒輪傳動事業部技術副總、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機車車輛傳動系統的齒輪設計及工藝研究,主持中車戚墅堰所齒輪傳動事業部的技術工作,解決了多個項目中的技術難點問題,確保了項目的順利開展。參與“高鐵列車用高可靠齒輪傳動系統”、“CRH3型系列動車組自主化齒輪箱”、 “CRH380A動車組齒輪箱驅動裝置研制”、“風電齒輪箱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鐵道科技一等獎、中車科學技術三等獎。被評為中車資深技術專家,2018年獲常州市有突出貢獻專家等。

高紅兵 ,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在科學研究崗位主要從事隧道及地下工程方向的科研及咨詢工作,在隧道工程病害整治措施、整治材料研發及監測檢測技術方面有深入研究。近10年間,主持或參加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中鐵股份公司、四川省交通廳等科研項目10余項,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科研成果,獲四川省、中國公路學會、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等科技進步獎18項,參編四川省規范1部,參編著作1部,獲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發表論文5篇。

米維軍,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技術中心黃土與地基基礎研究所所長、 高級工程師 。從事鐵路特殊土地基加固處理與維養技術研究,研究成果已應用到青藏鐵路、鄭西高鐵、寶蘭客專、銀西高鐵等重大鐵路建設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環境效益。主持和主要參加科研課題26項、技術開發項目9項,獲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青年獎、各類科技獎10項、榮譽獎8項,關鍵技術獲得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發表學術論文31篇。

陳光武,蘭州交通大學所長、 教授 。該同志長期從事鐵路信號領域的科研工作,首次解決了車站信號控制執行層全電子化難題,首次研制成功了車站信號全電子計算機聯鎖系統、用于戰時搶建、災后搶險保通的鐵路信號應急聯鎖系統等系列成套裝備。掌握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系列科研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鐵路信號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馮青松,華東交通大學交通基礎設施環境與安全協同創新副主任、 教授 。長期從事軌道交通振動與噪聲、軌道結構服役性能研究,在軌道動力學理論模型,軌道交通環境振動噪聲預測與控制,軌道結構安全服役保障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成果廣泛應用于我國城市軌道交通減振降噪工程及高速鐵路無砟軌道維修養護工程中,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鐵道科技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二等獎。


鐵道工程師獎

趙會東,中國鐵路經濟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該同志長期從事橋梁的設計、咨詢審查和科研工作。主持了二十余條長大干線的橋梁咨詢審查,節約了約百億工程投資。主持了多座復雜橋梁的設計,首創的組合桁梁等多項技術在鐵路建設中推廣應用。主持了7項省部級科研課題和1項國家標準的編制,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

劉永俊,中國鐵路經濟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級工程師。該同志編制出版了《工程量清單計價指南》、《軌道工程預算定額》、《機具臺班費用定額》等鐵路工程造價標準,完成了《國外造價管理研究》等多項研究,為我國鐵路建設投資管理工作做出較大貢獻。他還是鐵路工程造價信息化建設的帶頭人,研發成果專業權威,廣泛應用于國內各鐵路建設項目,顯著提高了造價文件質量和工作效率。

黎  庶, 中國鐵路總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工程三部副部長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施工技術和工程管理工作,技術能力突出、管理經驗豐富。獨著論文十余篇,合著專著3本(套),取得了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各1項,中國鐵道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因表現突出,先后獲得鐵路總公司“建功立業先進個人”、工管中心“先進個人”、中鐵建總“新長征突擊手”、“優秀項目總工”等榮譽。

韓曉強 ,中國鐵路總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副部長、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鐵路橋梁設計、施工技術攻關工作,主持和參加了青藏鐵路等二十余鐵路項目勘察與設計,負責鐵路重點橋梁施工圖審查和施工方案的優化工作,主持上百座復雜橋梁施工技術方案研究,取得了突出貢獻。發表文章7篇;獲2015年火車頭獎章;獲省部級鐵道科技二等獎一項,中鐵建科學技術一等獎一項,優秀設計二等獎一項。

李  赟 ,中國鐵路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中鐵信弘遠(北京)軟件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網絡平臺技術室主任 工程師 。作為鐵路綜合信息網網絡設計、建設、運維的主要技術骨干和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包含12306在內的多項大型信息系統設計建設,以及網絡相關設計規范技術標準的制定,解決了春運售票高峰網絡大流量沖擊、雙中心雙活等技術難題。

李  政 ,京沈鐵路客運專線京冀有限公司副指揮長 、高級工程師 國家一級建造師。先后在張集、京雄等多條鐵路建設中做了大量技術、研發工作。獲全國工程建設優秀質量管理(QC)三等獎,呼鐵局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一、二、三獎各1項,優秀獎2項,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篇。正在主持或參與鐵路總公司智能京雄關鍵技術4項科研項目和3項建設標準研究。獲得呼鐵局優秀青年等榮譽。

王先龍 ,云桂鐵路廣西有限責任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長 、高級工程師 。先后在鄭西、南廣及云桂鐵路作了大量技術管理工作。負責完成旭普林無砟軌道技術引進,參與完成濕陷性黃土、巖溶、大跨度橋梁建設關鍵技術等課題,較好解決了工程難題。獲得鐵道學會科技二等獎2項,機械工業協會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1項,取得3項實用新型專利。發表論文8篇,榮獲鐵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火車頭獎章等榮譽。

李永生,渝萬鐵路有限責任公司隧道專業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參與了圓梁山、烏鞘嶺、關角和天坪等隧道建設工作,主持或參與多個科研課題,發表論文11篇,取得了省部級工法2項、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獲得中國鐵道學會科技二等獎1項、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科技一等獎1項、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技一等獎1項、重慶市科技二等獎1項,為隧道施工技術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張   橋 ,渝黔鐵路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師 。長期從事高速鐵路工程技術和質量安全管理工作,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鄭萬鐵路巖溶隧道突水機理和防治措施研究》,主研省部級科研項目《渝萬鐵路隧道工程建設安全保障與風險控制技術研究》、《渝萬綠色高速鐵路建設技術》、《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軌枕智能生產線技術提升及應用示范》。出版專著《西南山區高速鐵路建設項目安全保障與風險控制技術》,獲軟件著作權1項。

陳   強, 蒙西華中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從事鐵路橋梁科研及產品開發及建設管理工作,先后在京滬、宜萬等鐵路建設中做了大量技術、研發工作。組織、主持開展科研、生產課題總計26項,發表論文50余篇,共獲得中國鐵道學會、北京市等各類特等獎及一、二、三等獎計12 項,鐵道部優質工程 1 項,中國中鐵杯優質工程 1 項,宜萬鐵路建設科技標兵稱號 1 項,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年會等優秀論文 2 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 2 項。

劉   偉 ,蒙西華中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副主任 、高級工程師。 參加多條重大鐵路項目建設,在隧道技術和建設管理方面有較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參與宜萬鐵路和蒙華鐵路多項重要創新的研究,主持起草了項目建設管理主要管理制度并在現場應用,取得良好效果。多次獲評原鐵道部宜萬指揮部、蒙華公司先進個人,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獨著論文2篇,合著論文1篇,參編專著2本。

王廣宏, 蘭新鐵路甘青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長 、高級工程師。 參與了蘭渝鐵路全階段的建設工作,主要負責全線橋梁、隧道等站前工程的專業技術管理,期間在《隧道建設》等國內核心學術期刊發表專業技術論文10篇,并參與了多項科研項目,其中的“第三系富水弱膠結粉細砂巖隧道修建技術及應用”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四次被公司評為先進個人,榮獲鐵道部2012年度火車頭獎章。

魏志強 ,拉林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橋梁主管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先后在滬昆、拉林等鐵路建設作了大量技術管理工作。在滬昆鐵路主持超長溶洞樁基施工技術研究,先進經驗在全線推廣;在拉林鐵路主持編寫拉林鐵路高原環境下48m節段預制膠接拼裝梁預制、架設施工規程及驗收標準,參與鐵總重大科研課題,指導藏木大跨度中承式鋼管拱拱橋等關鍵施工技術和標準研究,取得顯著技術和經濟效益。

熊   杰 ,中國鐵路總公司科技和信息化部副處長 、高級工程師 。在鐵路數字移動通信系統(GSM-R)技術規范研究制訂、GSM-R關鍵技術研究、鐵路通信網規劃研究,鐵路總公司(原鐵道部)技委會重大技術事項研究、技術委員會主任技術報告研究準備,高鐵防災系統技術研究及規范編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出顯著貢獻,發表多篇研究論文,多次獲鐵道科技獎等獎項。

吳   軍, 中國鐵路總公司建設管理部副主辦、 高級工程師 。組織開展建設管理制度體系研究,制定多個建設管理辦法,為形成總公司鐵路建設管理制度體系作出突出貢獻;推進建設管理機制創新、管理模式創新、質量安全管理創新,積極推進標準化管理,推進鐵路建設高質量發展;建立完善鐵路建設單位考核和參建單位信用評價制度,為完善鐵路建設市場誠信體系、落實各方責任發揮了重要作用。

蔡   云, 中國鐵路總公司客運部副主辦 、高級工程師。 參與鐵路客票系統5.0版研發及全路升級,參與制定客運服務系統方案及全路推廣,組織制定20多項客運服務系統技術標準,研究制定客站設備管理方案并組織系統研發應用,組織完成京滬高鐵標準示范線標識系統工程優化,牽頭組織京張智能鐵路客運相關課題研究并形成工程化方案,組織及參與大量新線提前介入和運營準備工作。

李   杰 ,中國鐵路總公司貨運部處長、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貨物運輸管理工作。組織修訂《超規》、《篷規》《貨損規》等規章規范,組織中國標準動車組等30余項價格寫實。探索物資設備采購等最高限價管理,開發了輔助決策信息系統,推進電子防盜鎖試用。先后獲得鐵道科技獎一等獎3項,省部級刊物發表重要論文3篇,先后提出合理化建議8項,累計創效億元以上。

張   亮 ,中國鐵路總公司調度部 高級工程師。 將大數據分析方法應用到車務安全管理中,提高安全預警水平,并為專業及安全管理決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建設并推動車務站段安全生產指揮中心,已使其成為串聯車務三防最主要的平臺,并納入總公司總體規劃;牽頭推進STP應用,提升集中區調車作業安全,事故數量逐年下降;主持和參與多項車務專業基本規章制度的編寫。

楊   帆 ,中國鐵路總公司機輛部協管 、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其主導和參與的和諧型機車高壓電器故障攻關、電力機車防霧閃攻關等科技攻關項目切實解決了影響機車質量安全的突出問題,先后獲得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項、二等獎1項、全國鐵路青年科技創新獎3項,為中國鐵路機車檢修及技術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姜永富, 中國鐵路總公司工電部主管、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鐵路通信技術管理、新技術研發、技術標準、規章制訂和鐵路無線電管理工作。先后主持通用式機車電臺、機車綜合無線通信設備、客貨列尾系統等多項鐵路專用技術裝備研發和GSM-R系列標準制訂等工作,組織了大秦線GSM-R系統方案、重載組合列車同步操控通信方案和高鐵通信系統和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研究。

靜國鋒, 中鐵一局集團橋梁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從事過斜拉橋、懸索橋、拱橋、轉體橋、連續梁橋、預制及架設箱梁及T梁等方面有較豐富的施工經驗,對綜合性工程具有一線管理經驗;同時主持過渝黔夜郎河主跨548米,吊重200t的纜索吊機的設計研發。獲得股份公司科技獎3項,其它省部級科技獎6項,主持及參與獲得專利23項,省部級工法2項。

褚曉暉 ,中鐵三局集團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先后參加寶蘭二線、蘭武二線、武廣客專、滬昆客專、紫之隧道等工程項目的建設。一直在施工、科研一線工作,參建工程獲得多項質量獎項,多項科技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獎,開發省級工法15部,授權專利16項;積極推進先進技術在鐵路工程中的應用,獲得“火車頭獎章”、“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中鐵三局專項獎”等榮譽。

孫小猛 ,中鐵四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曾任職項目總工、公司橋梁首席員工、公司技術開發中心主任、公司總工程師、局橋梁一級專家,在各類復雜橋梁施工技術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并取得豐碩成果。作為項目總工主持完成的鐵路大跨度鋼箱混合梁斜拉橋關鍵施工技術研究,取得省部級工法4項,獲授權發明專利8項,并榮獲2016年度魯班獎及第15屆詹天佑獎。

陳海鋒 ,中鐵隧道局集團一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持《TBM 施工地鐵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地下水封洞庫修建關鍵技術》等多項重大科研課題:在地鐵中首次成功應用敞開式 TBM,創造了三項全國掘進新記錄;研究的水幕技術打破國外壟斷,成果填補國內水封洞庫領域多項技術空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發明專利5項、出版專著1本,參編國家標準1部,“國家優質工程獎突出貢獻者”榮譽稱號。

徐久勇,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機動院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國鐵和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等領域的車輛設備設計工作,擔任過近十個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基地的項目負責人、二十多個國鐵和地鐵項目專業設計負責人、設計咨詢或強審專業負責人,以及四十多項城軌項目的審查工作。獲國家級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獲省部級優秀工程設計及優秀咨詢成果一等獎8次、二等獎2次。

趙海軍, 中鐵第六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電氣化設計院分公司東北分院分院長兼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一直在工程設計及科學研究一線工作,掌握本專業最新技術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能力、豐富的工程設計經驗,多次解決工程技術難題,先后完成多項工程設計工作及科學研究工作并多次獲獎。在架空剛性接觸網和接觸網雷電防護方面的研究,為建設安全可靠的高速鐵路和城市地鐵做出了貢獻。

鄭宗溪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土建二院副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勘察設計及科研工作,主持或參與了20余項國家重點項目的設計工作和10余項科研項目,成績顯著。參加或主持的項目獲省部級及以上優秀設計獎25項,其中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銀質獎1項,詹天佑工程獎1項;科技進步獎11項;獲得省部級工法1項;獲授權專利15項,其中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1項。

劉永鋒,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橋梁設計研究,一直工作在一線,參加了高速鐵路標準梁橋、包西鐵路黃河橋、北京六環路、跨座式單軌等多項省部級項目設計研究,獲專利29項,14項排名第一;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特等獎2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1項及多項省部級設計獎;國家級工法2項;論文14篇。

王元清,中鐵十一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工程管理工作。獲得授權發明專利 8 項,實用新型專利 12 項;編制行業標準 1 部,地方標準 3 部,在編行業規范 1 部,地方標準 4 項;主持在研重慶 市科委立項課題 2 項;撰寫多篇學術論文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并在 SCI 檢索期刊上發表論文 2 篇。獲得股份公司青年崗位能手,重慶市青年崗位能手,集團公司先進科技工作者、文明 職工標兵、十佳杰出青年等榮譽。

李   峰,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先后參加了渝遂高速公路梨樹灣隧道、達成鐵路、渝利(涪)鐵路、渝萬鐵路、重慶軌道等工程的施工與技術管理工作,多次得到業主單位的表揚。獲得 “火車頭”獎章1枚,實用新型專利11項,省級工法2項,三級工法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參建的重慶至利川鐵路獲得第十五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劉國強, 中鐵十九局集團第六工程有限公司中鐵十九局集團成蘭鐵路工程指揮部副總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先后參建了蘭渝鐵路、云桂鐵路、成蘭鐵路的施工建設,在鐵路隧道施工技術、不良地質處理、高精度測量控制等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熱衷于鐵路隧道施工技術的研究,其團隊被集團公司授予“劉國強勞模創新工作室”,2017年榮獲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王平安, 中鐵二十局集團石黔高速施工總承包指揮部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從事橋梁隧道施工和科技攻關工作,參加渝懷、蘭新高鐵等鐵路施工。2011年擔任蘭新高鐵祁連山隧道總工程師,在高原寒區隧道修建技術方面,深入實踐和研究,科研成果多次獲國家和省部級、鐵道學會等獎勵,獲省部級工法2項,專利16項,全國工程建設優秀質量管理獎1項,出版專著1部,在一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7篇等。

黨振峰,中鐵二十一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項目常務副經理 、高級工程師 。長期在施工一線從事工程施工、科研項目管理工作。先后參與或主持了新建敦煌鐵路、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等多項重點建設項目的施工和管理工作。主持參與了5個科研項目研究,形成了3項工法、2項實用型專利、3項發明專利、2項QC成果,發表論文40余篇。曾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青海省2017年度“江河源”杯優質工程獎。

向   科, 中鐵二十四局集團上海鐵建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在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地鐵等重點項目建設和技術攻關中,有重要技術創新和發明,解決多個關鍵技術難題,取得多項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的成果。獲得中國鐵建、鐵道學會和省部級等科技進步獎9項,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8項,國家級工法1項,省部級工法2項。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1項,上海市建設工程白玉蘭獎1項。

戴志仁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中鐵一院成都地鐵項目部常務副經理/中鐵一院城建院土建所總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擔任成都軌道交通13號線設計總體 、擔任成都地鐵5號線土建副總體、項目負責人(36區間) 、擔任西安地鐵八號線3標(13站14區間)項目負責人;主持、參與科研項目7項 ;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與咨詢工程師(投資) 獲省部級獎勵近20項,發表核心論文30余篇,授權專利30余項。

鄒黎勇,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特種裝備研究設計院副院長 、工程師。 多次參加和主持國內首臺套或世界首臺套產品研制,先后參與并完成了國內首臺大型混凝土噴射臺車研制,國內首臺TRD工法鏈刀式連續墻設備研制,世界首創掘錨同步成套裝備護盾式掘錨機研制,國家863項目TBM噴混系統研制,國內首臺全電腦鑿巖臺車研制,推動了國內地下工程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進程。申請專利19項。

吳榮坤,中車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大連研發中心主任設計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鐵路貨車設計工作,參與設計了C80/C80B型敞車;主管設計了新西蘭50ft集裝箱平車和QT1、QT2型馱背運輸車,牽頭設計了STX1、STX2和STX3型馱背運輸車。其中,馱背運輸車的研發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國內發明專利6項、中車(原北車)科技成果獎2項、2017年度火車頭獎章。

譚富星,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國家軌道客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試驗測試技術研究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軌道車輛試驗研究,主持的“轉向架參數和整車模態等試驗技術開發”被省工信廳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2014年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3/15)和中國北車科技成果獎一等獎(排名3/11),2018年獲中國軌道交通技術創新成果獎特等獎(排名5/6);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

張欣盟 ,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焊接總體工藝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軌道車輛焊接工藝研究和開發工作。近5年主持完成了《TIP TIG焊接新技術開發》、《碳鋼中厚板窄間隙單面焊雙面成型工藝技術開發》、《不銹鋼材料脈沖MAG焊工藝研究》,以及《軌道車輛攪拌摩擦焊技術的應用研究》等1項省部級、3項集團級以及10余項公司級科技項目。

付  瑩, 中車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電力電氣系統規劃設計師、主管、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電力機車總體及電氣系統研發工作,中車技術專家。近年來,主持完成多項鐵路總公司重大科技項目,為我國交流傳動貨運電力機車技術研發平臺的搭建及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近年來,主持完成多項鐵總重大項目,成功搭建起了我國交流傳動貨運電力機車技術研發平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郭  鷂, 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副部長、 高級工程師 。先后擔任檢測列車、CRH380型動車組電氣主管;CJ-2動車組系統工程師;時速250/350公里“復興號”動車組和貨運動車組總體設計師;時速400公里跨國互聯互通項目經理等職務,為動車組技術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獲中國鐵道學會科技獎1項、“火車頭”獎章1項;授權發明專利3項;發表論文5篇。

劉韶慶, 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高速動車組工程中心副主任、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高速列車的研發和創新平臺建設,先后承擔“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高速列車關鍵材料及部件可靠性課題子任務,“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更高速度等級動車 組轉向架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研制項目。承擔國家重點課題 2 項、工信部項目 1 項、青島市重大專項課題 1 項、中車重大課 題 4 項,近年來獲得發明專利 8 項,軟件著作權 2 項,制定企業標準 2 項,發表論文 11 篇(SCI 檢索 2 篇)。

李曉春,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磁浮系統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磁懸浮列車總體設計工作,參與“常導短定子中低速磁懸浮列車研制” 項目、“長沙磁浮工程車輛研制”項目等,“常導短定子中低速磁懸浮列車研制” 項目獲南車科技特等獎(排名6/15);“懸浮控制節點網絡的網關控制器及控制系統”獲發明專利(2/6),“一種軌道車輛及其導向裝置”獲實用新型專利。(3/6)

晏才松, 中車株洲電機有限公司產品研發中心副主任兼永磁電機研究所所長、 高級工程師 。主管研制國家863計劃“永磁高速動車組”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下一代地鐵”等重大課題的永磁牽引電機,推動了我國軌道交通技術進步。“永磁高鐵牽引系統通過首輪線路試驗考核”被兩院院士評為“201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8年5月完成30萬公里實際運行考核,標志我國掌握了高速動車組永磁牽引電機技術。

張延蕾, 中車大連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在機車和動車組換熱技術研究和產品自主化研發方面業績突出,主持開發的多項新產品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獲鐵道學會科技獎2項,中車、北車科技獎5項;在我國軌道交通裝備領域冷卻系統國產化研制及自主研發、制造、試驗驗證平臺建設中貢獻突出;獲專利授權12項,起草鐵道行業標準1項,鐵路總公司標準1項。

張    林, 中車大連電力牽引研發中心有限公司變流技術研發主管、高級工程師 作為“Nect”牽引控制系統核心成員,參加原中國北車國產化牽引控制系統首臺電力機車及首臺動車組設計及調試;“大功率牽引四象限變流控制平臺技術”獲中國北車科技成果一等獎(排名2/11),“大功率牽引四象限變流控制平臺技術”獲鐵道科技二等獎(排名2/11);獲發明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1項,實用新型2項。

邵立鵬,中車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長期從事鐵路車輛工程裝備產品的研發工作,技術過硬,專業水平高,技術全面,近年來取得發明專利十多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以上多項,作為負責人和參與人承擔過多個公司級及以上科研項目,并起草鐵總公司技術條件標準,推動了城軌工程裝備領域的發展。

梅文慶,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究院基礎與平臺研發中心主任、 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長期從事牽引傳動控制前沿技術研究、關鍵算法開發及成果產業化工作,攻克高精度確定性時序約束、列車啟動區牽引系統電磁噪聲抑制等大功率牽引系統因其低開關頻率特點所獨有的關鍵技術難題,支撐我國完全自主牽引系統核心技術突破并達到國際領先,成果大批量應用于“復興號”動車組、“和諧號”干線機車、城軌車輛等。

江  明 ,北京全路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持完成無線閉塞中心的引進工作,主持研制了自主知識產權的CTCS-3級列控系統和高速鐵路自動駕駛系統全套裝備,核心裝備通過歐盟互聯互通認證,滿足我國樞紐眾多、站場復雜的路情和高鐵“走出去“的需求。參與以京滬高鐵為代表的多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編制鐵道行業標準一項,發表論文十余篇,獲國家發明專利十一項。

崔俊鋒 ,北京全路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信號院副總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負責參與多項科技部、鐵路總公司、通號公司科研項目,所研制的C3列控車載設備在全路1000余列動車組穩定應用,自主化車載設備在大西和京沈完成現場試驗,完成莫喀、匈塞等海外高鐵信號方案設計,支撐CTCS列控系統走出去。曾獲得鐵道科學技術獎特等獎、一二等獎、國家專利獎、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火車頭獎。

陳  俊 ,卡斯柯信號有限公司部門經理 、高級工程師 。作為主要人員參與了調車監控系統的開發工作,通過了鐵總審查。負責CTCS2-200K車載系統以及城際車載C2+ATO設備開發項目的系統方案設計和開發管理,設備已在珠三角城際莞惠線上開通并載客運營。目前,參與并負責青藏線ITCS車載國產化開發,已完成系統實驗室開發以及現場靜動態試驗。

吳春波 ,卡斯柯信號有限公司部門經理 、工程師。 長期專注于TDCS/CTC系統的軟件研發、系統維護、項目實施等工作。完成了TDCS3.0軟件系統的架構設計、研發等工作,是TDCS3.0系統研發與實施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參與負責了TDCS3.0、CTC3.0等新產品的研制及工程標準化工作,主持完成了杭長等多個重大項目的調度集中系統的實施及維護工作。

羅  靜 ,通號智慧城市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 教授。 負責信息化、人工智能研發應用,作為技術負責人主持“高速鐵路海量視頻智能管控系統的研制及應用”項目。在總體策劃、系統架構設計、通信等核心模塊、PTZ控制等關鍵技術解決有突出貢獻,曾獲中國交通智能協會科學技術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中華鐵路總工會火車頭獎狀、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狀等,發表論文30余篇。

代  萌,上海鐵路通信有限公司技術專家、 高級工程師。 負責CTCS3系統技術攻關項目RBC子系統的接口與集成工作,完成接口設計與子系統測試方案,并主導實施現場集成與測試。負責300T型車載ATP設備國產化工作,實現了產業化技術改造和規模制造。負責城際鐵路ATP+ATO產業化工作,實現了ATP與ATO設備硬件的融合設計,完成列車接口的硬件適配和裝備方案。

張  勃, 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室、 高級工程師。 充分發揮專業知識及管理優勢,規范計量管理體系建設,解決接觸網激光測量儀、軌道信號在線測試儀、動車組隨車儀表等全路計量器具檢定難題,研究并全局使用計量管理信息系統。先后獲得國家、總公司、北京局集團公司等各級獎項29項,公開發表論文6篇,主持參與企業標準制修訂企業標準18項,參與發行書籍1冊。

陳洪亮,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西站站長、黨委副書記、 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長期從事鐵路運輸管理工作,在技術管理崗位工作多年,主持的科技項目連續多年獲得局、部級獎項,“鐵路接發列車安全預警輔助系統” 等多個項目在全路范圍得到廣泛應用,并獲得全路“鐵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稱號,主編及發表多部著作與論文,在安全管理、專業技術、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和改進生產環境方面成績突出。

王保平, 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太原車輛段段長、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鐵道車輛裝備技術科研、管理工作。牽頭完成省部級科技成果2項、集團公司級科技成果和合理化建議18項,其中,“貨車故障圖像自動識別預警系統”“鐵路車輛檢修(輪軸)數字化控制及大數據管理系統”分別獲中國鐵道學會鐵道科技二、三等獎;在《中國鐵路》等知名刊物刊發《大秦線重載車輛熱軸防范技術創新與實踐》等專業文章4篇。

周  吉,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供電處供電檢測所所長 、高級工程師。 任現職務期間,牽頭研制的兩項課題獲國家實用性新型技術專利;參與研制的兩項課題獲國家發明專利;牽頭研制的電氣化鐵路接觸網懸掛狀態檢測監測裝置通過四川省科技成果鑒定。獲太原局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3項。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成果獲局級一等獎15項、二等獎19項。發表專業論文6篇。

劉仕超 ,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科研所工程師 。長期從事鐵路運輸生產安全工作,主持或參與科研攻關任務15項,其中“機車防逆電操作保護裝置”、“線路除沙、除雪裝置”等裝備的設計屬路內首創,在呼和局集團公司推廣應用以來,為企業節支增效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究成果獲局級及以上科技獎勵12項,擁有國家專利5項(其中發明專利1項),國內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篇。

賀成彥 ,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信息技術所科長 、高級工程師 。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了鐵路總公司和呼鐵局多項重大信息系統研發和建設任務。共獲得呼鐵局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13項、優秀獎27項,合理化意見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曾獲呼鐵局個人記功一次,多次獲呼鐵局先進工作者、優秀干部、全路優秀青年工程師等榮譽;列為呼鐵局技術拔尖人才。

李曉雁, 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計統處高級工程師 。本人在工作領域中圍繞集團公司經營發展、安全生產、提質增效等方面深入研究、積極創新,主持開展各類科研課題研究共計8項,其中獲得國家級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廳局級二、三等獎4項。同時,先后在各類省部級及廳局級期刊中發表論文3篇,為集團公司運輸能力的提升和安全保障做出了自己的積極貢獻。

李寶旭, 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調度所主任、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致力于高鐵應急指揮和貨運組織研究,先后在《中國鐵路》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篇,主持編撰《非正常情況下的行車指揮》系列叢書3部,主持研發TDMS5.0運輸調度管理系統、機車運用管理協作平臺等應用系統,參加《HXN3B型4400馬力交流傳動調車內燃機車》科技研發,先后獲鐵道科技特等獎一項、三等獎二項。

馬德東,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工務處科長 、高級工程師。 在工務處高速科任職6年,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強。組織或參與破解多項高寒高鐵維護難題,實現了哈大冬夏一張圖。精通專業規章和工作方法,在寒區高鐵養護維修體系建設、學術研究等方面都處于前沿。主持和參與課題研究18項,其中獲獎4項。取得專利3項,發表論文4篇,作為主要編寫者出版著作4本,參與制定高鐵維修規則。

張旭誠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東機務段副段長兼總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機務檢修、科技管理工作,牽頭創建集團公司首家首席工程師工作站,探索科技攻關與人才培養新型模式。針對新型大功率HXD2B電力機車基礎質量不高技術難題,狠抓修程和配件源頭質量,強化現場控制和過程控制,在機車故障在線分析處置及控制上上取得較好成果,為全局同類問題解決積累經驗。

李傳翔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東車輛段段長兼黨委副書記、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客貨車檢修、運用技術管理工作。認真研究客車檢修技術,牽頭主持總公司客車作業指導書和專項修對規辦法,主持修訂上海局《客車運用管理細則》、《客車檢修工藝》等文件。組織研發貨車質檢過程監控等系統,推進車輛配件智能倉儲配送、輪軸信息化建設,主持研發鐵路貨車檢修運用VR模擬仿真培訓考試系統。

路言杰,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工務處 、高級工程師 。從事高速鐵路路基專業技術管理工作,理論基礎扎實,工程實踐經驗豐富,在高速鐵路建設、提前介入及運營管理、高鐵路基設備整治技術攻關等方面取得較突出業績,參與總公司無砟軌道路基病害分類及冒漿整治技術研究、路局高速鐵路路基沉降控制及加固技術研究、深厚軟土地基高速鐵路路基糾偏技術研究等課題8項,發表論文4篇。

李  礫,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電務處高鐵信號科科長 、高級工程師 。從事高鐵信號設備維護管理以及高鐵建設配合工作,在高速鐵路建設、標準示范線建設、高鐵達速整治以及高鐵列控系統維護管理等方面取得突出業績,發表論文4篇,參編著作1部。獲2010年詹天佑專項獎上海局青年獎,被評為2010年度鐵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上海鐵路局中青年科技人才、高速鐵路建設運營先進個人等。

萬志剛 ,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機務處副科長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高速列車的研發和創新平臺建設,先后承擔“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高速列車關鍵材料及部件可靠性課題子任務,“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更高速度等級動車 組轉向架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研制項目。承擔國家重點課題 2 項、工信部項目 1 項、青島市重大專項課題 1 項、中車重大課 題 4 項,近年來獲得發明專利 8 項,軟件著作權 2 項,制定企業標準 2 項,發表論文 11 篇(SCI 檢索 2 篇)。

李振業 ,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車輛處副處長、 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圍繞動車組檢修運用開展了專業管理研究,形成動車專業管理體系,開展課題攻關,解決現場多項實際問題,公開發表論文兩篇,獲路局科學技術進步獎2項,主持研制“鐵路檢修工具智能化管控系統”科技成果,多次被評為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路局專業技術帶頭人、技術創新先進個人、總公司“百千萬人才”工程專業拔尖人才。

趙忠生, 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圍繞鐵路運輸規劃與管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積極主張規劃先行并組織鐵路規劃的編制,主持了多項鐵路局重大建設項目及科研計劃課題項目,在鐵路規劃與管理中創造性地運用統籌學等科學的方法。開展了多項學術研究與課題攻關,為設計或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并在省部級期刊公開發表多篇論文。

李萬臣, 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運輸處處長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2000年以來在多個站段主管技術管理、組織技術攻關、更新技術裝備等工作,2012年至2015年相繼組織管內多條高鐵聯調聯試和運行試驗,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組織進行了總公司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重載綜合試驗,2014年至2017年,完成了總公司多個重點課題評審項目。

范國璐, 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車輛處工程師。 該同志一直從事鐵道車輛設備技術和職工教育工作,組織并參與技術攻關、研發新設備;組織并參與職工培訓教材編寫;針對車輛專用設備檢修維護管理實際,制定了動車組、客車、貨車檢修專用設備檢修維護管理的有效技術規章。2018年8月,被鄭州局集團公司評為2017年度“百千萬人才”工程專業拔尖人才。

趙紅濤 ,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信息技術所軟件開發部副主任 高級工程師。 主持路局電子公文系統、路局郵件、人力資源系統建設;主持研發了鄭州鐵路局干部履職考核評價系統、鄭鐵“數字地圖”地理信息平臺、鄭鐵云“融媒體”系統、“路局網站”、 “路局招聘網站”、“星級職工”、“作業門導航”、“一體化考核”等系統,參與路局“數字工務”、路局數據中心建設,2017年度專業拔尖人才。

寇東華, 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武漢高鐵工務段段長、 高級工程師 。長期致力于高速鐵路維護,主持和參與的課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獲發明專利2項,出版著作2項,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多項高鐵線路檢測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白。作為中國鐵路總公司、武漢局專業帶頭人,帶領團隊系統梳理完善高速鐵路線路維護技術,并參與多項技術標準制定,為高鐵線路維護技術創新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  江, 金鷹重型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工程機械研究所室主任、 高級工程師 。主持和參與的多項產品均成為國內行業中運用最廣泛、作業效率最高的車輛,為鐵道裝備更新,提高運輸速度做出了卓越貢獻。完成20多種新產品研發,多項為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獲省、市及鐵道學會科技進步獎,持有3項發明專利和24項實用新型專利,參與起草了TB/T 2187-2014《起重軌道車》等3項行業標準。

李  浩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建設管理處副處長 、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長期在鐵路工程建設領域工作,先后獲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專業論文6篇,被EI收錄2篇。被推薦為鐵路建設工程評標專家庫和廣東省綜合評標專家庫及廣州市建設工程評標專家庫成員,2018年被選拔為廣州局集團公司杰出人才“211工程”帶頭專家(工程建設領域)。

史永樂,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信息技術所高級工程師。該同志立完成總公司多個信息系統在集團公司的推廣實施、運行維護工作。作為主要完成人,所參與的信息系統建設項目獲得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2次,三等獎1次,并獲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軟件著作權證書。2013年被集團公司選拔為“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018年被集團公司選拔為“杰出人才211工程專業拔尖人才”。

覃   磊, 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信息技術所工程師 。長期從事作在鐵路運輸信息化建設工作,多年來作為主要研發人員共完成了“客流密度監控系統”、“機車調度綜合管理系統”、“貨運營銷決策支持系統”等局級科研項目16項,獲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3項,集團公司科技進步獎9項,廣西計算機成果獎2項,發表論文1篇。

林   剛 ,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電務處副處長 、高級工程師。 該同志是集團公司通信專業帶頭人,熟悉理論,技術過硬。擅長理論聯系實際,組織基層站段圍繞專業難題開展科技創新,多次獲得中國鐵道學會、集團公司、省科技廳科技進步獎;聚焦專業前沿技術發展,研究專業發展脈絡,所著論文多次在國內著名期刊發表;組織制定了多項企業作業標準,為集團公司通信專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王立川 ,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新線開通與聯調聯試辦公室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隧道專業學術成就顯著,著書并國內、外發表頗具影響力的論文,破解技術難題,獲專利若干。長期從事于隧道施工組織方案,精于病害與缺陷的分析、整治, 主導的成都局管內諸多隧道質量缺陷和病害整治方案,實施后效果明顯.主導的鐵路瓦斯和高瓦斯隧道通風主導型施工組織模式,在鐵路建設行業具有開創性,取得明顯的效率和效益.

張   剛, 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研究所副主任 、高級工程師 。從事鐵路科研工作,主持“旅客列車綜合信息平臺”、 “牽引供電設備溫度紅外視頻智能監測系統”、“樞紐站隔離開關無線控制及視頻確認系統”等局級科研課題7項,均通過西安局組織的技術評審,獲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西安局集團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發表論文4篇,取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

張國學, 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蘭州供電段技術科科長、工程師。 該同志在帶領團隊做好安全生產及安全管理的同時,狠抓專業技術管理工作。在技術革新和創造方面,帶領技術人員組建攻關創新團隊4個,攻克技術難題25項,在國內期刊發表理論文章6篇,組織技術骨干撰寫發表理論文章60余篇,切實解決供電行業內存在安全問題,多項成果獲得甘肅省、集團公司、總公司的肯定和表彰。

趙  亮 ,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信息化部(信息技術所)總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先后主持研發了職工在線教育考試系統、95306區域板塊、IT服務管理平臺、基于貨票的大數據營業收入分析系統等多個項目,為調度指揮精準化、教育培訓網絡化、經營管理科學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得了“軟件工程工程碩士”、“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等多項高技術含量認證證書。

劉  偉, 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供電檢測所副所長、工程師。長期從事牽引供電檢測監測技術管理工作,為規范牽引供電檢測監測技術管理,保障行車供電安全可靠做出了突出貢獻,主持《車載地面磁枕強度自動檢測裝置》《研究感應電,預防感應電在V形天窗作業中的危害》。分別獲2015年局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牽引供電絕緣部件大面積污閃的研究與治理》獲2013年局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7年獲路局“專業技術帶頭人”稱號,2017年獲總公司專業拔人才。申請國家專利1項。

韓春剛, 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烏魯木齊車輛段副段長 、高級工程師 。參與總公司適應蘭新客運專線使用耐高寒抗風沙動車組的新造設計、評審工作;編制路局動車組管理運用規則規范、技術標準工作;牽頭組織耐高寒抗風沙動車組技術攻關改造工作;編寫路局動車組機械師培訓教材、動車組典型故障匯編,固化動車組季節性檢修工作。撰寫了多篇動車組相關論文。2017年獲總公司專業拔尖人才。

北京青年科技獎

李   蓉,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兼生殖醫學中心主任 主任醫師、教授 年治愈近千不孕家庭,搭建女性生育力和生殖內分泌紊亂深入演技的疾病隨訪庫和監控示范基地網絡,闡明影響胚胎種植的關鍵基因和生殖內分泌紊亂導致子宮內膜容受性下降的新分子途徑,明晰胚胎與子宮內膜容受性對話機制和生殖內分泌紊亂對卵母細胞到早期胚胎發育階段的分子調控機制。使部分疑難不孕患者診療成功率提高3倍。

魏   運,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工作室主任/城市軌道交通綠色與安全建造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地鐵網絡化運營組織和智慧化研究,主持完成了地鐵網絡化客流智慧監測、預警及管控系列關鍵技術,針對地鐵復雜場景,形成從高密度、強交織、高干擾下的行人感知技術和理論、基于客流-車流耦合的狀態預測與優化算法,到智慧化感知設備與管控平臺等全系統提出了解決方案,關鍵技術獲省部級獎6項,行業標準2部,為未來地鐵管理提供一套新模式。

王勁濤, 清華大學副教授 。研究無線寬帶傳輸領域,通過框架重構、多域協同和多維映射等方法,優化高譜效時域同步塊傳輸信號結構及擴展多維信號星座設計,實現高效可靠通信,為我國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傳輸強制性國家標準(DTMB)及ITU國際標準的研究、制定和產業化推廣做出了突出貢獻,成功研制DTMB系統收發專用芯片,DTMB已在14個國家和地區規模應用,獲得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盧   潔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放射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導。 主要從事多模態神經影像學研究,主要成果:發現腦功能連接個體差異具有腦網絡依賴性,為腦疾病個體化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利用“腦梗死”疾病模型,發現解剖神經回路是功能連接結構基礎,證實功能連接具有生物學意義;運用多模態腦功能成像技術,對腦疾病進行早期診斷。獲國家科技部萬人計劃、國自然優青等,代表作發表Neuron, Neuroimage 等國際期刊。

侯妙樂,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遺產精細重建與健康監測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教授。 一直聚焦文物數字化修復領域,解決了文物數字化修復所面臨的關鍵難題,形成國內首個自主研發的文物數字化修復系統。發表文章近80篇,SCI/EI檢索20篇,連續兩年在Journal of Culture Heritage發表論文。項目成果已成功應用于以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為代表的60 余項國內外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直接經濟效益2.7億元。獲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其中2項為第一完成人),為我國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與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與技術支撐。

劉克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事處副處長、 教授 。近年來主要在微納米多尺度結構的仿生構筑與浸潤性調控方向開展了相關研究工作。受生物啟發,仿生構筑了系列具有微納米多尺度結構的復合材料,實現了液體可控輸運特性,并開展了材料在油水分離、集水、微液滴輸運等領域的應用研究。獲得了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在內的多項人才計劃和獎勵。

陸新征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防災減災研究所所長、 教授 。在工程結構多尺度災變演化模型、超高層抗震設計和防連續倒塌理論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成果被美國混凝土學會規程、國標、行標和美國NSF重大項目多災害模擬平臺等采納。在北京中國尊超高層等標志性工程設計、雄安新區等重要城區防災規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震后應急評估等“發揮了關鍵作用”。參與汶川、玉樹、蘆山等重大地震災害應急救災。

王   瑋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 教授。 主要從事油氣儲運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開展油氣管道輸送流動安全理論與技術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0項,合作出版學術專著1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科研獎勵3項。

陳   征 ,北京交通大學講師。 作為中央電視臺《加油!向未來》,《正大綜藝之腦洞大開》,《解碼科技史》,《是真的嗎?》;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之“這一題我會”等國內多檔科普節目和科學實驗舞臺劇《能量密室》的科學實驗總負責人、科學策劃及顧問, “精彩科學百校行”全國實驗展演巡回活動發起人,陳征在科學傳播領域的開創性探索,受益人群超過千萬。

王志鵬 ,北京航空航天大 講師。 圍繞北斗導航的完好性問題,開展了實時監測、事后評估和事前預測三方面研究,發明了全過程完好性監測,性能判定評估、綜合預測等技術,成果應用于中國高精度位置網研制和北斗國產民機首飛等任務,支撐重點營運車輛的精細化監管、機場精密起降引導等。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3)、電子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排名第2和5)。

崔玲麗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該同志是北京市長城學者。近年來主要開展機械動力學故障機理與信息表征方法性研究,主要創新工作在于:揭示了損傷性故障動態演化機理和多故障耦合模式,建立了基于行為和信息雙特征耦合分析方法,提出了自適應稀疏表征復合故障和定量診斷新技術,實現了故障定性診斷到定量診斷的突破,為保障機械裝備安全可靠服役提供了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取得較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朱   偉 ,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員 。將風險評估方法應用于特大城市社區、人群密集場所和燃氣、供熱、地下管線等重點領域,編寫了大型活動安全管理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0多項,設計研發了城市運行風險監測與評估整體技術方案,為安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和歷次重大活動期間城市安全風險評估提供了科技支撐,為我國突發事件風險評估長效機制的形成提供了堅實基礎。

楊   超, 北京大學教授 。長期從事高性能計算、大規模科學計算等方向的研究,在超大規模可擴展并行算法和國產高性能軟件方面取得若干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其中,主持完成的“千萬核可擴展非靜力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于2016年獲世界高性能計算應用最高獎——“戈登•貝爾”獎(ACM Gordon Bell Prize),為我國實現了在這一獎項29年歷史上零的突破。

袁   芃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特需醫療部副主任、 主任醫師。該同志致力于乳腺癌耐藥機制、發掘療效預測標志物等研究。針對晚期乳腺癌治療耐藥的問題,發現了多個基因分別與鉑類藥物、蒽環聯合紫杉類藥物與乳腺癌療效以及預后的相關性,在解決晚期乳腺癌耐藥、發掘療效預測標記物、優化精準診療模式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于   瑩, 北京農信互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 高級工程師 創新產品:“豬聯網”,突破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關鍵技術,促進我國生豬產業在生產、交易、物流、金融等領域整體產業效率的提升,開創了智慧養豬新模式,重建我國養殖新業態(公司+平臺+農戶),提升產業效益,保障食品安全、促進供給側改革,創新政、產、學相互促進,合作共贏。

木材科學技術獎

王漢坤 ,國際竹藤中心副研究員 。研究了不同竹材單元制備納米纖維素的性質和能耗差異,在低能耗制備納米纖維素溶膠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將自主研發的定向冷凍技術與液相疏水改性技術結合,制備出了力學各向異性、高壓縮回彈性、可重復利用的納米纖維素油水分離材料,為竹材資源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對開發新一代高效低廉的生物基吸油材料具有直接的借鑒作用。搭建的定向冷凍和液相疏水改性新技術體系對其他氣凝膠材料體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林蘭英 ,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所副研究員。 突破傳統研究方法,通過解析木材細胞壁結構對材料性能的響應機制,建立木材多尺度分級結構參數與木材力學性質之間的關系,對研究木材力學性質以及木材破壞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研究率先將微波技術引入到木材功能化領域,開展了大功率隧道式微波開啟細胞通道的機理與可控技術研究,實現了木材微波處理的精準可控化,該研究應用于木材功能化過程,將提升木材在地板及家具等實木利用領域的附加值,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木材科技教育獎學金

任丹靜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木基復合材料科學與工程,16級碩士三班 。學習成績優異,全部課程加權平均成績為84.8分。在讀期間發表論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2篇,第二作者發表SCI論文2篇,累計影響因子15.096,并兩次在會議上做口頭報告,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作為林苑舞蹈團的骨干成員,多次參加林科院組織的文藝演出。同時積極參與公益及社會實踐活動。

何   拓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 ,木材科學與技術,2016級博士一班 學習成績優異;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發表口頭報告和學術墻報;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林科院院所基金等;在讀期間,已發表SCI收錄學術論文4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申請發明專利3項。曾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在美國林產品實驗室開展博士論文研究工作和中國林科院木材所“夢天獎學金”,IAWA中國分會學術研討會研究生最佳報告獎。

曹旖旎, 中國林科院, 生態工程與技術,2017級博士研究生。 該生品行端正,連續兩屆任亞林所研究生黨支部副書記,曾在中國林科院和南京分部支部任職,組織開展了主題黨日活動、十九大知識競賽等各種活動,榮獲“中國林科院優秀學生干部”、“亞林所積極分子”稱號并多次獲“亞林所研究生獎學金”。博士課程加權成績91.33分,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5篇:其中SCI論文3篇(2篇JCR分區二區, 1篇三區,累計 IF=11.516);中文核心2篇。

李   珠 ,林科院木材所 ,木材科學與工程,2016級碩士三班 。積極參加院里及社會公益活動;任班級黨支書;在業務學習上,順利完成了碩士期間課程,成績優秀,連續三年獲得了學業一等獎學金。在開展論文工作期間,認真完成導師交給的各項科研任務;自覺培養自己查閱文獻、獨立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現已發表學術和會議論文5篇。

梁   芳,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生物質能源與材料,2016級碩士二班 。碩士期間注重外語成績的學習,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得到系統提高,同時一次性順利通過碩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論文考試。還積極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并多次參加各種學術會議,此外還獲得了“2017年度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第七屆梁希優秀學子獎”和“2017年度優秀研究生”等榮譽。

翟兆蘭, 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 ,林產化學加工工程, 2016級 。在學習科研方面,態度端正,踏實肯干,成績優異,開題為優秀,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Carbon;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Soft Matter等知名國內外期刊中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9篇,其中SCI論文5篇,1區論文2篇,2區論文3篇,封面論文3篇;申請發明專利5項。

談   靜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森林培育,2016級博士二班 。學習成績優秀,名列前茅,連續兩年獲得中國林科院一等學業獎學金。科研上,善于理論聯系實際,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發表的科研成果已有兩篇被SCI收錄(累計影響因子超過5),兩篇被CSCD(C庫)收錄。愛好廣泛,多次參與校內文藝演出。

陳禮生, 國際竹藤中心,木材科學與技術,2016級博士一班 。讀博士期間,擔任國際竹藤中心2016級博士班班長和國際竹藤中心第七黨支部副書記這兩職務,在思想上,本人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學習并宣傳黨的指導方針和理論知識;在科研學習上,努力鉆研,發表了學術論文4篇,在日常生活上,積極組織和參加集體活動,并獲得了多個獎項。

工程教育學生獎

陳   潛 ,中共預備黨員 ,西南交通大學, 茅以升學院(土木類),2015-01班 。該生學習勤奮刻苦,該學年綜合加分績點專業第一(茅院)。在大學期間多次獲得特等、一等綜合獎學金及校級三好學生稱號等。積極參與各項競賽與科研項目鍛煉科研能力,在國家級、省級、校級競賽中均有斬獲。生活上,與同學老師相處融洽,并擔任18級土木班駐班黨員。

謝樹銘, 共青團員, 同濟大學 ,土木工程,2016級8班。 該生學習認真刻苦、踏實勤奮,成績名列前茅,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基礎;同時積極參與科研創新,與小組成員的創新項目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該生還積極服務集體,奉獻社會,加入了美國混凝土協會同濟學生分會,組織舉辦了第一屆混凝土結構競賽;還加入了學院的志愿中隊并幫助輔導了兩位殘疾小朋友。

盧   毅 ,中共黨員 ,東南大學, 土木工程專業,丁大鈞班。 該生專業績點排名2/189,曾獲香港國際BIM大獎賽高校最佳應用大獎,國家級獎項三次,省級獎項三次。連續兩年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江蘇省優秀學生干部。曾擔任年級團總支副書記,學生會部長,院學習中心主任,黨支部宣傳委員,丁大鈞班班指導等職務,并擔任梅園新村志愿者,中法絲綢之路交流接待人員等工作,組織南京白局藝術進校園的文化傳承活動。

郭宏達, 共青團員 ,天津大學 ,土木工程,2015級1班 。該生加權成績92.2,專業排名第八,綜合測評第一,輔修工程管理雙學位。曾獲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優秀獎、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三等獎。目前參與國創《工藝混凝土性能研究、制作與市場開發》和兩項市級大創。擔任院青協副主席,組織并參與多次志愿活動,所在支教實踐隊曾獲天津市優秀實踐隊。

劉入瑞, 中共黨員, 清華大學 ,土木工程,結53班 。2015年進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2016年起攻讀經管學院工商管理第二學士學位,以推研第二名成績獲得免試直接攻讀本系博士學位資格。現任校團委組織部組長。曾任結53支書,校學生會內聯部副部長,系學生會主席。曾獲國家獎學金,北京市三好學生,唐立新優秀學生標兵,清華大學優秀共青團員、優秀學生干部、綜合優秀獎等榮譽。

梁   暉, 中共黨員 ,河海大學 ,土木5班。 該生綜合績點排名專業第一,現任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國際學生組織河海分會會長。曾獲江蘇省“省級優秀學生干部”、2018年度國家獎學金等。競賽成績優異,曾獲2018年美國大學生土木工程競賽中太平洋分區賽擋墻組冠軍等。

江信焱 ,共青團員 ,哈爾濱工業大學, 橋梁與隧道工程1632102 。該生大學兩年半總平均學分績95.4,排名道橋專業第一名(1/72);積極參加科研、項目學習,包括《溫度對多輪荷載下瀝青混合料疊加效應的影響》等項目;取得外語成績CET-4:614,CET-6:616,TOEFL:101。積極投身志愿服務和成績幫扶,累計服務時長逾50小時;積極組織、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多次獲得團隊和個人社會實踐表彰。

季陳懿, 中共預備黨員 ,浙江大學 ,土木工程1501(卓越) 。學習能力強,本科期間兩次獲得國家獎學金,多次獲得省政府獎學金和校一等獎學金,綜合成績排名2/128。科研能力強,參加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以第二作者的身份發表會議論文一篇,項目獲得校級優秀。參加香港大學百年土木未來學者項目。工作能力強,曾赴浙江省開化縣支教,赴社區參與五水共治活動,作為輔導員助理開展學生工作。

李君馨, 中共預備黨員 ,北京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 ,土木1607 。該生在學習上努力進取,大一學年平均成績:90.20,年級排名:5/328,獲國家獎學金;大二學年平均成績:89.4,專業排名:2/127。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獲全國大學生物理競賽三等獎。在班里擔任團支書一職,熱心服務同學;在學校團委宣傳部任副主任,培養了該生的責任心與組織能力。在寒暑假期間,投身于社會實踐,獲優秀實踐個人稱號。

鐵道教育希望之星獎

張   赫 ,中共黨員 ,西南交通大學, 茅以升學院(交運),2015-01班 。該生勤奮好學,樂于思考。積極參加學科競賽,曾取得全國大學英語競賽一等獎、“五一”數學建模競賽省級一等獎等。多次獲得校級“優秀學生”“優秀班干部”等榮譽稱號。目前保研同濟大學。學無止境,今后仍會堅持不懈,砥礪前進。

蘭瑞意, 共青團員, 西南交通大學, 茅以升學院(交運),2016-01班 曾獲一等綜合獎學金,獲第七屆Mathorcup大學生數學建模挑戰賽三等獎,獲西南交通大學三好學生稱號,獲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校級二等獎,獲第十五屆五一數學建模比賽二等獎,獲西南交通大學數學建模校賽一等獎,擔任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科技協會副會長。

杜銘樞 ,中共黨員 ,西南交通大, 通信工程,茅以升學院(信息),2015-01班 。學業方面,該生前三年專業排名第二,曾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四川省一等獎,參與省級與國家級大學生科創訓練計劃各一項,參與茅以升學院科創訓練營一項。學業之余,該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完賽半程馬拉松與全程馬拉松各一場。同時,該生在班級擔任團支部書記,在班級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

孫佳程 ,共青團員, 同濟大學, 土木工程,16級10班 。獲上海市獎學金及同濟大學校級一等獎學金;同濟大學第十九屆大學生結構設計大賽一等獎;參與“基于透明土技術的加筋作用機理研究”課題,成功在“上海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在同濟大學星光志愿者中隊地鐵組及義務家教小組中進行了多次志愿活動;在同濟小學為三年級小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環境教育課程。

薛文遠 ,共青團員 ,同濟大學, 土木工程,2016級4班 。在課程學習方面,第二學年的平均績點4.91。在學科競賽方面,獲第二屆卓越大學聯盟高校大學生數學競賽、第九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上海賽區、第九屆上海市大學生數學競賽三項非數學類一等獎。在社會實踐方面,2018年8月赴韓參加了同濟大學和韓國技術科學院聯合主辦的土木工程夏令營。

姜   源, 共青團員 ,同濟大學 ,車輛工程(軌道交通),2015級。 連續三年獲得同濟大學優秀學生獎學金一等獎,兩次評為同濟大學優秀學生。曾獲得同濟大學非物理專業物理競賽二等獎;全國部分地區大學生物理競賽上海賽區三等獎;上海市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大賽一等獎;“上圖杯”先進成圖技術與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同時負責校級和國家級創新項目。

劉芷辰 ,預備黨員 ,東南大學, 交通工程,210161班 。均分保持專業第一,從國家獎學金到三好學生標兵,從COTA一作到競賽國家特等獎,讓優秀成為習慣,這是一個下地苦求的探索者;從話劇演員到舞臺設計,為熱愛而堅持,這是一個外向赤誠的藝術者;從青奧會顧問團到全國學聯代表,同時代奮斗,這是一個愿竭我才的交通人。

李雅琦 ,預備黨員 東南大學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210162班 學習積極上進,績點3.925,專業排名4/94。注重科研能力的培養,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創SRTP項目一項并在近期負責準備結題。在任班指導與心理委員期間,全心全意為同學們服務,大二學年被評為東南大學優秀團干部,連續兩年被評為東南大學三好學生,榮獲東南大學交通設計院獎學金。

孫圣澤, 預備黨員, 東南大學,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210162班 。學習刻苦認真,績點3.964,專業排名3/94。擔任校團委文體部副部長,多次組織學校大型活動,如校新生文藝匯演、五四表彰大會等;任茅以升班團支書,帶領班級榮獲東南大學“優良學風標兵班”第一名,東南大學先進班集體,甲級團支部等。個人榮譽方面,該生被評為東南大學優秀團員、榮獲中南圓夢獎助學金。

田金川 ,中共黨員 ,大連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機械153班 。連續3學年獲得“校一等獎學金”,獲得“遼寧省政府獎學金”1次,現已獲得推免資格至哈爾濱工業大學直接攻讀博士研究生;作為組長參加“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慧魚組”競賽并獲得國家一等獎、連續2屆獲得“遼寧省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省級一等獎;現任本班班長,曾任院學生會副主席、院雙創學社主任等職。

曹  旭 ,中共預備黨員 ,大連交通大學 ,交通工程+軟件工程142班 。曾作為隊長獲得第三屆全國高校智能交通創新與創業大賽全國二等獎,2017年高教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省二等獎、第六屆大連交通大學“暢通杯”交通科技大賽一等獎、第八屆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C/C++程序設計B組省三等獎等獎項,曾主持國家級大創項目“基于WiFi嗅探信息的公交客流感知分析系統”。

莊文宇, 預備黨員, 中南大學 ,土木工程,土木天佑1601 專業。綜合測評排名第一,獲國家獎學金兩次,學年特等獎學金兩次,湖南省力學競賽一等獎,湖南省物理競賽一等獎,湖南省征文比賽二等獎,茅以升公益橋社會實踐優秀獎,校力學競賽一等獎,校物理競賽一等獎,校結構設計競賽二等獎,校征文比賽一等獎兩次,校優秀學生,校優秀團員,任土木院學習部副部長、班長、學習委員。

吳少杰, 共青團員 ,中南大學 ,土木天佑,1501班 。本科期間,該生的專業成績排名為第3/312(92.42)。在這四年,學科競賽方面,獲得了國際級獎項1次、國家級1次,省級4次、校級7次。獎學金方面,獲得了國家獎學金1次、校級獎學金5次。在個人榮譽方面,獲得了校優秀學生3次、徐芝綸力學優秀學生1次。該生已獲得推免資格,并被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錄取。

陳婉茹, 共青團員 ,中南大學, 交通運輸,1605班 。該生性格開朗大方,興趣愛好廣泛,成績優異,名列專業第一(1/180)。自大一入學以來獲得包括國家獎學金、湖南省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百蝶杯”物流仿真設計大賽湖南省一等獎等在內的國家級獎項榮譽1項、省級2項、校級10項。在思想上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在學生工作中勤懇敬業,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一致認可。

田祥富 ,中共黨員, 蘭州交通大學 ,土木,1503班。 本科前三年推免課程成績排名專業第3,并已經成功被推免至西南交通大學。大學期間取得了包括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大學生周培源力學競賽全國優秀獎、甘肅省高校三好學生等省部級獎勵共8項,作為參與作者在國家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四篇,申請國家專利一項,主持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一項。

楊易蓉 ,中共黨員 ,蘭州交通大學 ,自動化501(茅)班。 學習期間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及社會活動,曾獲2017年度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甘肅賽區優勝獎,2018年度全國大學生互聯網+大賽三等獎,獲得2017年度甘肅省高校三好學生榮譽稱號、2018年度山東大學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活動優秀營員稱號,社會實踐領域獲得院校級及以上獎勵6項,曾被任用為學生會外聯部部長,黨支部宣傳委員等。

孫   靚, 預備黨員 ,石家莊鐵道大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試1604班 。該生是電氣學院團委秘書長、青馬研習社團工委書記、試1604班團支書,獲校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榮譽稱號20余項,成功申報省級大學生創新項目,并在核心期刊《技術與市場》中發表論文一篇。專業成績排名第二,綜合測評班級第一,獲獎學金8次,連續兩年擔任新生軍訓教官,用實際行動書寫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青春夢想。

劉國帥, 共青團員 ,石家莊鐵道大學, 因材機械試1603 。該生入學以來始終嚴格要求自我。學習方面,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在過去的五次期末考試中,三次專業第一,一次第二,一次第四。綜合成績排名連續五次第一。并順利通過英語四級,計算機二級考試。課余期間,積極參加科技競賽,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第八屆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榮獲全國二等獎。

任琦璇, 中共黨員 ,華東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卓越),2016-1 。專業成績始終位列第一,獲“詹天佑”獎學金、校特等獎學金;積極投身科創,參與“互聯網+交通運輸”創新創業大賽并獲二等獎,參與“儒樂杯”2018年江西青年科技創新項目大賽獲優勝獎和人氣獎,共獲校級及以上科創類獎勵10余項;傳遞青春正能量,于央廣網等主流媒體上發表稿件10余篇;任職學生會主席,多次組織開展“尖椒講壇”等學術活動。

邱學文 ,中共預備黨員 ,華東交通大學, 車輛工程,(卓越)2016-1 。專業成績一直位列前三,獲評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等;擔任創新團隊負責人,熱衷科創類競賽,共獲國家級獎項6項,其中,在第四屆“互聯網+”比賽中獲全國銅獎,并獲得全國大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金獎等;積極投身學生工作,擔任班長、學生會部長等職務期間,帶領班級獲評“五四紅旗團支部”“優秀班集體”等。

閆宏宇, 中共黨員 ,唐山學院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2015級2班 。土木院學生三支部副書記、班長,獲唐山市優秀志愿者、唐山學院科技之星、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榮譽稱號。獲國家獎學金、英語四級等證書。申請實用新型專利2項,在“節能”省刊發表論文1篇。河北省給排水大賽一等獎;京津冀暖通空調設計大賽二等獎;河北省創新創業年會論文三等獎;河北省第三、四屆互聯網+大賽銅獎。

韓李偉, 共青團員 ,唐山學院,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15級一班 。該生學習刻苦,成績優異,綜合素質高,學習成績與綜合測評專業名列第一。科研能力較強,成果突出,參加國家級比賽三項,各取得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參加省級比賽八項,取得特等獎一項,一等獎四項,二等獎三項。獲得三次“三好學生”稱號,兩次院一等獎學金,兩次國家勵志獎學金,一次國家獎學金。

韓佳秩, 共青團員, 蘇州科技大學 ,建筑學1412 。該生思想積極進取、認真負責。曾獲得全國尋找未來建筑師競賽一等獎、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銀獎、中國建筑教育論文競賽優秀獎等獎項。曾擔任建筑學院學生會主席、建協主席,并多次主編院刊《掌墨》,獲得校內外專家認可。社會服務上,曾負責發起江南院落改造、蘇州建筑知識宣講等活動,獲得一直好評。

楊佩云 ,中共預備黨員, 蘇州科技大學 ,交通工程,1512班 。該生入校以來各方面表現突出,成績優異。曾獲校綜合一等獎學金2次,校三好學生榮譽稱號3次。她還積極參加學術競賽,曾獲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帶一路”國際專項賽三等獎,并于核心期刊《交通科技》發表學術論文1篇,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該生興趣廣泛,積極參與志愿服務與社會實踐。

譚茜文, 中共預備黨員, 重慶交通大學, 茅以升道路,1601班 。該生曾任學校及學院新聞社負責人。在德智體美勞方面發展全面,學習勤奮,成績優異,思想先進,多次參加學科競賽,其中包括大學生創新創業、互聯網+、數學競賽、橋梁設計大賽等,并取得不錯的成績。暑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曾赴巫山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社團工作踏實進取,策劃院刊,撰寫的新聞以及拍攝的照片多次刊登在主流媒體網站。

王思宇, 共青團員, 重慶交通大學, 茅以升橋梁 。該生自入校以來擔任班長和輔導員助理職位,認真協助老師工作,被評為優秀學生干部;學習刻苦認真,大一學年通過英語四六級,獲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c類三等獎,綜合素質測評排名年級第二,被評為重慶交通大學三好學生,獲國家獎學金;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被評為三下鄉先進個人,獲重慶交通大學三下鄉三等獎。

姚舒戈 ,中共黨員, 北京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鐵道運輸)/運輸1501班。 該生是香港理工大學交換生,曾在北交國際暑期學校學習;獲中國互聯網+交通運輸創新賽三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H獎;詹天佑獎學金、錢仲侯獎學金。擔任運輸本科一支部副書記、詹天佑班班長;參與本科黨員骨干井岡山社會實踐、是北京市三好學生、北交優秀黨員、優秀學生干部、活力社區志愿機構志愿者

楊貴志, 共青團員, 北京交通大學, 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1501班 。思想上,該生特別注重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和發展,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曾兩次獲得校級三好學生榮譽稱號;學習上,刻苦學習,努力務實,曾獲得二等、一等學習優秀獎學金以及國家勵志獎學金等;工作上,積極參加各種公益志愿活動,并在閑暇之時申請勤工助學,協助辦公室老師的工作。

林一泓 ,共青團員 ,北京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城市軌道工程),土木1609。 該生前五學期學習成績位列專業第一,英語六級609分,雅思7.0分,曾獲得“一等學習優秀獎學金”、“校級三好學生”等獎勵以及“金輪杯”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茅以升公益橋——小橋工程”設計大賽一等獎等6項學科競賽獎項。該生現任班長,曾帶領班級勇奪首都大學、中職院校“先鋒杯”優秀團支部榮譽稱號,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肖雨涵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學 ,獲獎項目名稱:基于語音和動作識別的遙控器 

許鶴瀛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獲獎項目名稱:獨居老人的機器伴侶 

李雨菲、王硯弈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市第四中學 ,獲獎項目名稱:基于自主識別跟蹤的野生動物觀測系統 

陸靖達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學,,獲獎項目名稱: 電能無線傳輸演示裝置的研制 

文廸妍 ,香港聖公會李炳中學,獲獎項目名稱: 神奇螺絲與起子 

徐屹恒、丁當、張昕楊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上海市格致中學,上海市建平中學獲獎項目名稱: 基于RFID的作業快速收評系統

許宇龍 ,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 ,獲獎項目名稱:一種基于物聯網的全方位光敏文物保護監控系統研究 

繆景鎬,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 ,獲獎項目名稱:基于波動驅動的兩棲科考機器人平臺研究 

湯君旸, 南京外國語學校 ,獲獎項目名稱:強化半自動定位與定向跟隨的全向智能移動裝置 

喬月依、趙梓琛 ,哈爾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哈爾濱市第三中學校,獲獎項目名稱: 潛水愛好者的水下數字式對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