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大獎
陳云敏,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浙江大學工學部主任、巖土工程研究所所長和軟弱土與環境土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軟弱土靜動力固結、降解固結理論和災害防控技術的研究:(1)建立了基于結構屈服應力的固結模型、深厚軟土地基沉降控制準則及建構筑物沉降高精度控制方法;(2)提出了砂性土初始液化強度的剪切波速表征模型,以及相應的地震液化判別方法和處理技術;(3)建立了城市固體廢棄物降解壓縮本構關系,提出了生化反應、骨架變形、孔隙水氣運移和溶質遷移耦合作用的降解固結理論,研發了液氣分離立體導排、高效防污屏障等技術,解決了填埋場環境災害防控難題。承擔了我國首個高靈敏度軟弱土地基上溫州機場停機坪擴建工程和杭甬高速公路拓寬工程、印尼地震高烈度區首個火力發電廠(中爪哇電廠)地基抗液化處理和基礎工程、我國最高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杭州天子嶺和西安江村溝填埋場)擴建工程等上百項重大工程的設計和咨詢工作。發表學術論文34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05篇、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會刊論文18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5項;主編國家行業標準《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巖土工程技術規范》(CJJ176-2012)。研究成果獲美國ASCE Outstanding Paper Award,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培養博士36人,其中有2位分別獲國家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和提名獎。
劉漢龍,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長期從事軟弱地基加固與樁基工程、環境巖土力學與工程等方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取得主要科技成果:(1)針對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軟弱地基工后沉降控制和復雜施工環境難題,發明了現澆混凝土大直徑管樁、現澆X形混凝土樁和漿固碎石樁等三種成套技術體系與裝備,提出了剛性樁復合地基加固計算新理論。(2)針對地震及爆炸荷載引起軟弱地基液化及變形難題,提出了砂土地基液化變形分析新方法,研發了消除地基液化變形的排水剛性樁技術體系。(3)針對我國圍海造地吹填超軟淤泥地基加固技術難題,建立了負壓條件下軟土地基沉降計算方法,研發了超軟吹填土地基無砂墊層復式負壓快速加固成套技術體系與裝備。成果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獲國家和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4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均排名1),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2),軍隊及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6項和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均排名1)。獲中國專利優秀獎3項、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和中國發明創業獎各1項(均排名1)。獲國家發明專利46項、軟件著作權4項。發表SCI和EI收錄論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專著4部,主編國家和行業標準3部。
土力學及巖土工程青年獎
韓 煊,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院士大師工作室主任。從事地下工程實踐:主持建立超高層建筑地基基礎協同作用分析系統,建立地下空間規劃的巖土工程環境風險分析方法,提出既有建筑區地鐵建設風險預測與控制技術、城市地面沉降預測及防控技術。獲科技獎勵11項。獲勘察獎13項次,包括全國優秀勘察工程金獎1項、銀獎1項。發表論文100余篇。
胡黎明,清華大學水利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巖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從事環境巖土工程研究:揭示了接觸面土與結構相互作用機理,發展了巖土孔隙微觀力學模型,提出了軟土電滲固結多場耦合理論模型;發展了地下環境污染與修復的試驗技術,開發了節能高效、環境友好的污染場地原位修復技術。發表SCI論文50篇,授權發明專利10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排3)、ASCE優秀論文獎1項。
陳仁朋,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長期從事土的基本特性及交通巖土工程方向研究。(1)發展了時域反射測試技術,研發了系列測試探頭,拓展了其在含水量、孔隙比監測,應用。(2)提出了樁承式路堤技術及沉降控制方法,(3)建立了飽和地層盾構隧道開挖穩定分析模型,提出了盾構隧道擾動變形及周圍環境變形控制技術。發表論文130篇,其中SCI論文44篇,獲2016年ASCE期刊 Outstanding Journal Paper Awards,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2)。
杜延軍,東南大學交通學院巖土工程研究所所長。發展了固化污染土的強度與壓縮分析理論,研發了系列固化劑并實現了高濃度污染土控制技術的突破。提出了粘土工程屏障防滲性能演化模型,建立了滲透和壓縮特性統一預測方法。開發了特殊粘土固化改良設計理論和技術。獲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排1)、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6)、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排6),發表SCI論文59篇,授權發明專利27項。
周 輝,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從事深部巖體工程研究:研發了深部巖體工程安全試驗測試技術,發展深部巖體力學理論,提出深埋硬巖隧洞巖爆防治防護技術,建立深部巖體高壓突水災害分析與預測方法。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2)、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1)等,發表SCI論文48篇,專著4部,授權發明專利27項。
鐵道科學技術獎
田長海,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研發中心研究員。長期從事鐵道運輸科研工作,主持和參加科研項目50多項,發表科研論文38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在既有線提速、列車速度密度重量合理匹配、大秦線4億噸擴能、高鐵運輸組織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為鐵路多次提速、大秦線多年不斷擴能、高鐵科學行車組織提供了技術支撐。
趙紅衛,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機車車輛研究所研究員 。長期從事機車車輛和高速動車組列車網絡控制系統研發工作,現任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工程師。先后主持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科技支撐計劃、鐵路總公司科研項目等20余項,在高速動車組的列車網絡控制系統研制方面開展了許多創新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江 成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鐵建所副所長 、研究員 。長期從事鐵路無砟軌道技術研究,建立了不同類型荷載作用下無砟軌道結構設計方法和參數體系,突破了無砟軌道與高頻諧振式軌道電路兼容性難題,系統提出了無砟軌道結構及相關接口設計技術要求,基于傷損機理分析和試驗驗證,提出了無砟軌道傷損分類、判定標準和維修方法,為我國鐵路無砟軌道的技術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藺 偉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通信信號研究所副研究員。 多年致力于鐵路通信技術研究,在無線電波傳播、監測和檢測、調度指揮應用業務、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技術研究等領域具有一定建樹;能夠準確把握專業技術發展方向,在科學研究、技術標準制定、成果轉化等方面均取得了豐碩成果;獲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7項,發表論文(著)等13篇,完成總公司十余項技術標準編制。
范平志, 西南交通大學現代交通通信與傳感網絡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教授 。提出了通信信號零相關區(ZCZ)和廣義正交性(GO)理論,相關成果被寫入無線通信國際標準,開辟了通信信號設計新方向,并當選IEEE Fellow。作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在高速鐵路/公路無線通信基礎理論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出版中英文著作多部,發表論文400余篇,論著被引用7500余次,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何正友 ,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 、教授 。構筑了電力系統暫態信號與信息處理及利用方法體系;建立了軌道交通供電故障診斷與可靠性評估體系并推廣應用,產生了較大社會經濟效益;開發大功率無線牽引供電系統平臺,推進了無線電能傳輸在軌道交通領域的應用進程。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排名第4和第9)。
姚令侃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防災所所長 、教授。 在復雜艱險山區鐵路減災選線理論與技術、西南山區鐵路防洪安全警戒系統、線路工程抗震設計及震后次生山地災害風險控制等領域取得創新成果。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2000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第十屆詹天佑成就獎。鐵道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第三批和第九批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
劉志剛,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在高速鐵路領域,創新性地提出高速鐵路牽引系統的安全性預測與安全性控制等理論方法,將所研究的理論成果應用在我國首列混合動力動車組的牽引變流系統上;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創新性地采用大功率PWM整流器技術實現城市軌道交通再生制動能量回饋節能,并完成了裝置研制并實現產業化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蔣大明, 北京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研究員。 長期從事鐵道信號專業的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組織數千名鐵道信號專業技術人員的在職培訓并為其授課,培養100多名碩士研究生。主持鐵路總公司重大項目《鐵路列控關鍵技術深化研究--面向西部鐵路的列控系統關鍵技術研究》等科研項目30余項。獲中國鐵道科技獎一等獎3次。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教材5部,譯著1部。
高 亮, 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 、教授 。長期致力于高速鐵路軌道結構基礎理論與應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項目獲中國鐵道學會特等獎,教育部“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入選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獲詹天佑鐵道科技成就獎、京滬高速鐵路十大技術創新人物等榮譽。道路與鐵道工程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吳亞平, 蘭州交通大學教授。 主持或主要參與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項目24項,主持完成的“寒區樁基工程的熱學力學特性研究及應用”充實和填補了多年凍土地區有關熱環境-凍土-樁相互作用內容的空白,成果應用后節約建設資金3.77億,社會及經濟效益良好。發表論文160余篇,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5項。
馮懷平, 石家莊鐵道大學副教授 。致力于路基土體水害機理及測試方法、重載鐵路路基擴能改造、高速鐵路沉降監測與預測理論等領域的創新研究,注重根植工程一線、測試儀器研發、先進科技理論推廣應用和國際鐵路技術人才培養。授權的國際PCT專利“FSWCC”等多項科研成果為保證鐵路長期安全運營做出了貢獻, 真正服務于我國鐵路建設和“高鐵走出去”戰略。
肖軍華 ,同濟大學教授 。致力于軌道交通土工基礎動力學研究。推動對土工基礎穩定性分析由傳統靜力到動力分析的創新,為長期列車荷載下土工基礎穩定性評判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時,推動對土工基礎變形與列車安全運行的動態相互作用研究從單一對象分析到系統耦合動力分析的創新,為土工基礎變形控制提供了科學依據。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
許 平 ,中南大學副教授 。主要從事列車空氣動力學與列車碰撞安全技術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研發了列車多體耦合碰撞變形吸能技術,研建了青藏鐵路大風監測預警與行車指揮系統,建立了列車空氣動力性能及流線型外形結構設計方法。成果已應用到我國高速列車、城軌列車等。獲國家獎3項、省部一等獎5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7項。發表論文 30余篇。
王光欣 ,中鐵科工集團中鐵工程機械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高鐵及軌道交通施工裝備研發工作,先后主持了10多項大型科研項目。主持的“復合導梁多支腿過隧道箱梁架橋機”、“港珠澳大橋大節段鋼箱梁同步吊運裝船機”等項目為國內外首創,創造性地解決了山嶺地區多隧道高鐵及港珠澳大橋施工建設中的重大技術難題,保障了國家相關重點工程的建設進度,累計完成產值約5億元,社會及經濟效益良好。獲省部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4項,取得發明專利授權5項。
陳 凱, 中車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持了高速動車組鉤緩系統技術引進、消化和國產化工作,在國外拒絕技術轉讓的情況下掌握了核心技術,完成了動車組國產化全自動車鉤和開閉機構的研制和批量生產,完全替代了進口產品;主持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城市軌道車輛車鉤緩沖裝置系列產品,并在北京等城市批量使用,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使國外同類產品在中國的價格比上世紀末下降50%。
關云輝 ,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傳動技術研發部副部長、 高級工程師 。多次主持省部級和中國中車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主持的“上海地鐵1號線擴編車輛用齒輪箱”項目,填補了國產化鋁合金齒輪箱在國內地鐵車輛批量運用的空白;主持“城軌車輛齒輪傳動系統”項目,項目成果總體水平接近國外先進水平。先后擔任數個科研項目評審專家,累計獲授權(受理)國家專利13項,1項獲江蘇省專利優秀獎。曾參與4項企業標準的制定。目前是中車資深技術專家。
許峻峰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研究院基礎與平臺研發中心主任、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株洲所永磁控制技術帶頭人。創建了永磁同步牽引系統集成設計平臺,首次完整地構建了經濟、實用、可靠的軌道交通永磁同步牽引系統。攻克了弱磁控制、高速重投控制等技術難題,構建了適用于不同領域的永磁電機全速度范圍的控制策略;以其為核心成員的團隊構建的永磁傳動系統被廣泛應用于城軌永磁列車、高速永磁動車組、大型商用空調、新能源電動汽車等高端裝備領域。
薛春曉,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沙漠與環境工程研究所副所長、 高級工程師 。完成多項青藏鐵路、蘭新高鐵等鐵路建設的風沙防治和生態修復科技攻關工作,研發的風沙防治新技術為解決西北地區鐵路沙害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提出的適合青藏鐵路多年凍土區的生態修復技術,解決了在該地區實施生態工程時遇到的越冬難題,成果應用于鐵路沿線環境保護、沙害防治等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湯友富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重點鐵路項目設計、鐵路重要樞紐規劃及高鐵關鍵技術研究工作。特別是隨著我國高速鐵路事業的快速發展,帶領技術團隊不斷攻克難關,主持或參與完成了包括武廣客運專線、鄭西客運專線等多項代表我國高速鐵路建設最高水準的重點項目,均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榮獲多項國家級或省部級獎項。
鐵道工程師獎
劉 冰 ,中鐵集裝箱運輸有限責任公司信息部副部長、 工程師 。注重創新、善于思考學習。多次作為課題負責人、參研人參加了國家發改委、鐵路總公司和集裝箱公司的海鐵聯運、國際班列、物聯網應用、集裝箱堆場管理等課題研究等工作。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為中歐、中亞班列全程位置追蹤、數據交換、單據制作、客戶服務、集裝箱管理等信息化建設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獲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張 銳 ,中國鐵路總公司工程設計鑒定中心副處長、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從事鐵道工程設計咨詢審查工作29年,完成3項國建重點項目(秦沈客專、哈大電化、朔黃自閉)信號設計,分獲部級優秀設計二等獎和三等獎;主持京津城際、武廣、鄭西、京滬、哈大高鐵“四電”系統集成工程信號設計咨詢審查,獲3項鐵道科技一等獎,1項特等獎;副主編專著1部,省部級刊物發表論文4篇。獲3項榮譽稱號。
金 強, 中國鐵路經濟規劃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主持和參與制定30余項計價辦法、定額及費用標準,為鐵路工程投資控制提供了基礎。主持完成高速鐵路造價標準等10余項基礎課題研究,為相關造價標準的制定提供了支撐數據。參與國家及鐵路行業造價標準體系研究,提出構建完整造價標準體系的內容與方法。曾榮獲中價協工程造價優秀成果一等獎和中國鐵道學會鐵道科技二等獎。
趙 鈺, 中國鐵路總公司工程管理中心滬通長江大橋建設指揮部綜合部長 、高級工程師 。在工管中心質安部工作期間,負責首件評估、靜動態驗收、督導檢查、技術管理培訓等工作,成績突出,具有較高的技術管理水平。在滬通長江大橋工作期間,在BIM管理系統、標準化管理推進和科研創新等方面做出較大貢獻,成效顯著。獨著論文3篇,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
李吉林 ,中國鐵路總公司工程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 。一直從事橋梁工程理論研究及技術管理工作,近5年來多次組織復雜橋梁設計及施工技術攻關,參與研究并組織了大跨簡支梁膠接法節段拼裝梁、箱梁自動張拉施工等新技術、新材料推廣應用,組織30余座橋梁的病害整治,參加總公司重大科研課題3項、重點科研課題4項,獲得國家專利一項,在省部級以上刊物發表專業論文多篇。
石 嶺, 中國鐵路信息技術中心事業部副經理 、高級工程師 。多年來一直從事鐵路信息化建設工作,承擔了集裝箱系統、篷布系統、智能場站、電商訂箱、95306網國際聯運、中鐵信ERP等項目,獲得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特等獎以及 2項RFID專利。申報發改委“國家集裝箱海鐵聯運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組織方案研制及實施。多次被評為先進員工、優秀項目經理、CMMI最佳實踐等榮譽。
侯俊亮 ,中國鐵路信息技術中心事業部副經理、 高級工程師 。從事鐵路信息系統研發及組織實施,承擔數個信息系統建設任務,主要參與鐵路大客戶、客服中心一期、互聯網售票、新一代客票及客票二期等工程建設。目前負責12306、95306短信及呼叫中心系統的建設與運維。多次被評為信息中心“積極進取青年職工”、“先進個人”、“優秀職工”、“優秀新員工導師”。
王培新 ,黔張常(懷邵衡)鐵路公司張家界建設指揮部總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先后在武廣、杭長、黔張常等鐵路的建設中從事技術工作,主持編制杭長跨武廣客專轉體斜拉橋施工方案并順利實施,組織黔常張鐵路隧道巖溶處理保證施工安全和進度,研發的鐵路900T雙線簡支箱梁“四電”預埋槽道精確定位施工工法被評定為省級工法,曾榮獲“火車頭獎章”和湖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李 本 ,鄭西鐵路客運專線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兼工程部部長、 高級工程師。 鄭西、鄭徐高鐵建設技術管理和科技創新帶頭人之一,參加并組織鄭西高鐵大斷面黃土隧道、濕陷性黃土地區高鐵修建關鍵技術和鄭徐高鐵CRTSⅢ型先張軌道板制造關鍵技術科研攻關,擁有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鐵道科技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2項實用新型專利;獲得火車頭獎章。
鮮 國 ,成蘭鐵路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鐵路建設技術、管理工作,先后負責青藏、貴廣、成蘭鐵路等鐵路項目的建設技術、管理工作,具有超前的解決設計、施工重大技術難題的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重點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山區鐵路隧道綜合修建技術、鐵路隧道機械化配置配套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與實踐,業績顯著,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賈寶紅 ,鄭萬鐵路客運專線河南有限責任公司工程部部長、 高級工程師 。京廣高鐵河南段負責站前專業技術管理,自2012年開通至今狀態良好。鄭萬和鄭阜線全面負責建設管理,鄭阜線開創了高鐵項目當年立項、當年開工最快速度;推廣應用十余項新工藝,主持“數字鄭萬”建設。具有國家注冊咨詢、造價、監理工程師執業資格;獲“火車頭獎章”2次、部級優秀設計和咨詢一等獎各1次,公開發表論文1篇。
邢培剛 ,蘭新鐵路甘青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長、 高級工程師。先后參加武廣、蘭新、寶蘭等項目技術及建設管理。針對蘭新、寶蘭客專隧道地質情況復雜、軟弱破碎圍巖段落長的情況,參與祁連山越嶺段碎屑流地層隧道支護參數及施工工法研究、寶蘭客專圍巖監控量測及沉降觀測信息化平臺建設及推廣,參加濕陷性黃土隧道基底無振動擠密樁處理技術研究,獲總公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馮振興, 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機務部主任科員 、工程師 。主持研發動車組司機操控信息分析等多個系統,參與電力機車防霧閃技術研究;主持編制多個重要技術規章,參與編寫《鐵路技術管理規程》;起草多個指導性文件,提煉多種工作方法,撰寫多篇研究性文章,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篇;獲鐵道科技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總公司直屬機關“安全風險管理大家談”成果一等獎。
徐其瑞 ,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工務部副調研員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工務機械技術及管理工作,是鐵道部評選的2012年度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有較強的科研組織和協調能力,發明專利和成果在工務系統推廣應用,為促進工務機械的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2011年以來發表論文3篇、主編教材3本、參編著作1本、獲發明專利2項、3項成果獲鐵道學會二等獎。
鄭 升 ,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電務部副調研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從事鐵路系統信號專業的管理工作20余年。近年來主要負責全路高鐵的ATP車載設備和RBC的管理工作。每年組織在全路范圍內開展各型ATP的軟件升級和硬件整治,使得車載設備故障率明顯下降,每年降幅在30%以上。組織完成了武廣RBC與廣深港RBC、京石武RBC與鄭西RBC的互聯互通,使得RBC互聯互通技術到達國際領先水平。
周亮瑾 ,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信息化部應用建設處副處長、 副研究員 。主要承擔鐵路客運、協同辦公、客運延伸服務和信用領域信息系統建設管理工作,參與組織鐵科院、信息中心等單位完成了鐵路12306網、客票發售與預訂系統、客運管理信息系統、總公司機關協同辦公、旅客出行延伸服務等系統的建設,系統投產后有效支撐了鐵路相關業務的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薛 暉, 中國鐵路總公司建設管理部高級工程師 。一直從事一線工作,具備較強的設計科研和協調能力,成績突出。作為專業負責人,承擔了京石客專等4項國鐵隧道設計;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了深圳地鐵5號線、北京地鐵8號線地下結構設計。主持的項目獲中鐵設計一等獎、中鐵科技一等獎、建筑學會科技二等獎。組織了成渝等10余條高鐵驗收,獲總公司建功立業先進個人。
韓富強 ,中國鐵路總公司科技管理部處長 、高級工程師。 參與研究制定總公司《鐵路技術管理規程》及其條文說明,獲得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組織開展鐵路技術規章體系、鐵路局行規行細編制規則研究、計量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鐵路走出去產品準入國際互認機制研究,明確了認證專用產品運用考核實施意見,構建質量抽查不合格產品處置監督管理閉環。
李建成, 中鐵三局集團廣東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在任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期間,主持并參與過股份公司多個重點科研項目,成果豐碩。先后獲得中國中鐵股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中施協一等獎三項,中施協二等獎三項,中國鐵道學會二等獎一項。主持完成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多項。積極開展工法創新和工藝總結,完成山西省省級工法五項,并均已轉化為實際成果。
沈 韞 ,中鐵四局八分公司技術中心主任 、高級工程師。 完成的三項工法獲省級工法,一項獲股份公司工法,三項科研分獲鐵道學會科技三等獎、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科技三等獎、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科技一等獎。是中鐵四局第三、第四屆二級專家,入選寧波市軌道工程專家庫、合肥軌道公司專家庫,多次參加局、鐵路總公司等組織的手冊、指南、標準等的編制。被評為2015年度股份公司勞模。
冉 兵, 中鐵八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在任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期間,深入專研橋梁技術,積極創新施工管理。組織了技術含量較高的遂渝線草街嘉陵江特大橋(魯班獎)、重慶涪陵石板溝長江大橋(國優)、重慶涪陵烏江二橋,重慶嘉華嘉陵江大橋(國優)、四川宜賓屏山岷江大橋、重慶涪陵長江大橋南橋頭立交橋、重慶合川涪江四橋等工程施工,成績顯著。
于祥君,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在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主墩深水基礎施工中研發了氣囊下水技術和鋼吊箱精確定位技術。創新了主墩鋼吊箱精確定位技術,使精度控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雙主跨336m鋼桁拱架設施工階段采用調索合龍方法,實現合龍口桿件無應力精確合龍。參與銅陵長江公鐵兩用大橋鋼沉井基礎施工方案研究,在洪水期實現精確定位和快速著床。
張 超 ,中鐵港航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高級工程師 。在爆破、水工等領域擁有行業指導、技術示范地位,尤其深水炸礁、精細爆破技術創新更已被鑒定達國際先進水平。多項技術成果已在行業廣泛使用并創造了顯著效益,對成本節余、節能降耗、生態環保有突出貢獻。現被聘為國家與市級工程爆破行業專家,曾獲3項國家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獎,獲專利、工法等16項。
周 文 ,中鐵港航局集團有限公司橋梁分公司總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工程技術管理,實踐經驗豐富。主持了多項課題研究,解決了多項難題,在省部級刊物發表論文14篇。獲得6項局級科技獎;8項省部級成果鑒定、4項國家QC成果。10項省部級工法、1項國家級工法。1項中國公路學會科技三等獎。16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6項發明專利授權,還有6項發明專利等待授權。
艾宗良,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土建二院橋梁所副所長 、高級工程師 。主持世界首座四線雙桁變高鋼桁梁-東新贛江特大橋、六線雙層斜拉橋-新白沙沱長江特大橋的設計,參與渝利、蘭渝、貴廣等20余條干線鐵路的不同類型的橋梁設計。作為核心,參與鐵總重大科研課題“大跨雙桁鋼桁梁建造關鍵技術”、“白沙沱長江大橋建造關鍵技術”。主持中國中鐵科研課題“公-軌平層跨海大橋建造關鍵技術”。
張 強,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高速鐵路大跨度橋梁的設計與科研。主持了京滬高鐵濟南黃河特大橋、合福高鐵銅陵長江大橋等多座特大型橋梁的設計以及多項鐵道部重點科研課題。榮獲“火車頭獎章”“安徽省鐵路建設先進個人”“中國中鐵優秀黨員”等諸多榮譽稱號。取得國家專利5項,公開發表論文6篇,獲省部級獎勵十余項。
沙明元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總機械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TBM和盾構工程領域知名專家、中國鐵建領軍人。秦嶺隧道全路首次TBM施工和南京長江隧道世界最大直徑盾構施工的技術負責人。20多年專注TBM技術,出版著作5部,是我國TBM施工技術的主要始創人,主研16項國家、省部級課題,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一等獎1項。
邱紹峰,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處副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鐵路機務動車專業青年專家,在國內尚無技術儲備和工程先例情況下,作為全路規劃研究總體攻關帶頭人,創新并引領了我國動車組和大功率機車運用檢修基地工程設計,完成的一系列技術標準、工程設計和科研填補了國內空白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高速(貨運)鐵路運用檢修領域自主創新和快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陳 健, 中鐵十四局集團武漢地鐵8號線越江隧道工程指揮部局指黨工委書記兼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從事地下開挖和非開挖(盾構法)工程施工技術研發及管理工作。盾構技術專家,在超大型盾構隧道施工領域貢獻突出。山東省優秀青年知識分子、南京長江隧道二等功個人、集團科技拔尖人才。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1項,詹天佑獎1項,國家級工法1項,省部級工法6項;國家專利14項,專著1部,發表論文12余篇。
劉彥明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處副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擔任哈大線橋梁設計負責人,主持該項目投標至配合施工全過程技術方案確定及審查;主持鐵總科研《哈大客運專線大跨度鋼箱疊拱橋關鍵技術研究》等科研項目9項;獲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3項;主持《鐵路橋梁輔助設計程序系統》等軟件開發3項,參加《鐵路工程信息模型數據存儲標準》等標準編寫4項。
樊立龍, 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總公司兼福平鐵路項目部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持集團9項科技立項,在國內首座跨海公鐵兩用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技術攻關中開發的“模袋圍堰+水下不離散混凝土”平臺搭設等工藝成功攻克特殊海域多項技術難題。先后獲省級科技進二等獎2項;省級工法3項,股份公司工法1項;發表論文6篇,獲專利5項。2015年獲福建省重點項目建設“先進工作者”。
彭繼安, 中鐵二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土木工程建筑設計施工技術研究管理工作,先后參加了珠六鐵路、襄渝鐵路、鄭西客專、深圳灣大橋、雅西高速干海子大橋等施工。其中干海子特大橋創造了四項世界第一,其“鋼管混凝土格構墩曲線桁架梁橋綜合施工技術研究”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和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
湯友富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重點鐵路項目設計、鐵路重要樞紐規劃及高鐵關鍵技術研究工作,均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榮獲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獎項及多項專業技術成果獎勵。先后榮獲“國家優質工程獎先進個人”、 “火車頭獎章”、 “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 等多項榮譽稱號。
王武現, 中鐵十六局集團有限公司副部長、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先后參加了向吉鐵路、京九鐵路、鄭西高鐵等鐵路項目建設,組織并參與了渝懷鐵路金洞隧道、關角隧道等重大工程的技術攻關工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科技進步獎5項;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開發部級工法1項、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工法3項,在核心科技期刊上發表論文9篇。
劉振明 ,中車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大連研發中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轉向架設計工作,主管設計40t軸重中交叉支撐轉向架、32.5t軸重ZK1-K型轉向架,填補國內外行業空白,實現批量生產。先后獲國內發明專利11項、國內實用新型14項、國外發明專利10項,獲中國鐵道學會鐵道科技獎1項、中國北車科技成果獎7項、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3項,齊齊哈爾市科學技術獎1項。
王立夫, 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制造技術中心工藝方法一部副部長、 高級工程師。 CRH3C、CRH380B、250km/h、350km/h標準動車組車體系統制造技術負責人,實現從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技術創新,到車體大部件出口德國,填補高鐵出口的空白,自主創新制造250km/h雙層鋁合金車體填補雙層動車組制造技術空白。獲中國鐵道學會科技獎2項、中國北車科技成果獎2項;授權發明專利3項;發表論文15篇。
李 廣 ,中車永濟電機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機車、動車牽引電機研發工作。主持時速200km八軸客運機車牽引電機項目。主持出口南非窄軌內燃機車牽引電機項目,主持時速350km中國標準動車組牽引電機項目,主持動力集中動車組牽引電機項目。先后獲HXD3D機車牽引電機獲集團科技二等獎、鐵道科技三等獎,獲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
李 兵 ,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軌道交通裝備研發,主持了原鐵道部科技研究計劃《更高速度等級試驗列車技術—系統集成技術與應用》、國家高技術研究計劃《基于永磁電機的高速列車牽引傳動系統》、動車組關鍵技術自主創新深化研究、國家科技項目《出口型時速350公里高速動車組研究開發及樣車制造》等前沿工作,為高速列車技術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王曉峰, 中車四方車輛有限公司技術工程部部長、 高級工程師 。負責南車集團《鐵路客車電氣技術指南》中5KW軸驅發電裝置章節編寫。主持24型客車國產化改造、18、19型國際聯運車檢修工藝及規程探討、BSP25T客車檢修工藝研究、DC600V電源裝置研究、伊拉克內燃動車組設計開發等項目均獲得科技項目獎勵,伊拉克內燃動車組獲得中國鐵道學會科技獎二等獎。
李培功, 中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產品設計部副部長、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內燃機車總體設計及技術管理工作。參與的“HXN5B型交流傳動調車內燃機車”項目獲得2014年度中國鐵道學會一等獎;參與的“中國南車三維設計系列標準的制定及應用”項目獲得2014年度中國南車科學技術一等獎;主持完成中國鐵路總公司科研項目“模塊化彈性司機室技術研究”。
李曉軍, 中車長江車輛有限公司產品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車輛設計,主持“阿根廷貨車”及主管多個項目,技術創新成果豐碩。“出口阿聯酋硫磺漏斗車及智能化”項目2015年獲得中國鐵道科技二等獎(8/14),獲得4項集團以上科技獎;“一種車鉤二級緩沖裝置”獲得2014年發明專利(1/2),獲得11項發明、39項實用新型等專利授權;發表了4篇專業論文。
王 位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機車系統研發部經理、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電力機車設計工作,主持了HXD1D、HXD1、馬來西亞、ZER4工程維護車設計工作。獲得多項省部級獎勵,如“時速160公里交流傳動快速客運電力機車 ”獲2014年鐵道科技獎特等獎(排名11/40), “大功率交流傳動9600kW六軸貨運電力機車”獲2011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吳 勇, 中車株洲電機有限公司特種變壓器研發部副經理 、工程師 。長期從事牽引變壓器研發工作,主持時速350公里中國標準動車組牽引變壓器研制,“新一代CRH380A動車組牽引變壓器研制” 2012年獲鐵道學會三等獎(9/12),“TBQ32-5280/25A型牽引變壓器” 2013年獲鐵道學會二等獎,“一種變壓器冷卻系統”獲2012年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5)。
李 瑜 ,中車大連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作為集團技術專家一直從事機車、動車組用旋轉機械類產品研發工作,是鐵路通風機行業標準的制定者,長于結構、模態和氣動性能仿真,擅用仿真結果攻克工程難題,獲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標準2項。主持和參與了多項鐵總公司、原北車集團項目,并多次榮獲鐵道科技二、三獎和北車科學技術一、二、三等獎。
殷培強 ,中車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研究中心副主任、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列車網絡控制系統的研發和管理工作,是該專業領域的開拓性專家人才,2014年作為核心人員參與的“城市軌道交通列車網絡控制系統”項目獲青島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2位)。還先后獲得中國北車集團科技成果獎2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外觀設計專利1項,發表論文2篇。
許峻峰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究院基礎與平臺研發中心主任、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永磁控制工作,主持了“地鐵車輛永磁同步牽引系統研究”項目。“大功率高速永磁傳動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2016年獲中國中車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18)。主持制訂國際標準IEC 60349-4(2/7),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論文發表30余篇,其中2篇被EI、SCI檢索。
陳志強, 北京全路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車載設備研究所所長 、高級工程師。 作為車載開發和產品技術負責人,完成C3級車載設備研發及優化、C2+ATO系統研究及車載設備研制,有力保障了高鐵C3列控車載設備的安全穩定應用,并為城際鐵路C2+ATO列控系統運用及推廣奠定良好基礎;作為標準編制負責人,完成C2/C3級車載設備技術規范等多項標準制訂,為設備研制及產品檢驗制定了依據。
劉佳欣 ,北京全路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集成中心副主任兼運控所所長、 工程師 。作為運控院院長及CTCS-3級列控車載集成項目負責人,組織形成列控車載系統整套集成技術方案和管理流程。參與C3列控車載系統研發和優化,圓滿完成了武廣、京滬、哈大等高鐵的建設任務,累計交付C3列控車載設備900列。參與鐵路總公司關于列控車載系統多項技術規范和管理辦法的制訂。為列控車載系統發展做出了貢獻。
安國成, 通號通信信息集團有限公司安防技術分公司總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先后完成通過多級分發轉發與動態負載均衡機制實現視頻系統多用戶并發訪問;通過大數據故障視頻庫實現視頻質量巡檢;針對客運站復雜環境改進遺留物、人員異常、逗留分析算法改進等技術攻關。期間獲得6項發明專利,發表多篇論文,先后參加鐵總綜合視頻監控、高速鐵路周界入侵報警系統、鐵路通信鐵塔等技術條件編制。
肖茂波 ,西安工業集團沈信公司高級工程師 。完成“TDY型應答器傳輸系統”等產品設計工作,獲兩項發明專利;產品通過歐洲第三方試驗室的互通測試,通過英國勞氏公司的安全認證,通過鐵路總公司技術評審,應用于國內外鐵路和城軌市場;主持建成國內目前唯一的“應答器測試實驗室”,通過CMA認證;研制的TYC型應答器產品是國內駝峰調車機車信號系統最主要器材。
齊 超 ,中國鐵路通信信號上海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區域總工程師。參與了京津城際、京滬高鐵、武廣、滬寧、哈大、杭長、長昆等客運專線建設, ZPW-2000A全路示范段等10余項工程建設。先后參與編寫了《高速鐵路信號室外設備安裝圖冊》、《高速鐵路四電及相關專業接口參考手冊》等書。2014年被國資委授予“中央企業技術能手”稱號。2016獲得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火車頭獎。
陳智新, 卡斯柯信號有限公司產品開發經理 、工程師 。作為無線調車機車信號與監控系統(STP)的技術負責人,一直致力于STP系統的研發工作,參與了鐵路總公司有關STP系統的技術規范、接口規范、維護管理辦法等標準制定工作,負責的STP產品獲得CRCC認證并在100多個站場得到推廣應用,合著并獲得軟件著作權4個。
陳 彬, 北京鐵路局工程管理所主任兼建設處副處長、總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組織秦皇島站改“八步過渡”方案并推廣站改分步過渡實施,率先全路實施徐水營業線插入42#道岔;建成津秦、津濱、津保及曹莊動車所等。獲局管理創新成果2項、合建技改成果2項;發表科技及學術論文6篇、參與撰寫《高速鐵路建設典型工程案例~站場工程》和《建筑電工》。曾獲“火車頭獎章”、路局記功和先進生產者。
王光輝 ,北京鐵路局工務處副處長 、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工務線路設備修理技術管理工作,2000年調入鐵路局工務處從事大修技術管理工作,參與“鐵路局直管站段后施工管理模式研究與應用”研究,多次組織提速和樞紐改造等大修施工;組織鋼軌焊接成套技術及裝備研究;組織工務新材料研究;參與行業標準和總公司企業標準審查。
王旭榮, 太原鐵路局處長、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多年來積極開展大秦重載線路技術攻關,在我國重載鐵路的養護維修方面經驗豐富,參與研究2項國家863項目,獲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獎1項,“大秦重載鐵路鋼軌快速打磨及輪軌潤滑技術研究”等5項成果獲中國鐵道學會鐵道科技獎,獲局級科技進步獎9項,發表論文5篇,為確保重載運輸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呂玉恒 ,大秦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大同西供電段段長、 高級工程師 。創新了天窗檢修作業組織模式,運用集中修管理方法,提高了設備檢修效率,成績顯著,已在全路推廣應用。圍繞保障重載運輸供電能力,積極開展攻關,滿足了大秦線大幅增運及3萬噸試驗列車運行要求。主持或參與研制的多項科研成果獲得獎勵,其中獲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二、三等獎各1項。路局科技進步多項。
李 俊 ,太原鐵路局電務處電務檢測所副所長 、工程師 。主要從事TDCS/CTC系統維護管理工作,積極發揮工程技術人員的作用,主動發現并解決工作中的各種技術問題。2012年至今,“大秦線分散自律調度集中系統” 和“多方向防錯辦系統”榮獲中國鐵道學會鐵道科技獎一等獎,“多方向防錯辦系統”2015年獲局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劉宗東 ,呼和浩特鐵路局貨運處裝卸管理科副科長 、高級工程師 。主持參與15項課題研究,提出18項合理化建議,獲得鐵道學會科技獎二等獎1項,鐵路局科技進步獎1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合理化建議獎6項。執筆編制局標4項;撰寫論文9篇被省部級刊物刊登(兩篇獲局二等獎)。被鐵道部運輸局授予首批鐵路貨運安全風險管理貨運事故處理、貨運技術設備兩項專家。
蘆建峰, 呼和浩特鐵路局焊軌段焊軌車間副主任 、工程師 。成功研發鋼軌焊接工藝30余項,累計為單位創產值達1.75億元。被評為呼鐵局優秀青年工程師、呼鐵局百名杰出青年。主持和參與多項科研項目的研發,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一項,全國職工技術創新二等獎一次,呼鐵局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三等獎1次、優秀獎5次,呼鐵局技術改進獎6次。獨著及合著發表科技論文4篇。
于 楠 ,沈陽鐵路局信息技術所科長 、高級工程師 。參與多項鐵路信息系統工程的實施與改造,其中《鐵路貨運日班計劃管理系統》在全路推廣,獲得中國鐵道學會科技一等獎。《鐵路局級運輸信息集成平臺及基于集成平臺的現在車系統等綜合應用》通過由鐵路總公司運輸局組織的技術評審,在全路推廣,獲得中國鐵道學會科技一等獎。調度信息系統TDMS5.0,在七個路局推廣實施。
連惠亮 ,沈陽鐵路局車輛處科長 、高級工程師 。多年從事車輛設備專業管理工作,在沈局車輛部門近年工程改造建設中能夠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牽頭完成了動車組萬向軸溫度紅外線探測系統、鐵路車輛應急指揮系統、RWUS-II 型鐵路輪軸超聲波相控陣自動探傷機等多項科研開發項目,為車輛部門安全生產做出了貢獻。
宋 超 ,上海鐵路局客運處客票管理所副所長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客運組織管理工作,主要負責售票組織、客票系統建設和發展、客運重點課題研發等工作,是鐵路售票組織方面的專家。先后承擔多個客運課題研究任務、參與鐵路局合理化建議活動、發表多篇論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受到鐵路總公司和路局的獎勵。
潘振華, 上海鐵路局工務處副處長兼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從事高(普)鐵的路基橋隧技術管理,探索高鐵路橋病害整治技術,成功解決了路基和橋梁樁基沉降、偏移等技術難題。推行橋隧修制改革,強化專業管理,提高設備保障能力。開展科學防洪,完善管理制度,對防洪重點地段實施單元化管理,確保安全度汛。近年發表高鐵技術論文6篇,是路局2016-2018年度學科領軍人。
何永昶 ,上海鐵路局徐州樞紐工程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 高級工程師。 從事鐵路建設項目管理工作。先后負責合寧、合武等客專質量監督,滬寧、滬杭、寧安高鐵工程技術,合肥南環線及樞紐改造,鄭徐高鐵引入,寧西鐵路電化改造等重大工程;參與10余項高鐵施工和項目管理課題研究,獲省部級獎4項、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獎1項;發表論文5篇;是2016-2018年度路局學科帶頭人。
蔡小明 ,南昌鐵路局總工程師室、 高級工程師 。編制《行則》《行細》,牽頭6條新線開通規章建設,為行車組織提供基礎保障;參與《鐵路局基本技術規章規范化研究》課題研究,解決各局內容格式不一致問題;每年組織技術培訓;參加研發《南昌鐵路局技術規章管理信息系統》;組織多項運輸專題技術研究。獲2015年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發表論文2篇,被選拔為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孫 勇 ,南昌鐵路局科學技術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室主任、 高級工程師。 組織或主持多項科研項目,解決了一大批鐵路運輸生產中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保障了運輸安全,創造了優良的工作業績,為科技進步作出了較大的貢獻。獲路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四等獎2項,海峽兩岸職工創新成果展金獎1項,被評為2006年度“路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和“鐵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詹怡彬 ,南昌鐵路局福州東車輛段技術科長 、高級工程師 。主持開發的基于手持機的鐵路貨車檢修質量管理信息系統榮獲鐵道科技三等獎,并在全路推廣;參與開發TFDS遠程日檢系統在南昌鐵路局進行推廣;主持、參與部落車模擬空重車試驗裝置、彈性旁承分解組裝機等項目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技術創新成果解決了生產中的勞動安全、質量控制、生產效率等問題。
趙志春, 濟南鐵路局設備監造處處長 、高級工程師 。圍繞鐵路客車、動車組制造、檢修等開展了多項課題攻關,其中一項獲中車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兩項獲濟南局二等獎。公開發表論文10余篇。代表濟南局在全路客車檢修系統現場會介紹客車段修經驗。參加了總公司赴德國高速動車組維修和可靠性技術培訓班。先后被評為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和路局技術創新先進個人。
尚隨慶, 濟南鐵路局濟南通信段段長、 高級工程師。 主持或參與多個項目的研發。主持研究的“GSM-R網絡GPRS及短消息無線數據業務在線監測及統計分析系統” 獲中國鐵道學會科技三等獎,目前在全路推廣使用;鐵路通信綜合防雷、區間光接入系統項目獲路局科技進步一等獎、鐵道學會鐵道科技二、三等獎;主審《鐵路通信工應知應會題庫》在鐵道出版社出版,在各層級刊物發表論文4篇。
張富春, 鄭州鐵路局總工程師室、 高級工程師 。參加鄭西、石武和鄭徐客專聯調聯試、擔任試驗列車指揮人;參加中國標準動車組運行試驗,為鐵路提速和高鐵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獲得2012和2013年度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編寫《高速鐵路信號》等7本專著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在全路電務核心刊物《鐵道通信信號》發表論文4篇。
李靜萍, 鄭州鐵路局科學技術研究所運輸研究室主任、 高級工程師。 一直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線,利用前沿技術進行鐵路科研項目研究及應用推廣工作,參與研制的《非接觸式鐵路電子客票及其售檢票設備》和《鐵路客運站客服云服務系統》是目前路內先進客運服務技術設備,有著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研究并長期推廣應用的危險貨物運輸及裝載加固技術咨詢工作,在路內有著較大的社會影響力。
張 韜 ,鄭州鐵路局供電處 高級工程師。 從事接觸網技術管理工作25年,2011年度鄭州鐵路局、2012年度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執筆起草總公司《高速鐵路接觸網運行維修規則》等多項規章,參與研發《TJJC系列電氣化鐵路綜合在線檢測系統》等多項科技成果獲獎,公開發表10余篇論文并出版《高速鐵路供電》、《牽引供電接觸網運行與檢修》等4部著作。
趙 璽, 廣鐵集團廣州北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軟件開發部事業組組長、 中級工程師。 從事鐵路調度系統軟件開發工作13年,共獲科技成果獎3項。連續參加了調度系統(TDMS)2.0至5.0版的研發工作,負責其中軍特運調度子系統、貨調配空子系統的設計和開發工作,目前在全路17個路局得到應用。設計開發的車站行車安全預警系統(TPCS)獲鐵道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局一等獎,設計開發的客運站綜合管理系統獲局二等獎。
葉建斌, 廣州鐵路(集團)公司電務檢測所高級工程師 。作為技術負責人主持過廣深線CTC優化改造,新建客專線路驗收及開通試驗工作。獲科技成果獎2項,其中:局級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參加重大科研課題1項、重點科研課題2項;發表論文4篇,參與編寫專業教材2本。2012年選拔為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014年參加鐵總組織的信號系統安全認證赴德國培訓,2015年增補為青科協會員。
寧 濤, 南寧鐵路局信息技術所 高級工程師 。多年工作在鐵路運輸信息化建設第一線,善于利用信息技術解決鐵路運輸和安全生產中存在的難題。近年來共完成部級重點科研課題1項,局級科研項目4項,獲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局科技進步獎4項,廣西計算機成果獎3項,全路推廣應用軟件1項,發表論文3篇。2015年被評為南寧鐵路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梁 晶 ,南寧鐵路局柳州機務段技術主管 、工程師 。在機務檢修生產一線工作中,恪守工程技術人員職業操守,努力為鐵路運輸安全正點做貢獻。主持和參加研發的多個項目獲鐵道科技獎三等獎1項,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四等獎各1項,局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二等獎2項,發表論文2篇。2015年被評為南寧鐵路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013年局先進生產(工作)者。
張國良, 成都鐵路局科學技術研究所市場開發科副科長 、高級工程師 。參與“機車模擬駕駛裝置”項目。主持“ZCFD-I型智能充放電裝置”項目。主持“LAYJ-II型列車安全預警防護裝置”項目,獲得局科技獎三等獎。主持“DC75V型HXD機車牽車電源裝置”項目,獲得中國鐵道學會科技獎三等獎及國家專利。主持“DLDY-1型和諧機車頂輪電源裝置”項目,獲得局科技獎二等獎。
王雄桓 ,昆明鐵路局昆明供電段段長 、高級工程師 。一直從事牽引供電技術管理工作,注重應用科技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積極研究探索鐵路供電領域出現的各種問題,參加了多項接觸網技術課題組的研究,牽頭組織了接觸網設備現場運行技術問題的技術研究攻關工作,解決了許多設備技術難題,取得許多技術成果,獲得多項技術獎勵,為鐵路安全運輸做出了貢獻。
向修文, 陜西省鐵道學會秘書處秘書長 、高級工程師。 2014年度局科技創新先進個人、機關先進工作者、專業技術帶頭人;獲鐵道科技獎1項、局科技進步獎1項;主編北方鐵道40期,出版著作2部,發表論文10余篇;曾獲局現代化管理成果獎7項、省職業技能大賽優秀組織獎、連續6年省科協先進工作者、連續8年局班組建設和質量管理先進個人,曾獲部、局軍交工作及局安全生產先進個人。
李輝康 ,西安鐵路局總工程師室高工、 高級工程師。2001年TMIS工程建設先進個人,2005、2015年度路局四先, 2010年路局科技、信息先進;路局專業技術帶頭人,中國IPMP十大優秀項目經理;獲鐵道科技獎1項、陜西省優秀工程設計獎2項、局科技進步獎2項;編寫科技、生產冊各1冊,標準2項,規劃2項,完成80項工程設計審查,公開發表論文9篇。
吳光龍, 蘭州鐵路局嘉峪關供電段技術科科長 、工程師 。憑著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樸實的作風,帶領團隊全面做好全段各專業的技術管理和安全生產工作。在技術革新方面,帶領全段主管技術人員組建攻關創新團隊6個,先后攻克了安全、技術難題20余項,組織技術骨干撰寫發表理論文章50余篇,為行業內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有力地依據,多項成果獲得甘肅省、路局的肯定和表彰。
陳云峰 ,蘭州鐵路局工務處副科長 、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新線建設、信息化、科技創新及技術管理工作。從事鐵路信息化和軟件開發工作,研發了工務管理系統和運輸調度指揮系統等;從事鐵路工務技術管理工作,對線路允許速度作出了深入研究,參加鐵路6次大提速;從事鐵路新線建設,在方案及技術標準方面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和經驗,對蘭州局決策發揮著關鍵作業。
竇笑梅 ,青藏鐵路公司車輛部貨車室主任 、高級工程師。 在車輛部門工程建設工作中,提出各類優化檢修工藝的意見及建議400余條;“車軸端面多角度組合探頭對全軸進行超聲波探傷的方法”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編制了青藏公司貨車檢修各類規程,制定了技術依據;參與編寫貨車檢修、輪軸作業指導書786份,規范了現場標準化作業;歷年質量管理課題獲得部優、國優。
王 謙 ,烏魯木齊鐵路局工務處綜合技術科科長、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鐵路工務技術管理,工作經驗豐富,注重運用專業知識,結合實際解決工務線路維修技術難題;重視參與技術創新活動,兩次獲得中國鐵路總公司鐵道學會鐵道科技三等獎,多次獲得局級科學技術獎,科研項目在烏魯木齊、成都等鐵路局廣泛應用,收獲了良好效果。在省、部級刊物上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周 密, 烏魯木齊鐵路局烏魯木齊機務段副主任、 工程師 長期在生產一線從事機車檢修專業的技術工作,攻克了新型電力機車在西北嚴寒、風沙、高溫環境下故障頻發的技術難題,提高了機車基礎質量,為烏魯木齊鐵路局規范機車檢修技術管理、保障機車運行安全做出了貢獻。2010至2015年獲得路局技術創新及青年科技創新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
北京青年科技獎
陶 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學院副院長 教授、博導。圍繞面向服務的智能制造研究方向,探索建立了比較系統的智能制造服務管理基礎理論與方法;第一作者出版學術專著3部,發表SCI論文50余篇,SCI等引用1000余次,8篇入選ESI高被引用論文;先后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國青年科技獎、北航我愛我師優秀青年教師獎等。
張志勇, 北京大學 教授 。解決了碳基電子學的主要技術難點,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成立了碳基集成電路公司,致力于推動產業化發展。在影響因子超過10的雜志上發表論文近100篇,獲得專利13項。工作13次被寫入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ITRS)報告。成果入選 201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獲2013年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入選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楊 莉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 、教授、主任醫師。 對急性腎損傷臨床早期防治和腎組織急性損傷后固有免疫調控與纖維性修復啟動機制的重要科學問題做出很大貢獻;促進了中國急性腎損傷跨學科體系的多中心臨床合作、提高了我國急性腎損傷的認識與臨床診治水平。通訊/第一作者論文發表在Lancet、Nature Medicine、J Clinical Investigation等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先后4次參加撰寫國際指南和專家共識。
蘭 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教授。 基于患者特異性多能干細胞,建立了一系列從心血管疾病發病機制研究到臨床治療和藥物開發的新模式。已發表SCI論文39篇,累計影響因子343。獲得包括一項國際專利在內的四項發明專利授權,并由國內外不同企業實現商業轉化并創造了高額產值。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北京市海聚計劃,并獲得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
曹春梅, 首都兒科研究所研究員 、研究員 。在心血管保護的機制研究中有所突破,迄今在Nature、Circulation、Circ Res等國際生命科學領域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影響因子283,被引900余次。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北京市“百千萬人才工程”等。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項授權。現任北京生理科學會理事、任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和Clinical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雜志編委。
王 博 ,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 副教授 。從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及國家對深海導航的迫切需求出發,針對長航時、高精度導航系統理論和方法,開展前沿性研究。主持10余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發表論文50余篇。獲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轉化獎”,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科技一等、二等獎3項,北京市和國防科技二等獎各1項。
高 寧,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教授。 運用生物物理學方法(冷凍電鏡技術)研究細胞內參與重要生命過程的生物大分子復合物的結構和功能。近五年來,以通訊作者共發表SCI論文20余篇,其中包括頂級期刊Nature 5篇,Cell一篇及Nature子刊NSMB5篇。其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核糖體組裝、翻譯調控、DNA復制起始調控、大型膜蛋白復合物等具有重大基礎科學意義的領域。
萬德田 ,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持國家自然基金等國家項目5項。參與國家科研項目10多項。發表文章70余篇,申請專利25項,獲授權專利16項。主持制定國際標準1項,參與制定國際標準5項,國內標準13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排名第二),省部級科技獎7項。獲得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國硅酸鹽學會青年科技獎等榮譽稱號。
施 剛,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所長、教授、博導 。主要從事鋼結構研究。發表論文100余篇(SCI 45篇),出版專著2部、譯著1部,主持項目30多項,授權發明專利10項。6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獲得日本學術振興會特邀學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計劃。主編規程2部,參編國標行標多部。兼任3個國際期刊編委及多個學術組織委員。
李雪原 ,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系副主任、特種車輛研究所所長 、副教授 。在坦克裝甲車輛領域從事科研工作多年,參加了多個國家重點型號項目的研究工作,擔任分系統總設計師;在履帶車輛綜合傳動技術、輪式裝甲車傳動技術、履帶車輛液壓及液壓復合無級轉向理論與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受到4次部級科技進步獎勵;科研成果已經批量生產,在數十種武器裝備列裝,取得重大的經濟效益和軍事效益。
陳 芳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食品營養安全系主任、 教授 。食品安全是事關人民健康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問題,從國家需求與產業發展出發,長期致力于農產品加工與食品安全領域研究,重點圍繞農產品加工中的食品安全控制問題開展深入系統的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應用,為食品工業中的危害物控制、以及政府的營養干預策略提供了科學支撐。
毛克彪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主持和參與完成的國家級課題近20項,通過對全球遙感數據和天體運行軌道分析,首次提出了地球氣候(特別是地球溫度變化)和生態系統時空變化主要是由天體運行軌道位置決定的理論思想。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農業科院優秀青年一級人才。發表論文100余篇,SCI/EI 50余篇,個人專著1部,獲得發明專利授權9項,軟件專利14項。(沒主要業績)
李志輝,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有色金屬材料制備加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長期致力于航空航天、汽車輕量化用先進鋁材技術研究,在鋁合金新材料開發及產業化應用方面取得了關鍵突破,累計承擔了973計劃課題、大型飛機專項、工業強基等重要課題5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9項,授權國內外專利31件,發表SCI/EI文章近百篇。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和北京科技新星計劃入選人員。
呂祥鋒, 北京市政路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巖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地下管廊工程災害評估與安全控制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工作。主持中央引導地方專項、國家自然基金、北京市科技項目等10余項。創新提出地下管廊周邊隱患精細探查方法,突破快速定量評價關鍵共性難題。發表論文50篇;出版專著1部;獲專利40項;獲省部級獎2項。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
秦紅霞 ,北京四方繼保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兼研究院院長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多年來,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后主持開發了中高壓線路保護、新一代穩控系統、電力系統廣域保護控制系統、直流輸電控制保護系統等產品,成功應用于10kV~1000kV不同電壓等級數百余座變電站及輸電線路,累積形成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獲得省部級科技獎4項,出版4部學術著作,在核心期刊發表10余篇學術論文,申請了20余項國家專利。
木材科學技術獎
張秀標 ,國際竹藤中心助研 。針對現有竹層板及竹質工程材料尺寸小現狀,提出了竹材分級使用和大尺寸竹質工程材料的設計制造理念、制造方法和基于封端封面的竹材防護新技術,成功開發出連續竹層板以及大尺寸竹集成材,并完成中試生產線建設,為竹材工程化利用開辟了新的途徑。目前完成竹集成材方材及彎拱梁的制造及2座竹質公益示范橋梁的建造應用。近5年間,共發表學術論文1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5篇,其中SCI收錄期刊論文2篇,參與申請專利7項,其中獲授權專利3項。
蔣佳荔,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所副研究員 。“木材黏彈性的濕熱耦合效應機制研究”項目是在系統表征木材正交異向黏彈性的基礎上,揭示濕熱耦合作用對細胞壁組分和結構的影響規律,從分子水平上闡明木材黏彈性的濕熱效應機制,并建立黏彈性本構模型。研究結果為模擬和預測木材在復雜環境中發生的變形與破壞行為規律提供科學依據,對優化木材濕熱處理技術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發表國內外學術刊物論文16篇,合作出版專著1部。
木材科技教育獎學金
劉 霞,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森林培育,2014級博士一班。 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2篇(累積影響因子5.483);專利1項;參編著作1部;參與課題5項;擔任班長及學術部副部長職務;獲得林科院林業所“青年優秀論文”三等獎;博士在讀期間均獲得“一等”學業獎學金;獲“優秀研究生”干部稱號等多項榮譽。
楊雪娟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林產化學加工工程,2015級博士南京班 。刻苦學習專業知識,努力進行科研實踐,具有一定的獨立科研能力。目前已發表學術論文8篇,其中SCI收錄4篇;申請專利5項,其中授權4項。主動參加各種學術活動,拓展視野;積極參與文體活動,具有團隊協作精神。作為寢室長,所在寢室獲得過兩次“文明寢室”一等獎。
胡萬河,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生物質能源與材料,2015級碩士一班。 截止2016年10月,參加各類培訓、會議5次;發表一作SCI論文1篇(IF:0.79)、二作(導師一作)論文1篇(IF:3.982)、處于審稿第2階段一作SCI1篇、會議論文2篇;參與授權專利2項,已申請并受理3項,其中2項為主要撰寫人;兩年學業一等獎學金,參加亞太林聯大會展出學術海報被評為9個最佳海報;參加GRE和托福考試。
楊 喜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木材科學與技術,2015級博士二班。 課程成績優良,參與國家級課題項目2項。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期刊論文3篇,其中SCI收錄2篇。擔任國際竹藤中心第七黨支部組織委員和第十屆研究生會學研部副部長職務,具有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竹藤技術委員會第一次年會”和“第四屆中國林業學術大會”等社會實踐活動。
高志強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木材科學與技術,2014級碩士二班。 碩士期間課程加權平均分專業排名第1;撰寫論文5篇,其中2篇已發表(SCI 1篇),2篇已錄用(EI 1篇),1篇審稿中(SCI);申請發明專利1件;參加4項省部級或國家級項目,獲鑒定成果1項。獲得“夢天獎學金”、“專業一等獎學金”、“優秀研究生”、“木材工業保護大會優秀論文獎”、“文明宿舍”等榮譽。
秦理哲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木基復合材料科學與工程,2014級博士二班。 博士期間培養了獨立創新的科研能力,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5篇,其中SCI/EI收錄2篇;參編著作1部,申請發明專利1件;獲企業獎學金和優秀論文獎。多次參加大型學術會議,發表論文3篇,作口頭報告并獲優秀報告獎2次。作為副班長,處理班級事務業績突出,獲“優秀研究生干部”稱號。積極參與黨員及公益活動,力求全面發展。
張帥楠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林木遺傳育種,2014級碩士二班。 全面參與研究組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5篇(SCI、EI收錄各一篇),在投1篇,申請實用新型專利1項。曾任亞林所研究生會主席,引領研究生會繼往開來,推陳出新,開辦了“英語角”、“公開學術報告周”等活動,贏得一致好評。曾獲 “亞林所獎學金”、“活動積極分子”、“優秀學術報告”、“2016年度優秀研究生”等榮譽。
謝 寧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林木遺傳育種,2014級碩士昆明班。 在中國林科院資源昆蟲所學習期間,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整理并制作植物標本10份,獲得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1次,學業獎學金一等獎3次。共發表論文4篇,其中SCI3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
工程教育學生獎
楚金輝 ,共青團員, 北京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1401班。 經過一年的努力,成績從大一的學院第25名提升到第6名。2015年12月參加大學生物理競賽獲得二等獎,在2016年學院的結構力學競賽及混凝土設計競賽中均獲得團體一等獎。與隊友去平北抗戰紀念館參加社會實踐。在2016年5月競選了班委,以提高學業和工作能力。
楊 坤 ,共青團員, 西南交通大學茅以升學院(土木類), 2014-01班。 勤奮學習,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同學關系融洽,模范遵守校規校紀,兩次獲得校級三好學生榮譽稱號。2015年9月至2016年6年曾擔任茅以升學院學生會主持部部長,能妥善處理學生會工作和個人學習之間的關系。積極參加數學建模、結構設計等學科競賽,獲得國家級獎項3次、省級獎3次、校級獎10次。
范學寬 ,共青團員, 同濟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2014級土木2班 。學習刻苦,專業成績突出,曾獲得同濟大學新生獎學金、中建八局獎學金、同濟大學第十七屆大學生結構設計與模型競賽特等獎等獎項與榮譽,并積極參加志愿活動,擔任學院學生助理。
劉 興 ,共青團員 ,東南大學 ,土木工程,051136班。 成績排名1/182,曾擔任南京青奧會志愿者,連續兩年獲國家獎學金,多次參加各類競賽,獲“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江蘇省一等獎,“東南大學力學競賽”二等獎,“江蘇省大學生高等數學競賽”一等獎,“東南大學健康素養知識競賽”一等獎。獲東南大學2014-2015年度 “三好學生標兵”榮譽稱號。
袁 昱 ,中共黨員, 天津大學 ,土木工程1班 。學習刻苦努力,該學年加權成績位列專業第十二名,三學年來位列專業第九。積極參與科研實踐項目,并參與學院學業輔導工作,現擔任建工學院土木一班混合黨支部書記,曾擔任學生黨總支辦公室副主任、15級土木甲班班導師。課余時間熱愛寫作、運動,并學習日語以及大提琴。
沃中原 ,共青團員, 清華大學, 土木工程,結33班 。年級GPA第三名,發表國內會議一篇,國際會議摘要一篇;國家獎學金、全國數學建模一等獎、美國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等獎項,其他校內榮譽若干;于2017年秋天赴美攻讀CEE博士。
孫達明 ,中共黨員, 河海大學, 土木工程,2013級6班。 曾擔任院本科生科協副主席。前三學年平均績點4.82,排名第四,推免研究生綜合成績排名第一。獲第九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特等獎、2015年江蘇省大學生土木工程結構創新競賽特等獎。獲河海大學優秀學生獎學金及優秀學生、優秀學生標兵、優秀學生干部榮譽稱號。
鐘學琦 ,中共預備黨員, 哈爾濱工業大學,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2013級 。從大一開始擔任班長至今,工作認真負責,團結同學。學習勤奮刻苦,成績排名在專業前15%,2013至2015年均獲得人民獎學金,2016年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積極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曾獲得大一年度科技創新項目校級二等獎。且熱心參加公益活動。
周凌霄 ,中共黨員 ,浙江大學 ,土木工程1301班。 就讀于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卓越班,學習刻苦,專業排名6/181,多次獲優秀學生獎學金、優秀學生等榮譽。作為負責人主導并順利結題一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申請的一項發明專利已進入實質審查階段。此外參加了美國ASCE中太平洋賽區土木工程競賽、SRTP等科研項目,現已保研本校繼續深造。
鐵道教育希望之星獎
晉 京 ,共青團員, 北京交通大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電子1303班 。精勤求學,腳踏實地,從專業排名11到專業第1。謹記知行校訓,鍛煉自身實踐能力,參加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獲校一等獎、北京市大學生電路設計大賽獲市級三等獎及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項目等多項科研活動。全面發展,加入校舞蹈藝術團,參加120周年校慶等多項校文藝活動及比賽。不忘初心,勤工儉學,自力更生。
王 濤, 共青團員 ,北京交通大學, 鐵道運輸專業,運輸學1501班 。身為年級龍頭——詹天佑班的一員,在大一學期考評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平均學分績點4.27,思測成績89.1,綜合成績91.62,年級排名第三,通過了英語四級考試。在各類活動中表現積極,為班級建設獻言獻策;在年級擔任團總支,配合輔導員處理年級各項事務。與同學和舍友關系融洽,獲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
趙 迪 ,共青團員, 北京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1407班。 學習刻苦勤奮,獲得一等學習優秀獎學金,積極參加學術競賽和課程競賽,獲得全國部分地區大學生物理競賽二等獎等優異成績。工作上擔任班級組織委員,協助班級團支書組織團日活動和進行班級日常的管理工作。在生活中,是一名積極的共青團員,與同學關系融洽,樂于幫助同學,起到了帶動周圍學風的作用。
劉冠穎, 共青團員, 西南交通大學 茅以升學院(信息類),2013-01班。 勤奮努力,成績優異,踏實認真,全面發展。曾獲2015-2016學年“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四川省一等獎、2014-2015學年西南交通大學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2014-2015學年校第七屆大學生課外創新實驗競賽二等獎、2014-2015學年信息學院第一屆旋轉式彩色LED顯示器設計制作競賽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趙雪微 ,中共預備黨員, 西南交通大學 茅以升學院(材料類) ,2013-01班。 本科入學時,經過重重選拔,進入西南交大重點實驗學院—茅以升學院。學習方面,勤奮刻苦,曾6次獲得綜合獎學金,1次國家獎學金,1次三好學生標兵等獎項;科研競賽方面,多次獲得數學建模競賽,英語競賽獎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一篇文章;社會活動方面,曾被評為二星級志愿者。現以專業第二保研北大工學院。
姜 晗 ,共青團員 ,西南交通大學 茅以升學院(力學類), 2013-01班 。嚴格要求自己,績點位居專業第一,曾獲得茅以升院的“唐臣獎”、 “三好學生標兵”等。積極參加學科競賽,曾在建模美賽中獲得二等獎,五一數學建模大賽一等獎,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得國家一等獎;在科研方面,一篇SCI論文在投。2016年獲得西南交通大學學生個人最高榮譽—竢實揚華獎章。
徐俊東, 共青團員, 同濟大學, 軌道交通試驗區。 學習勤奮刻苦,專業成績優秀,平均績點4.49,曾獲學院一等獎學金、特等“勵志獎學金”等。社會活動方面,積極主動,曾加入創造社及學院團學聯實踐部等學生組織。踏實肯干,認真負責,主動性強,遇到困難任務從不退縮。樂于助人,積極參加學校及學院組織的各項志愿服務活動。
劉 磊 ,共青團員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14級土木1班 。學習認真,成績優秀,曾獲得同濟大學數學建模校內賽三等獎、上海市二等獎等獎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曾擔任拉風跑步俱樂部活動策劃部副部長、上海國際馬拉松志愿者等,并在安徽省霍山縣大化坪中心學校支教。
劉思聰 ,共青團員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14級土木11班。 學習認真,曾獲得2015年同濟大學數學競賽一等獎、上海市數學競賽三等獎、2014-2015學年國家獎學金等。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曾獲得2015年同濟大學健美操比賽一等獎(團體)、2016年同濟大學校運會龍舟比賽第四名(團體)等。
王鋒鋒, 中共預備黨員, 東南大學,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2014級茅以升路橋班 。上學年成績排名4/102,獲得東南大學英語閱讀競賽一等獎、江蘇交通院獎學金和東南大學三好學生等榮譽。參加南京地鐵志愿者和《上海和南京高校自動售貨機情況調查》等志愿服務活動。現有兩項省級科技創新項目《基于非接觸觀測技術的FRP格柵/ECC復合約束混凝土柱的實驗研究》和《高速公路二次事故風險動態預警》,綜合能力強。
謝佼宏, 中共預備黨員 ,東南大學 ,交通工程 ,2014級茅以升交通班。 績點4.01,排名4/90,獲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國家三等獎。現有一項國家級科技創新項目《ARIMAX-EGARCH模型在交通預測中的應用---以道路交通流量預測為例》,一項省級科技創新項目《基于高精度交通流數據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風險主動預警》,并發表論文《Application of ARIMAX Model on Forecasting Freeway Traffic Flow》。任學院班指導,通過CSC項目選拔,將赴加拿大開展科研實習。
張靖霖 ,共青團員 ,東南大學,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2015級茅以升路橋班。 成績優異,績點4.107,排名3/102。熱心公益,參與《南京部分大型公共場所的無障礙設施的調查與探究》項目、參與支持農村教育的冬令營活動、在尚學教育機構義務助教等。在第六屆創新體驗競賽中榮獲校級三等獎。擔任JOIN藝音社副社長,組織《新老生聯歡》、《時光擺渡音樂會》等多項文化活動。
宋子浩 ,中共黨員 ,大連交通大學, 車輛工程車輛,(詹)132班。 成績優異,學習排名1/298。曾擔任班長、大連市慈善總會義工等,曾獲學校一等優秀學生綜合獎學金、“學習之星”稱號第八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全國二等獎、第七屆全國大學生高等數學競賽全國一等獎等。與同學相處融洽,熱心幫助同學解決困難,擔任“小講師”為同學講解課程知識。生活節儉,同學生活上遇到困難,盡其所能幫助解決。曾去貧困地區幫助貧困兒童,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吃苦耐勞的精神。
趙澤明, 中共黨員, 大連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土木工程(茅以升)132班 。秉承黨的宗旨,創先爭優,是先進典型的排頭兵。作為院學生會副主席,思想端正,成績優異,生活簡樸,表現突出。是一個追夢人,在逐夢的道路上始終秉承著明德求索,鍥而不舍的精神,以自信為矛,毅力為盾,勇往直前!
蔣湘平, 中共預備黨員 ,中南大學 ,土木工程,(以升)1301班 。前三年加權和綜測排名均是7/470,成功保研至同濟橋梁系。取得英語四六級、計算機二級三級證書,被評為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個人,參加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連續三年獲得校“優秀學生”與校一等獎學金,獲得國獎,國勵,新華聯A類助學金各一次。共取得學科競賽國家級省級校級獎項各3,4,6項。
上官明輝 ,共青團員, 中南大學土木工程,(以升)1401班 。現任土木院新聞中心副主任、土木1510班班導師助理、土木院14級年級助理等職務,獲中南大學優秀學生標兵、優秀團員稱號,曾獲國獎、新華聯(A類)助學金,獲數模美賽二等獎、省力學競賽三等獎等。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二、三、四級考試,參與自由探索項目獲國家級立項。曾在天津大學參加全國第八屆茅以升班夏令營。
黃雅文 ,中共預備黨員, 中南大學 ,交通運輸,1403班。 成績優秀,曾獲得國家獎學金、校特等獎學金、優秀學生稱號。獲得奧圖泰可持續發展創意獎、校創客大賽一等獎。英語四六級優秀,雅思考試通過。熱心公益,獲得“交通院優秀志愿者”,參加2016年交通院湘西支教團以及泰州市先鋒公益社團援藏活動。
羅軍濤, 中共預備黨員, 蘭州交通大學,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1301班 。思想進步,為預備黨員。學習踏實勤奮,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英語六級和計算機二級考試,智育和綜合測評成績均排名專業第一,連續兩年榮獲國家獎學金。擔任班級學習委員和學院教學信息員,認真負責,樂于助人。積極參加實踐活動,榮獲全國大學生創新實驗大賽優秀獎,大學生數學競賽和英語閱讀大賽二等獎。
周浩然 ,中共預備黨員, 蘭州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1401班 。全面發展,不斷進步,嚴于律己,踏實認真。學業綜合測評成績位列專業第一,通過英語六級和計算機二級,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英文演講和數學競賽等學科競賽上斬獲頗豐。酷愛運動,擅長乒乓和長跑,多次參加馬拉松等體育活動。堅持研習書法,作品入選甘肅省大學生書法精品展。
段 杰 ,中共預備黨員, 石家莊鐵道大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試1304班 。思想上積極上進,要求嚴格。學習上刻苦努力,連續多次獲得一等獎學金。擔任學習委員,積極為同學服務。生活上勤儉節約,樂于助人。在老師帶領下,參加了省級創新創業項目,并順利結題。獲得2015年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二等獎,2016年河北省省級三好學生,2015年國家勵志獎學金等。
尹趙愛 ,中共預備黨,員 石家莊鐵道大學 ,土木工程專業,試1302班 。積極進取,努力做到品學兼優。思想健康進步,上進心強。學習刻苦,態度端正,成績優異,曾獲兩次“校級三好學生”和勵志獎學金。擔任學習委員,積極參與班級工作,班級多次獲得優良學風班。通過參加各類活動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河北賽區二等獎”和“十八屆結構設計大賽”校級三等獎。
張海強, 中共預備黨員, 華東交通大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鐵道電氣化),2013-4班 。學習成績優異,獲得國家獎學金、校長獎學金等。科技創新能力強,申請國家專利29項,作為第一作者獲 “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三等獎、ICAN創新創業競賽全國二等獎等獎項,被團中央授予青少年科技創新領域的最高榮譽--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等稱號。
劉奕斌, 中共黨員 ,華東交通大學, 道路與鐵道工程,2014-1班。 學習成績優秀,順利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兩年均獲國家勵志獎學金、校獎學金、學院獎學金、“三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干”等。積極參加學術競賽活動,獲得校數學競賽二等獎、校物理競賽一等獎、“認證杯”數學建模大賽三等獎、全國數學建模大賽江西省二等獎等20余項榮譽。積極參與學院老師科研課題、發表論文與申報專利。
萬衛領, 中共預備黨員, 唐山學院 ,13級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大一學年獲唐山學院創業策劃大賽一等獎。大二學年獲河北省三好學生稱號、河北省優秀實踐隊員稱號、北京市大學生暖通空調設計實踐大賽三等獎。大三學年擔任唐山學院就業與職業發展協會會長、獲河北省“調研河北”省級一等獎、北京市大學生暖通空調設計實踐大賽二等獎、國家勵志獎學金、唐山學院校園“實踐之星”稱號。
王建超 ,中共預備黨員, 唐山學院 ,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13軌道交通本。 連續兩年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2016年國家獎學金、唐山學院二、三等獎學金,并獲得“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干部”等榮譽稱號。通過英語四、六級和計算機二級考試。2016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全國總決賽二等獎,負責完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數學競賽二等獎。擔任專業團支部書記,有較強的組織管理、協調合作能力。
孫嘉昕 ,中共黨員, 蘇州科技大學 ,建筑1211班 。熱愛專業,刻苦努力,總成績專業第一。2016年獲國家獎學金,曾多次參加全國高校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學科競賽,獲2015年Autodesk Revit杯全國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優秀獎。主持江蘇省重點、校級科研項目各一項,均順利結題。擔任班長,連續四年獲得校優秀學生干部。充分發揮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仇霄涵 ,中共黨員 ,蘇州科技大學,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1312班。 擔任班級團支書,曾任院團委辦公室主任。榮獲國家獎學金,亞翔獎學金,多次獲校綜合一等獎學金,校三好學生,校優秀學生干部的稱號。榮獲“韓素音”杯校園翻譯大賽一等獎,“求索杯”黨史知識競賽優秀獎等,參加了 Equilibrium Conditions Hydrate Dissociation for Carbon Dioxide + THF課題研究,并以第三作者身份在SCI與ACS上投稿一篇學術論文, ACS已錄用。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林衍宏,元朗商會中學 ,獲獎項目名稱:智能手機全景攝影自拍電動裝置
王一格,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獲獎項目名稱:基于智能手機的便攜式數字化農作物考種儀研發
王雅如,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學 ,獲獎項目名稱:基于文丘里效應的多功能清洗機器人
蘇 婕,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獲獎項目名稱: 前輪升降式行走噴霧器
李銘陽、連若綺、胡 頔,遼寧省實驗中學 ,獲獎項目名稱:跳躍滾動復合輪式移動機構
文 浩 ,湛江市坡頭區第一中學 ,獲獎項目名稱:控制害蟲數量——褐飛虱新基因NI23867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任彥宇, 重慶市第八中學,獲獎項目名稱: 多維納米結構聲表面波有毒有害氣體傳感器的設計研究
楊熠欣、魏翔東,上海市七寶中學 ,獲獎項目名稱:基于行為識別的智能密碼保護系統及應用
賈子暢 ,武漢市第六中學 ,獲獎項目名稱:城市快速路高能互通立體交通橋(升級版)
張加源,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獲獎項目名稱:減阻新思路——融合式翼消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