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由中國工程院、中國鐵道學會、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的“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28屆頒獎大會暨第九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在成都舉行。

      原鐵道部常務副部長、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永福;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常務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景全等嘉賓出席會議。

      大會開幕式由基金會副主任委員葉陽升主持。四川大學王建國書記致歡迎詞。

      孫永福主任在會上致辭中表示,今年是茅以升先生留學歸國100周年。100年前,茅以升先生在獲得美國加里基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后,滿懷報國之志回到祖國。從那以后,他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奉獻了自己的全部人生,在推動國家科技教育發展,團結廣大科技教育界人士在黨的領導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孫院士還表示,當前我們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時代,我們今天召開這個大會,就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傳承茅以升先生“愛國、科學、奮斗、奉獻”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秦順全和中國鐵道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馬福海在會上分別致辭。秦順全指出當前正是我國橋梁和隧道工程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今年國家已全面啟動川藏鐵路的規劃與建設工作。川藏鐵路建設難度前所未有。為此,本屆橋隧論壇以“創新橋遂技術,服務川藏鐵路”為主題,以期為川藏鐵路橋隧工程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馬福海表示,中國鐵道學會愿意與各位院士、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一道,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群策群力,努力為破解川藏鐵路規劃建設面臨的各種難題,為中國鐵路發展新征程續寫濃墨重彩的壯麗篇章!

      頒獎大會結束后舉行了第292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第九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論壇以“創新橋隧技術,服務川藏鐵路”為主題,旨在更好的服務川藏鐵路建設,推進學術成果產業化合作,推動橋隧重大工程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等技術與管理進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何華武院士、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秦順全院士及川藏鐵路公司副總經理趙勇分別從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重大工程難題與對策、超大跨度斜拉橋結構體系研究及川藏鐵路隧道建設關鍵技術幾個方面做了主旨報告,使參會者對川藏鐵路橋隧工程的難題和解決思路有了全面的了解。

      7月6日下午,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杜修力、東北大學副校長馮夏庭、西南加大副校長何川、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徐恭義、徐升橋等橋梁和隧道領域18位業內知名專家學者,圍繞川藏線鐵路建設,深入分析了川藏鐵路橋梁建設面臨的困難,探討了問題的解決措施。從高烈度地震區橋梁防災減災、極高應力隧道巖爆防控、長大隧道穿越活動斷裂帶技術等多個領域和角作了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報告。數百位橋隧工程行業專家領導參加了本次論壇。

      一、主論壇

      1.何華武院士介紹了川藏鐵路面臨特殊的工程環境,表現在陡峭的高原地形,劇烈的板塊活動、頻發的地質災害、敏感的生態環境、惡劣的氣候條款、薄弱的基礎設施等。全線隧線比高,為典型的“高原地下鐵路”。并提出最大坡度軟化、火車駝汽車、站區業態布局與新型城鎮開發、自動駕駛等十條重大對策。

      2.秦順全院士以常泰長江大橋這一集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城際鐵路的公鐵兩用超大跨度斜拉橋為例,介紹了斜拉橋結構體系、主塔結構、基礎結構及恒載非對稱力學行為等關鍵技術研究。

      3.川藏鐵路公司副總經理趙勇介紹了川藏鐵路隧道工程的基本情況,認為川藏鐵路建設意義十分重大,但其地質復雜,地形艱險,環境敏感,運營難度是空前的,呈現出高原、高寒、高溫、高地應力、高滲透壓和超復雜、超難度的“五高二超”的顯著特性,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為復雜難度最大的超大型工程。需要采用創新的模式進行規劃和建設。

      二、橋梁分論壇

      1.杜修力(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作了《高烈度地震區橋梁防災減災技術》的報告,首先分析了川藏鐵路橋梁建設面臨著地震頻發、無專有規范可依的難題,分享了基于車輛-軌道-橋梁結構系統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低損傷高性能搖擺鐵路橋梁結構新體系,抗震減災的研究的總體發展趨勢應是基于性能和失效模式控制的抗震設計理論與方法;最后,杜校長分析了川藏鐵路橋梁抗震設計兩大關鍵技術難題。一是較高的抗震設防烈度將導致設計困難,二是河谷地形地震動效應,復雜的地形條件易對橋梁產生次生災害。

      2.蒲黔輝(西南交通大學土木與工程學院院長)作了《復雜自然環境下高速鐵路橋上行車安全研究進展》的報告,風雨雪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橋梁結構承受嚴峻考驗。通過對蘭新高鐵沿線的數據收集分析,建立了高速鐵路橋梁-軌道變形映射通用模型,研究了關鍵參數對軌道附加不平順的影響機制、高速行車安全影響機理與多水準評價標準,建立了高速鐵路沿線風雨雪大數據分析平臺。完善高鐵氣象災害監測安全預測預警體系,保障復雜氣象環境中高速鐵路橋上行車安全,為川藏鐵路提供技術支撐。

      3.劉加平(東南大學教授)作《混凝土耐久性提升關鍵技術》的報告,通過對抗裂與耐久性設計的分析,提出從抑制混凝土收縮、提升抗凍性、抗硫酸鹽侵蝕和抑制炭化鋼筋銹蝕下手,從根本上解決收縮開裂難題。分享了研究成果,創新提出材料與環境交互作用機制,其中水化度是關鍵因素。基于此,提出了川藏沿線混凝土耐久性設計新方法,提出與設計使用壽命對應的性能指標。

      4.聶銳華(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副院長)作《變化環境下山前河流橋梁整體沖刷研究》,分析了地震是影響流域流通量與河床演變的主要動力因素之一,強震引發次生災害,對汶川地震震后河流沖刷下切的概況做了詳細分析,并提出目前橋梁沖刷研究一般未考慮河道整體沖刷,亟待進一步研究;河道下切問題影響因素眾多,相互影響相互摻雜。

      5.徐升橋(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作《高速鐵路大跨度鋼箱拱橋設計》的報告,通過對南廣鐵路西江特大橋的設計施工詳細分析,分享了設計施工成果,在水下光滑陡峭巖石基礎圍堰設計與施工、大型混凝土沉井在破碎巖層條件下的下層、臨江面施工的止水及深基坑開挖與安全防護技術、大截面鋼箱提籃拱拱肋高精度合龍等新技術,為川藏線建設儲備了技術力量。

      6.葛耀君(同濟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協會主席)作了《風工程及其山區橋梁抗風應用》的報告,簡略介紹了風工程、抗風設計的發展歷史,詳細介紹了風工程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山區橋梁抗風設計在平均風速、脈動風速、風向角等方面的特殊性,通過對山區地形模型試驗研究結果的詳細分析,得出峽谷峰環境與平原風環境差別巨大,川藏線山區橋梁應重視風環境的變化對設計的影響。

      7.陳良江(中國鐵路經濟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橋隧咨詢部部長)作《川藏鐵路橋梁建設面對的挑戰與對策》的報告,詳細分析了川藏鐵路的特殊性,地震烈度高、地質條件差、氣候惡劣、運輸困難等,并針對性的提出了相應對策。通過對大跨度懸索橋、大跨度拱橋設計關鍵技術研究的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議在高烈度地震區和近斷層超高強抗震性能研究、高原深切峽谷區千米級懸索橋設計關鍵技術研究、拱橋關鍵技術研究、工程耐久性等方面開展。

      8.徐恭義(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作了《兩座特大跨度現代懸索橋的設計技術》的報告,詳細分享了楊泗港長江大橋及五峰山長江大橋設計建造的關鍵技術問題,取得了一系列國際先進成果,超高強鍍鋅鋁鋼絲、全焊接加勁肋設計等先進技術經驗為大跨度橋梁設計建造提供技術支撐。

      9.陳克堅(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作了《鐵路大跨度橋梁抗震設計》的報告,分析了現狀是國內對橋梁減隔震的研究與實驗發展較快,但對于高烈度地震區大跨度鐵路橋梁減隔震技術的系統研究還幾乎處于空白。以藏木雅魯藏布江鋼管混凝土拱橋、南盤江鋼筋混凝土拱橋等大跨度橋梁建設為背景,分析大跨度鐵路橋梁的抗震性能,最終提出減隔震技術措施,為規范的制定提供支撐。

      三、隧道分論壇

      1.馮夏庭(東北大學副校長)作了題為《極高應力隧道巖爆防控理論與技術》的學術報告,介紹了高地應力條件下隧道施工巖爆的發生過程,結合多年研究成果從隧道布置優化、開挖過程優化、應力釋放措施優化、支護體系優化四個方面闡述了巖爆的控制措施。

     2.何川(西南交通大學副校長)針對長大隧道穿越活動斷裂帶的技術對策問題,在介紹活動斷裂帶特征的基礎上,對比了國內外隧道工程穿越活動斷裂帶的典型案例,分享了其所在的科研團隊所開展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并結合川藏鐵路隧道工程給出了自己的技術思考。

     3.譚忠盛(北京交通大學)結合成蘭鐵路隧道工程大變形控制的成功實踐,介紹了高地應力軟巖隧道大變形控制技術。

      4.李國良(中鐵一院副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結合多年的工程設計經驗,根據烏鞘嶺隧道、蘭渝線等科研成果作了《擠壓性圍巖隧道變形潛勢判定及治理技術》的學術報告。

      5.王杜娟(中鐵工程裝備集團總工程師)介紹了TBM選型的5個典型應用案例,針對川藏鐵路隧道工程所面臨特殊地質條件,介紹了該公司內部開展的研究內容,分享了川藏隧道TBM技術方案。

      6.王明年(西南交通大學土木與工程學院副院長)介紹了川藏鐵路隧道的五大特點和防災疏散存在的七大主要難題,給出了川藏鐵路隧道防災救援疏散設計原則和模式,分享了川藏鐵路隧道人員疏散于火災排煙關系的研究內容。

      7.程永亮(鐵建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從隧道施工裝備智能化特征、川藏鐵路隧道施工裝備研究兩個方面作了《川藏鐵路隧道智能化施工裝備技術》的主題報告。

      8.羅朝廷(中鐵科研院首席專家)介紹了隧道結構耐久性病害的技術背景,提出了“建立高性能隧道初期支護體系”的耐久性解決方案,分享了噴層防排水技術、高性能噴射混凝土技術、構造措施與結構優化三種耐久性處理關鍵技術,并將其引申到川藏鐵路隧道工程中。

      9.陶偉明(中鐵二院副總工程師)結合自身多年的工程設計經驗,介紹了高地溫(熱水)隧道的危害和控制標準,從具體工程案例出發講述了隧道高低溫(熱水)熱害防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