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項目概況
吉水縣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曾山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經在吉水戰斗和生活過。因此,基金會選定在吉水縣修建公益橋對革命老區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意義。此橋由青島寶利建設有限公司和吉水縣交通運輸局共同出資,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團隊參與建設,在充分尊重當地政府的意見,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確定把現有頻臨坍塌的八都鎮院背村的待建橋,改線新修為車行橋。
中南大學高度重視此項公益活動,成立了由中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博士生導師郭乃正教授擔任組長的項目工作領導小組,由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黃建陵教授、湖南中大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博士生導師王新民教授和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盛興旺教授擔任副組長,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湖南中大設計院有限公司專業人員和“茅以升班”部分優秀學生組成設計組,承擔項目的設計工作。
2012年7月2日,由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盛興旺副院長、學生工作辦楊鷹主任以及茅以升班成員組成現場考察工作組赴吉水縣考察橋位確定。考察小組初步選擇八都鎮院背村黃銅坑橋、黃橋鎮湴塘村南溪橋兩座橋作為考察對象。經過為期兩天的考察,考察小組全面與當地政府及交通運輸部門進行交流,并走訪了當地群眾了解情況,考察結束后,征求了縣政府領導(主管陳副縣長)的意見,政府建議橋位為“八都鎮院背村黃銅坑”橋。
2012年9月30日完成茅以升公益橋初步設計方案。經征求當地政府及村民意見后,確定2×16m預制預應力空心板橋方案。
2012年11月13日在吉水縣由吉水縣交通運輸局、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簽訂建設茅以升公益橋合作協議。
2013年1月21日在吉水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進行公開邀標,確定江西省國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標,同時邀請吉安市吉州東昌監理咨詢有限公司為監理單位。
2013年1月27日施工單位進場施工。
2013年8月22日在江西省吉水縣八都鎮院背村舉行竣工典禮,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茅玉麟、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白曉華處長、青島寶利建設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劉瑋、吉安市副市長王大勝、吉水縣縣長袁守望、吉水縣交通局局長夏彬彬、院背村支部書記李小剛等出席。
主辦單位: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建設單位:吉水縣八都鎮院背村(黃銅坑)
設計單位:湖南中大設計院
支持單位:山東省青島寶利建設有限公司、吉水縣交通運輸局、八都鎮人民政府
二、技術標準及橋梁構造
設計荷載:(汽車)公路—Ⅱ級、(人群)3.5KN/m2
設計速度:30Km/h
橋梁布置:2×16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空心板橋
橋面布置:0.25m(欄桿)+4m(機動車道)+0.25m(欄桿)=4.5米
上部結構:預制后張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由3片板組成,中板板高80cm、板寬125cm,邊板板高80cm、板寬162.5cm(上)124.5cm(下)。
下部結構:樁柱式加蓋梁墩、臺;墩身蓋梁寬444cm(上)184cm(下),蓋梁高120cm、其中60cm(等寬)、60cm(變寬),蓋梁厚160cm;墩身柱直徑130cm;墩身樁基直徑150cm。橋臺由耳墻、背墻、臺帽、樁基組成,樁基直徑150cm。樁基均為嵌巖樁。
三、社會效益
黃銅坑茅以升公益橋是“小橋工程”的第二座橋,是第一座車行橋。小橋建成后,惠及到院背村日常生產生活需經此橋過往的農戶三百余戶,人口1700余人,就讀學生70余人。
吉水縣茅以升公益橋的修建引發了當地縣交通局對全縣的小橋進行普查,發現類似情況小橋300余座,其中70多座屬于危橋,并制定了由縣政府牽頭引導各村鎮對危橋改造的3年規劃。“茅以升公益橋”的建設,不僅爭取到社會資金的有效支持而且帶動了進村道路的修建,提高了橋梁建設的社會認知度。實現了邊遠地區孩子們的求學夢和規劃新農村的建設夢。
感謝各方的無私捐助、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