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規程

一、決賽分組:本次大賽參賽報名隊伍共49支,分三組,分組與決賽參賽順序均由抽簽產生。大賽決賽階段采用公開答辯形式,分組答辯。各答辯小組的答辯評委由5位專家組成,并且不得有來自同一高校的2位或2位以上專家在同一答辯小組擔任評委。答辯評委會由大賽組委會推薦的專家組成,成員15人。

二、決賽抽簽:如因故無法按時參加抽簽,會務組將代替其進行抽簽,抽簽結果一旦公布將無法更改。本次抽簽活動為保證公正與公平,將全程錄像,隨機抽簽。待所有參賽隊伍抽簽完畢后,結果匯總并公布。

三、決賽賽程:

時間地點安排 決賽共分三組,平行比賽,每組評委5人。

決賽階段答辯形式 各參賽小組事先制作好幻燈片并準備好參賽作品參加答辯,總耗時18分鐘,具體答辯要求如下:參賽小組代表準備作品(2分鐘)、參賽小組代表向評委介紹自己的作品,要求突出作品重點內容和創新之處(10分鐘)、回答專家和評委的提問(6分鐘)。

評審流程 每組由專家打分,工作人員匯總統計后,計算平均分,按分值高低進行組內排序。

評審組集中評議獲獎名單 答辯結束后,全體到會的評審委員會委員參加集中評審會議,各組組長向大會匯報本組比賽情況、作品及建議的獲獎名單。到會的評審委員會成員投票表決通過獲獎作品名單。各級別獎項所得贊成票數占出席專家總數的2/3方可獲獎,否則降低一級授獎。評審委員會根據各高校參賽隊伍表現及參賽隊伍數量,選出3個最佳組織獎單位,全部參賽單位按得票高低排序,排在前3名獲得最佳組織獎。

作品展示收集 參賽隊伍答辯完成后將作品擺放到組委會指定展示位置。

評審規則

1、進入決賽49個作品分3組同時進行決賽評審,每個作品評選總耗時18分鐘。評審專家按評分標準從可行性、創新性、經濟性、完成度、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等5方面對作品進行打分,按全部專家的平均分作為該作品的最終得分,并以此得分對本小組全部作品做出排序。

2、根據上述排序,第1名為一等獎候選人、2~3名為二等獎候選人、4~6名為三等獎候選人,其余為優勝獎候選人。當排序為第1、第3、第6作品有2個以上作品成績完全相同時,需要本小組專家重新投票決定相同得分作品的獲獎等級。根據比賽日程安排,各小組專家在12月9日下午18:00提交簽名評分表后,請在賽場等待是否需要再次投票。

3、比賽現場要求專家手機關機,每位專家獨立、背靠背打分,無議分,每組比賽的成績,現場統計。

4、比賽現場對決賽答辯過程將全程錄像,如遇到對答辯過程的投訴,可回放錄像予以確認。

5、為保證決賽的公平、公正、公開,本屆大賽設置仲裁調查委員會,將在決賽現場接受對參賽作品、答辯過程的投訴。

6、比賽現場展出49件作品,每件作品展板規格為寬2m、高0.8m,具體內容至少包括作品名稱、參賽單位、參賽成員、指導教師、作品介紹等,可作為投訴依據。

7、決賽過程全程公開,歡迎各參賽小組全程旁聽其他參賽小組進行答辯,但必須保持會場秩序,服從會場安排。

8、在報到當天,12月8日晚19:00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統一抽簽,并有錄像,如果參賽隊伍遲到,則從由會務組人員代替抽取比賽順序。

 

評分類別

評分內容

評分標準

可行性

25分)

橋梁方案比選充分,選型合理

010

橋梁細部構造合理,尺寸得當

05

施工建造方案合理,技術可行

010

創新性

15分)

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在設計中有合理性創新(注1

010

美學與文化因素考慮得當

05

經濟性

15分)

建安費綜合經濟指標良好

010

預算編制完整、合理

05

完成度

15分)

設計文件編制完整、規范(注2

010

橋梁模型制作準確、美觀

05

專業綜合知識運用

30分)

基礎數據收集、外業勘測充分

05

結構分析與結構設計

010

PPT文件與答辯表現

015

注1:新技術包括BIM技術應用、大型分析軟件在設計中的應用(ANSYS、ABQUS等)。

注2:設計文件包括設計說明、計算內容、結構圖紙、概預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