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戰斗中有無數的最美白衣天使,其中就有一位我們認識的杰出代表,北京茅以升青年獎獲得者,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

曹彬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

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常務副主任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兼二部主任

中國醫學科學院呼吸病學研究院副院長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科技部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中國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

候任主任委員

中華預防醫學會流感預防控制工作委員會

第一屆委員會副主任

國際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病毒疾病學會(ISIRV)委員

      4月7日晚,曹彬和中日友好醫院國家援鄂醫療隊返京,抗疫勇士們奮戰72天后終于回家了!當晚曹彬給一直關切他的茅玉麟理事長回復了以下一段文字。

“英雄的武漢人民向您和您的團隊致以最為崇高的敬意!感謝您們為這座城市拼過命!”這是武漢市陳副市長秘書王可陪陳市長參加昨天上午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的呼吸學科發展討論會后發來的。昨天上午我們在武漢會議中心召開呼吸學科發展研討會,會前一段不到10分鐘視頻記錄下我們在武漢兩個多月的身影和聲音,我是含著眼淚看完的。一句“您們為這座城市拼過命”讓我流淚,作為一名中日醫院的呼吸人,我特別驕傲和自豪。武漢市人民知道感恩,這就是中華民族為什么能夠強大的基因和傳統。昨天早上我送北京醫院同仁回京,不少武漢市民自發來送行,人群中一對年輕的夫婦帶著國旗和4歲的兒子來送行,孩子揮舞紅旗送行的鏡頭讓人動容,我也把這珍貴的一幕定格在我的照片里。武漢是一個特殊的城市,武漢是推翻滿清王朝首勝之地,武漢也是鄧小平同志事業起步的地方,武漢更是毛澤東同志喊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地方。我想,武漢,也是中國PCCM-fellows們重新認識自我,奠定一生事業的地方。武漢,也必將是我國呼吸學科從大學科走向強學科的地方!

曹彬2020.4.7.7AM”

      接到曹彬醫生的信息,茅玉麟理事長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在今年抗疫最危急的關頭,茅玉麟理事長常常夜不安寐,既為肆虐的疫情擔憂,也為奮戰在醫療一線的醫護人員所感動。看著電視里他們忙碌的身影,心里浮現一張張熟悉的身影,時時牽掛著他們的安危。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獎獲獎者中有一批卓有成就的優秀醫護人員,在如此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他們投入在救死扶傷,臨床醫療、科研一線中,曹彬醫生就是其中一員。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是國家衛健委派到武漢的專家,在疫情爆發的緊要關頭就抵漢展開工作。隨著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形勢嚴峻,中日醫院接到國家衛健委通知,要求醫院組建醫療隊,全力支援湖北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工作,其中要求呼吸中心選派大夫、護理人員支援武漢。面對這樣重大的疫情,呼吸中心積極響應國家的召喚。晚9點,關于組建醫療隊的消息在呼吸中心群里公布,已深入武漢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前線的曹彬醫生,一邊淡定地向同事們發出召喚“我在武漢等你”,一邊壯士召喚 “武漢,你敢來嗎?”,在曹彬醫生的實際行動和感召下,呼吸中心同事以實際行動回應了他,踴躍報名。中日友好醫院先后派出6批164人醫療隊,其中醫生41人,護士104人,科研醫技人員6人,行政后勤人員13人。承擔武漢同濟醫院中法院區重癥病區、方艙醫院醫療救治及臨床科研攻關任務。接管并承擔院區C6東病區共50張床位的危重癥患者救治和護理工作。兩個多月來,累計收治重癥患者1914人,治愈出院超1500人。在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數字后前,是醫護白衣天使專業水平,職業精神和責任擔當的感人事跡! 

在         離開武漢時,曹彬在歡送儀式上對援鄂醫護們坦言,他這三個月在武漢有了一點時間去思考人生和生命,人生最寶貴的是活著,而現在,他更加體會到活著的珍貴和重要。“我們中日友好醫院醫療隊的160多人來到了武漢,工作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我就覺得這一輩子就沒白活著。”曹彬對他的隊員們動情地說。“說勝利的時候,相當于我們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大家千萬別琢磨著畫句號,我們來武漢工作的意義,不在于畫句號。”曹彬直言,“這個意義在于,我們來到武漢,付出了我們自己的能力,救治了病人,這件事本身是有意義的。”


      勇敢的行為后面一定有一個追求高尚的心靈,關鍵時候挺身而出,平日也是責任擔當的典范。曹彬醫生有著一串串閃光的足跡。

       在2011年獲獎者的履歷表中,我們看到了曹彬醫生一樁樁突出的業績。出生于1972年的曹彬醫生是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的博士生,畢業后一直從事呼吸道感染專業臨床科研。在工作中秉著"醫乃仁術"的思想,處處體現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時刻為病人著想,關愛生命,愛護病人,對危重癥病患竭盡全力施救。

       作為呼吸感染學科帶頭人,曹彬醫生于2006年在北京市率先創建了感染和臨床微生物科這一交叉學科。探索先進的臨床-微生物相結合的學科發展模式。曹彬醫生帶領感染和臨床微生物團隊,通過對三類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流感樣病例(ILI)"、"急性咽炎/扁桃體炎"和"社區獲得性肺炎(CAP)"的研究,逐漸摸索出一套適用于綜合醫院發熱門診和呼吸科的特異性強、性價比適合的診治技術標準、規范和流程。提高了對呼吸道病毒致病性的了解,還在國際上首次報道成人肺炎支原體對大環內酯抗菌素耐藥率高達69%。曹彬醫生多次在國際會議上報告,具有了一定的國際影響。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經受住了考驗。作為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臨床專家組成員,曹彬醫師親赴山西太原、廣東汕頭、山東濟南、西藏拉薩、上海、浙江義烏等地參加重癥病例的搶救工作。及時總結"中國早期甲型H1N1流感臨床特征分析",并在國際著名醫學雜志《新英格蘭醫學》發表,深化了對甲型H1N1流感的科學認識。

      2011年8月,"奧司他韋和中藥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在《內科學年鑒》發表。標志著國際權威醫學刊物對我國中醫藥學研究的認可,是中醫藥研究走向世界進程中具有標識性的重要事件。曹彬醫生及其團隊不斷探索、創新,走出了一條適合于中國呼吸道感染學科發展的道路。他所領導的感染和臨床微生物科已經成為國內呼吸感染領域有影響力的科室。

       2015年調任中日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后,創建中國首個肺炎研究平臺(CAP China)。作為國家臨床救治專家兩次赴武漢一線,承擔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及科技攻關任務,配合國家衛健委臨床救治專家組,探索有效的治療方法,實現臨床科學救治。1、精確闡釋新冠肺炎等病毒性肺炎疾病臨床特征。首次闡釋COVID-19的臨床特征及過度免疫炎癥反應特點,并提出全球大流行的預警;分析COVID-19患者死亡危險因素及病毒排毒時間,為指導高危患者早期識別和抗病毒藥物治療提供重要依據;提出新冠(SARS-CoV-2)病毒性感染中毒癥發病可能機制,為未來研究提供方向。2、探索新型抗病毒藥物,指導新冠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的臨床救治。開展全球首個RCT研究,給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在治療COVID-19中的療效和安全性一個準確定位;全球首次開展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隨機、雙盲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3、探索呼吸道傳染病早期診斷新技術,深入研究重癥流感發病機制。揭示病原快速檢測能夠減少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藥物使用,縮短住院時間;證實禽流感病毒H5N1在樹突狀細胞中的快速復制是驅動炎癥因子產生的重要因素,這一發現為未來尋找重癥禽流感的干預治療提供了思路。多篇研究成果在《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并被F1000評委多次推薦,指導全球疫情救治,為中國贏得國際聲譽。

      曹彬醫生是年輕一代醫生的代表,具備崗位技能、創新意識、管理能力和為人師表的素養,在臨床、教學、科研工作中都取得很好的成績。

      這一次全國抗疫戰斗中,曹彬醫生又一次率先挺身而出、奔赴武漢,帶領團隊,以寶貴的專業技能、豐富的醫療救治經驗,全力投入救助病人中。

      “我們還記得,中日友好醫院到武漢來的時候,可以說是武漢的至暗時刻,今天我們迎來了這么明媚的春天,我覺得今天這個天氣和各位隊員特別相稱,我看到你們一張張年輕的臉,我覺得你們的青春太有意義了。”衛健委焦雅輝說:“因為有你們的貢獻,因為有你們的付出,所以有更多的患者可以康復出院,可以感受到這個春天。”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每在危難當頭,回想起茅以升先生為救國,為國架橋,為國炸橋,為國復橋大義凜然的事跡,我們常常被先賢的精神所召喚、所鼓舞。在曹彬醫生他們身上,我們又一次體會到民族精神、中國力量的傳承和發揚。

      從2020年4月7日返京到4月22日,曹彬醫生將要結束隔離準備回家之際,茅玉麟理事長再次關切問:“曹彬主任,這一兩天就可以回家了吧?” 曹彬回答:“茅老師,21號在京隔離期滿前一天,再次接到國家任務出發抗疫。這次雖然回到了北京,但是過家門不能入。這次抗疫任務大約3周結束。” 這就是和平時代的英雄!國家和人民需要就是使命!茅老師深情叮囑:“多多保重!再次等你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