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獎

星寨橋

橋址:重慶市秀山縣清溪場鎮星寨村

學校:北京交通大學

指導老師:楊麗輝

參賽學生:商聰杰、陳望褀、孫波、王俊逸、林一泓

      本橋為單跨10m的波紋鋼板上承式拱橋,橋梁最大長度為16.5m,橋寬5.7m。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以土家族、苗族為主,另有瑤族、侗族、白族、布依族等共18個少數民族,橋梁細部設計中考慮了各民族的特色,如:扶手雕刻——在白色青石護欄柱上雕刻苗繡圖案;路燈——采用秀山花燈造型,既能發揮照明作用,又能增添文化氣息;護欄上的熒光材料發出幽靜的綠光,青翠如玉,天人合一,讓人心曠神怡。護欄隔板上刻有金銀花植物,顏色柔和,將星寨橋與周圍環境融入在一起。當地村民多以養殖金銀花和土雞為生,護欄的隔板上刻有形態各異的金銀花,寓意當地居民年年豐收,經濟提升,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同時,金銀花為重要的中藥材,寓意健康與幸福。

豐稔橋

橋址: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弦山辦事處龔寨村

學校:河海大學

指導老師:袁愛民

參賽學生:陳一笑、宋柯賢、楊瀚清、顏正勇、周弈辰

      本橋為裝配式單跨兩鉸拱鋼筋混凝土拱橋,跨徑14.4米,總長24米,橋寬6米,由3片拱組成,矢高2.3米。

      護欄的框架呈“豐”的書法形式,但是書法形式過于藝術,無法很好的將力學語言融入其中。在這里設計組將其直線化,既保留了書法的藝術理念,也使得整個框架的樣式簡潔大方。“豐”字是“豐稔橋”橋名的第一個字,也表現了設計組對龔寨村發展的美好祝愿。

 

云水橋

橋址:云南省麗江市寧蒗縣基拉河村民小組

學校:浙江大學

指導老師:蔡金標

參賽學生:張曉笛、陳張鵬、王文昊、張一丹、高順

      本橋為一座鄉村橋梁,施工運輸條件較差,洪水水位較高,為滿足泄洪要求并減輕結構自重,采用中承式鋼桁架橋。跨徑為24m,橋面寬度為4.5m,設一條單向車道,兩側各設0.5m人行道。

      欄桿采用帶有彝族圖案的雕刻裝飾板,懸掛于桁架外側,高1m,兼作橋梁欄桿與裝飾。圖案取自彝族新娘婚服,代表著云水橋就像一個剛剛嫁到當地的彝族新娘,充滿了生機與新意。顏色采用紅、黑、黃三種彝族圖案常用色彩,彰顯彝族三色文化,民族氣息濃厚。紅色是火的象征,代表彝人對自然的崇尚;黃色是太陽的象征,代表著彝人對于光明與豐收的向往;黑色是彝族的“尊貴”色彩。

二等獎

同樂橋

橋址: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

學校:哈爾濱工業大學

指導老師:張連振

參賽學生:張雪、鐘學琦、高浩原、彭思杰、岳然

      橋梁全長15.9m,采用鋼筋混凝土斜腿剛構橋,跨徑布置為4.34m+4.32m+4.34m,橋寬8.5m。

      橋梁整體采用簡約、流暢、優美、安全等設計理念,努力將線形設計、結構要求、自然景觀及文化積淀等方面做到統一結合;從視野上盡力保留原自然景觀的游覽條件,不做過多的破壞與占用,深入貫徹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戰略思想。欄桿立柱整體采用火箭形狀,一是向當地人民展示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強校的特色名片,二是希望同樂橋能幫助同樂村搭上發展的火箭。

啄玉橋

橋址:陜西省漢中市略陽縣郭鎮木瓜院村

學校:長安大學

指導老師:王凌波

參賽學生:李鵬飛、崔潤豪、楊崎浩、高曉月、田學森

      琢玉橋為單跨下承式桁架鋼拱橋,設計全長為55.6m,主拱凈跨54m,橋寬5.5m,矢跨比1/6。

      琢玉橋是希望之橋,載著孩子們的希望,帶著我們的祝福,翩然而來。鋼桁架拱橋的拱圈選用紅色防銹涂料,象征木瓜院村鎮道路曾是紅軍經過的紅色道路,也象征木瓜院村作為2017年度扶貧村落時得以脫貧致富的道路,也有黨的領導如絢麗彩虹給村民帶來希望、帶來光明的含義;防護欄桿上設計銀杏圖案,象征該村為脫貧而新開發的銀杏產業園的興盛發展,希望此橋能夠協助山村重振當年茶馬古道的繁榮盛況。

云鴛橋

橋址:湖北省孝昌縣花園鎮中胡村城里頭灣

學校:重慶交通大學

指導老師:胡俊

參賽學生:鐘毅、歐陽毅羲、許世楊、尹啟鳴、王濤

      橋梁為跨徑70米的斜拉—梁橋,橋梁總長100米,橋寬6米。

      本橋靈感來源于苗族的銀項圈。如今的橋梁不僅僅起著交通作用,橋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有著重要作用。為此,橋梁不能僅僅以滿足通行為目標,還要作為自然景觀的一部分融入到周圍自然環境里;作為文化積淀融入當地的文化中,更加強調橋梁融入環境,融入文化的意境。所以在造型上,既要與周圍融為一體,又要與當地的人文文化相呼應。材料上,用鋼材橋梁的主要材料,用混凝土澆筑橋梁的基礎部分,既保證了橋梁的安全性與耐用性,又不失自然美觀。色彩上,采用清淡的綠色為主,顏色組合盡量簡潔化,會更加貼近生態環境,親近自然。

羅敷橋

橋址:河南省三門峽市雙龍灣鎮上店村

學校:長安大學

指導老師:羅曉瑜

參賽學生:周煒棟、張沅浩、時文君、譚晨欣、柳秀洋

      橋梁跨徑為28米的管翼緣組合簡支梁橋,橋寬4.82米,主梁管翼緣采用Q345鋼材,上部結構采用新型變高的管翼緣組合梁,主梁跨中梁高1.5m,橫梁均采用工字梁,間隔2米,橫梁與主梁之間采用鉚接形式。

      紅色的耐候鋼象征著紅軍不屈不撓的頑強拼搏精神,雖質樸無華,卻熠熠生輝;拋物線型的工字鋼上翼緣,體現力學之美;圓孔也正是結合現代先進的數值仿真技術。

木撐架橋

橋址:云南省麗江市寧蒗縣萬桃村火龍組

學校:大連海事大學

指導老師:趙九野

參賽學生:種曉強、卓廷旺、王昊

      本橋為2×20米木撐架連續梁橋,橋寬1.5米。為減少橋梁的跨徑,在橋下支撐斜桿,每跨有兩根斜桿對稱分布,分別插入橋墩、臺底部。考慮到云南山地綿延,氣候溫暖適合大面積種植云南松,以及山地地區石材資源豐富,獲取方便,因此采用木材方便快捷省去了大量的運輸費用,從而達到了扶貧助農的目的。結構設計上充分考慮到了當地交通基礎設施落后,大型工程機械以及一般建筑施工所用的鋼筋混凝土材料難以運輸進來等因素,進而采取選用了木結構橋梁。

書香橋

橋址:陜西漢中市鎮巴縣黎壩鎮楊坪村

學校:長安大學

指導老師:王少銳

參賽學生:王楊、蘇有彪、徐懷存、梁晨、史聰怡

      本橋上部結構采用上承式葵花形拱橋,主拱為2×18m的兩跨連拱,橋總長50m,橋寬5m。

      鎮巴歷史文化氣息濃厚,有多處古跡遺址。橋的周邊青山綠水,植被豐茂,竹林茂密。為了讓橋真正地融入優美的自然風光中,為了映襯其人文氣息,賦予整個橋身青灰色的混凝土材料,其表面具有粗糙的紋理感,橋面上的柱子是厚重的灰白色石柱子。這兩種材料以冷色調為主。關于橋面以及欄桿,其材料選用木板,以暖色調為主,橋面木板暗紅色帶有黑色紋理,欄桿是紅木色,營造出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氛圍。抓住歷史文化特色,冷暖對比,整個橋和諧而富有美感。

飲溪橋

橋址:甘肅天水市清水縣山門鎮山門村

學校:南通大學

指導老師:項宏亮

參賽學生:張章、施佳豪、黃彩娟、李凱艷、張蔚

      橋梁總長為22m,跨徑布置為8.98m+3.96m+8.98m的三跨剛架橋梁,橋梁寬度為4m。

      秉承助學扶貧的目標,我們以欄桿設計作為設計構思的點睛之筆。由于橋梁為人行橋,故在欄桿中部設一含苞待放花蕾形狀的裝飾物,并在花蕾兩旁近墩位置設兩處絲狀物點綴;邊跨部分欄桿則配以歡快奔跑的小鹿的卡通形象。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的希望,他們身上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所以希望孩子們每次經過這座用愛心和責任支撐起來的花朵一樣的橋時,都可以像一只健康、快樂的小鹿茁壯成長,像美麗的花朵一樣綻放自己精彩的人生。

盈福橋

橋址:云南省德宏州梁河縣

學校:東北林業大學

指導老師:郝向煒

參賽學生:趙萬林、周宇斌、曲佳明、卓賽揚

      本橋為跨徑13米的竹橋,橋寬3.6米,采用啞鈴型布置設計形式,橋梁主體結構為鋼管坦拱,矢跨比為0.046的人行拱橋。橋梁的頂部雨棚采用竹子為骨架,與立桿用金屬夾抱箍進行連接,雨棚由多組竹面組合而成,竹面采用細竹進行綁扎成片,各個竹片結合象征著梁河縣各個民族的團結。

      梁河縣竹類繁多,是云南省主要的產竹地之一。用竹子作為本方案的主要材料,是真正的就地取材。使用了環保材料,不僅保護了云南省優美的自然環境,而且還降低了造價,符合公益橋的設計理念。在整體造型上橋梁的各部分組合,就像是一個輕盈的小舟,讓人充分領略到它的自由、靈動之美,寓意著云南梁河縣一帆風順的美好愿景。作為全國僅有的幾所林業類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對于生態以及資源問題尤為關注。在工業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各種工業材料帶來的資源浪費和污染已經成為了嚴峻的問題,所以使用竹子作為橋梁的材料,是十分合適的。

邵月橋

橋址:陜西省漢中市略陽縣郭鎮木瓜院村

學校:重慶交通大學

參賽學生:鐘毅、楊毅、肖締、劉文杰

      本橋為跨徑60米的拱橋—斜拉組合體系的鋼橋梁,橋寬5.6米。

      從正向來看,該建筑幾乎為二維結構,而側方向則是立體又三維的結構,多變的結構形態能有效消除審美疲勞。在整個橋的景觀設計上,秉持著地域性、文化性和整體性原則,打造“一橋一景”,將適用、美觀相結合。

孔櫚橋

橋址:云南省德宏州梁河縣

學校:東北林業大學

指導老師:郝向煒

參賽學生:田凌宇、張利勇、方瑜、王天良

      本橋為跨徑13米的混凝土拱橋,橋寬3.6米。

      云南省是中國孔雀主要棲息地之一,因此在橋梁計中考慮采用孔雀造型。孔雀造型符合云南當地和梁河縣實地孔雀資源豐富的特色,孔雀尾部獨特曲線部分造型可以與周圍群山環境和拱橋的曲線造型相融合,“孔櫚橋”仿佛山間的一只翩翩起舞的孔雀。綜上,橋梁采用“孔櫚橋”的造型,不僅與當地的景觀相融合,并且有豐富的文化和生態背景,項目建成后不僅可以極大方便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需要,而且也能彰顯當地文化和生態特色。

山門橋

橋址:甘肅天水市清水縣山門鎮山門村

學校:東北林業大學

指導老師:郝向煒

參賽學生:張利勇、王天良、田凌宇、李春瑋、方瑜

      橋梁為實腹式混凝土板拱橋,拱圈為現澆鋼筋混凝土,邊跨凈跨徑6.20m,矢高1.24m,矢跨比1/5;中跨凈跨徑8.20m,矢高1.64m,矢跨比1/5。

      拱橋適宜于深厚文化氛圍的地區和水鄉城市,拱橋形態是曲線,持有本身的曲線美,與富有層次、起伏變化的山巒互相呼應、融合為一體。在與環境呼應上,拱橋的外形、功能與風格的一致性比其他橋型優越,拱橋的曲線韻律變化、外部形狀更符合人們的對美的感受。

曲直橋

地址:重慶市涪陵區珍溪鎮河口村

學校:清華大學

指導老師:黃蔚欣

參賽學生:劉星辰、孔隆昌、劉辛格、徐佳文

      本橋為跨徑13.2米的混凝土拱橋,是舊橋改建項目,利用引橋重建主橋。

      老橋吸收了當地風雨橋的特色,在老橋上設計了遮陽擋雨的結構,采用了以竹子為主體的結構,這種結構在造價上有一定優勢,而且使用竹子也不會顯得臃腫;在屋頂的設計上,從重慶連綿起伏的山地中找到了靈感,把整個屋頂設計成起伏的形狀,這種形狀既能充分的利用竹子這種材料的柔性的特點,又能與新橋的剛性、筆直相互對應,一剛一柔,一曲一直,相得益彰。

玉帶橋

橋址:云南省麗江市寧蒗縣萬桃村委會火龍村民小組

學校:大連海事大學

指導老師:張田

參賽學生:趙東彥、張昊天、宋佳

      本橋為跨徑19米的簡支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橋,橋寬8.6米。

      提高萬桃村居民必需的生產、生活設施條件的質量,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前提條件,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著力點,因此,經過在萬桃村沿清水河進行的一系列的考察和測量,最終確定了針對清水河的建橋方案。這條通往萬桃村的必經之路需要好的交通條件,該橋建成后可方便萬桃村民與外界的深入聯系,讓萬桃村民走出去,讓物資運進來,成為連接萬桃村和外界的紐帶。

阡陌橋

橋址:陜西漢中市漢臺區宗營鎮馬王廟村

學校:北京工業大學

指導老師:張文學

參賽學生:林肖琪、王永歡、許樂、高奇、劉暢

      本橋為跨徑16米的實腹拱橋,橋寬10米。拱軸線為二次拋物線,拱軸采用花崗巖鋪砌。下部結構為U型臺擴大基礎,也采用花崗巖鋪砌。橋體整體大氣、典雅。

清豐橋

橋址: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弦山辦事處龔寨村

學校:河海大學

指導老師:劉榮、雷笑

參賽學生:唐晨、司朋舉、白峰源、田帥、陳澤

      本橋為跨徑22.66米單跨覆土波紋管拱橋,U型臺擴大基礎。

      覆土波紋鋼埋置式結構整體上為一種柔性體,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波紋鋼板橋梁具有強度高、耐久性好、施工簡便、外型美觀、后期養護少等優勢。

      為突出當地特點,在欄桿設計上注入諸多淮河流域的花鼓、水文化等元素,欄桿柱頭采用鼓的造型,欄桿則以水波紋圖案,寓意水波漣漣、風調雨順,祈求順風順雨、連年豐收,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

唐臣橋

橋址:甘肅天水市清水縣山門鎮山門村山門

學校:蘭州交通大學

指導老師:冀偉

參賽學生:張經偉、馬建紅、邵昱煒、王高陽、胡世浩

      本橋采用24m單跨波形鋼腹板箱梁橋,主體受力結構為波形鋼腹板箱梁,橋面凈寬4m,人行道寬0.8m。

      從橋梁的設計要求、結構的受力要求、結構的耐久性以及結構的經濟性和美觀性等方面綜合考慮,最終將橋型確定為波形鋼腹板簡支箱梁橋。并將該橋命名為“山門唐臣”,寓意著山門村的教育事業能培養出像茅以升先生一樣優秀卓越的人才,為未來的中國發展做貢獻,也希望山門村在“茅以升公益橋—小橋工程”項目的支持下,能夠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脫貧攻堅之路,更是架在通往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上的幸福橋。

柳蝶橋

橋址:陜西漢中市漢臺區宗營鎮馬王廟村

學校:長安大學

指導老師:薛曉鋒、盧斌

參賽學生:潘輝、朱長宇、徐文平、喬小茹、李康

      本橋為跨徑17米的鋼桁架簡支梁橋,橋寬由中央的凈寬4.5米按拋物線線性逐漸向兩側變寬至5.5米,呈現出“中間窄,兩側寬”的形狀,以求為兩側機耕路車輛轉彎提供最大便利。

      柳蝶橋不僅需要滿足當地人的通行需求,還需要突出當地的地方特色,旨在成為當地標志性建筑物之一。柳蝶橋兩側桁架在沿橋向線形與橋面板線形相同,行人沿河兩岸散步時,可以看到橋兩側的桁架交錯之下如同蝴蝶的翅膀;從遠處觀望,柳蝶橋的單個桁架形如飄落的柳葉。該橋取名為柳蝶橋,寓意不僅在于希望馬王廟村能留住蝴蝶,留住美麗,還希望該橋能吸引游客旅游經過,能令游客停下駐足,為該村招來些許財富。


評審專家采訪視頻
東南大學教授黃僑


同濟大學教授肖汝誠

高校參賽學生采訪視頻


太原理工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