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會議

      2019年基金會理事會和科技教育委員會進行了換屆。此次換屆不僅體現了領導機構的新老交替,而且將基金會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1、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理事會換屆大會暨三屆一次會議

      1月29日上午,基金會在北京嘉苑飯店召開了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理事會換屆大會暨三屆一次會議。會議由邱慧秘書長主持,茅玉麟理事長向大會作第二屆理事會工作報告。

本次換屆會議產生了由中國科協、九三學社中央、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基金會相關單位領導組成的第三屆理事會。會議選舉茅玉麟女士擔任理事長,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鄭健、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秘書長李明安、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周黎擔任副理事長,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環保所副所長邱慧擔任秘書長。白希、趙勇、茅為中、王立新、孔遁、關忠良、蒲云、車安蘭、愛倫為理事會理事。

      北京市科協學會部部長李金濤與茅玉麟理事長分別向第三屆理事會成員頒發聘書。第三屆理事會審議通過了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三屆理事會章程、換屆審計報告及2019年工作計劃等相關文件。第三屆理事會成員與章程已通過北京市科協及北京市民政局的審批。

      2、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理事會三屆二次會議

      3月5日,基金會組織召開了三屆二次理事會通訊會議,審議通過了茅以升科技教育委員會換屆大會暨六屆一次會議議程、委員會名單以及換屆工作說明等相關文件。

      3、茅以升科技教育委員會換屆大會暨六屆一次會議

      3月30日上午,茅以升科技教育委員會換屆大會暨六屆一次會議在北京嘉苑飯店舉行,會議由何華武院士主持,王志珍院士和孫永福院士分別講話,茅玉麟副主任向大會作了委員會換屆工作報告。

      會議通過了委員會組織與工作規則;推選產生了第六屆委員會名譽主任、顧問、特邀專家、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秘書長以及委員;聽取了評選獎項的情況匯報,審議通過了2018年度“茅以升科學技術獎”9個獎項共188名獲獎者名單。

      本次換屆大會產生了由中國科協、九三學社中央、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清華大學、西南交大、北京交大、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領導組成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六屆委員會。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原副主席王志珍院士擔任名譽主任,原鐵道部副部長孫永福院士擔任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何華武院士擔任常務副主任,王炤烈(臺灣)、王鐵宏、葉陽升、劉輝、劉正光(香港)、李明安、楊永斌(臺灣)、何棟才、張建民、張喜剛、茅玉麟、周黎、鄭健、孟鳳朝、袁駟、黃衛(以姓氏筆畫為序)擔任副主任,邱慧擔任秘書長。第六屆茅以升科技教育委員會共有委員63人、特邀專家16人,其中院士15人,是一個高規格的領導團隊。

      4、茅以升科技教育委員會主任(辦公)擴大會暨基金會三屆三次理事會

      6月22日,在北京市科協二樓常委會議室召開茅以升科技教育委員會主任(辦公)擴大會暨基金會三屆三次理事會。邱慧秘書長匯報了基金會上半年的工作。會議討論了基金會未來五年的工作,與會人員對修改橋梁大獎獎勵辦法、開展“茅以升班”和獎項的調研、獲獎者聯盟建設、成立“茅以升工程創新中心”等題目發表了意見。會議通報了黨建工作小組事宜、“茅以升”名稱工商注冊和基金會投資理財管理情況。會議決定:對同一機構延續性投資的行為,理事會一次表決通過后可持續執行,并于每年年底或年初的理事會上說明財務情況。

      二、科技獎勵及學術活動

      科技獎勵及學術活動是基金會的重點工作,2019年這些工作有了新進展。

      1、北京茅以升科教育基金會第28屆頒獎大會

      7月6日,“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28屆頒獎大會”在成都望江賓館舉行,開幕式由基金會科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葉陽升主持,四川大學王建國書記致歡迎辭,基金會科技教育委員會主任孫永福院士、基金會特邀專家秦順全院士、中國鐵道學會秘書長馬福海分別致辭。此次頒獎大會特別邀請到了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欄目著名主持人何巖柯主持。來自全國各地的300余位相關人士出席大會。大會將本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大獎授予了東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松玉先生。大會向榮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9個獎項的188名獲獎者頒獎。這些獲獎者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覆蓋了鐵路、公路、橋梁、城市建設領域的一線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理工農醫等各方面的優秀科研人員;高等院校的優秀學子。

      2、“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巖土工程技術創新專項獎”頒獎會

      2018年基金會聯合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巖土工程分會設立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巖土工程技術創新專項獎”,旨在獎勵在巖土工程新技術與設備的研發、推廣與應用中做出突出貢獻并產生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的集體和個人,每兩年評選一次。首屆茅以升巖土工程技術創新獎,個人獎授予上海市基礎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李耀良,集體獎授予上海金泰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和機械工業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頒獎會于2019年7月19日在天津舉行,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長郭允沖,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和基金會理事長茅玉麟為獲獎者頒發獎牌證書。

      3、2019年度“茅以升科學技術獎評獎”評選情況介紹

獎勵名稱

茅以升科學技術獎

設獎時間

2001年03月08日

設獎者

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原證書編號

國科獎社證字第0022號

獎項名稱

獎勵對象

獎金(萬元)

橋梁大獎及青年獎

√ 人物  □項目  □其它

5;1

鐵道工程師獎

√ 人物  □項目  □其它

0.5

北京青年科技獎

√ 人物  □項目  □其它

0.5

木材科學技術獎及科技教育獎學金

√ 人物  □項目  □其它

0.5;0.2

工程教育學生獎

√ 人物  □項目  □其它

0.5

鐵道教育希望之星獎

√ 人物  □項目  □其它

0.3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 人物  □項目  □其它

0.3

工作總結:

一、受理情況:

2019年7月,基金會向2019年度參評的茅以升科學技術獎——橋梁大獎和橋梁青年獎、鐵道工程師獎、北京青年科技獎、木材科學技術獎及科技教育獎學金、工程教育學生獎、鐵道教育希望之星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等七個獎項的委托評審單位發出了評獎工作通知,要求于2020年1月底前評選結束。所有獎項共受理了492份申報材料,授獎數為171人,受獎率為34.8%。

二、形式審查

經過半年多的申報和初選,各獎項將申報人的材料分送專家審閱,各專家評審委員會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進行初審、終審,對遴選出的獲獎候選人名單在網上或相關范圍公示,于2020年3月5日前將171名獲獎候選人的材料上報到基金會。

三、獎勵評審

     初評:各獎項評審秘書處組織初評,審核申報材料

中評:各獎項邀請行業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進行初評。評選出各獎項候選人:橋梁大獎2名、橋梁青年獎5名、鐵道工程師獎85人、北京青年科技獎15名、木材科學技術獎及科技教育獎學金10名、工程教育學生獎9名、鐵道教育希望之星獎29名、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16名。(名單及候選人情況見后)

   終評:茅以升科技教育委員會進行終評

      4、第九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

      7月6日,基金會聯合中國工程院和中國鐵道學會在成都召開了“第九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論壇分主論壇和分論壇,以“創新橋隧技術,服務川藏鐵路”為主題,旨在更好的服務川藏鐵路建設,推進學術成果產業化合作,推動橋隧重大工程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等技術與管理進步。本次論壇還出版了“第九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論文集”,共收錄論文71篇,對橋梁與隧道的建設及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何華武院士、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秦順全院士及川藏鐵路公司副總經理趙勇分別從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重大工程難題與對策、超大跨度斜拉橋結構體系研究及川藏鐵路隧道建設關鍵技術幾個方面做了主旨報告。分論壇特邀杜修力、馮夏庭、何川、徐恭義、徐升橋、譚忠盛、蒲黔輝等橋梁和隧道領域18位業內知名專家學者作了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報告。數百位橋隧工程行業專家領導出席會議,參會者對川藏鐵路橋隧工程的難題和解決思路有了全面的了解。

      5、海峽兩岸城市建設與防災技術研討會

      10月16日,由基金會和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主辦、廣西大學承辦的“海峽兩岸城市建設與防災技術研討會”在廣西大學舉行,基金會秘書長邱慧、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理事長王昭烈、廣西大學副校長馬少健分別致辭。會議圍繞“海峽兩岸城市建設與防災技術”為主題展開研討,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王炤烈理事長、臺灣日勝生集團沈景鵬副執行長、臺灣大學周南山教授,廣西住建廳副廳長、廣西大學楊綠峰教授,河海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院長高玉峰教授,北京工業大學路德春教授等海峽兩岸城市建設與防災技術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先后就各自在城市土木工程建設與防災技術、理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精彩的主題報告。會后,訪問團還參觀了南寧市重點工程、新修建的南寧地鐵1號線萬象城站地鐵集中控制中心,與會人員收獲頗豐。

      6、“禮贊共和國、智慧新生活”全國科普展

      9月,以“禮贊共和國、智慧新生活”為主題的2019年全國科普日正式啟動,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與委員單位尚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小橋大愛”核心展區的策劃。該展區是中國科協從眾多項目中精選出來的,作為國家領導人的駐足互動點。展區以茅以升公益橋為背景,引導青少年通過觀察不同類型的橋梁,參與承重實驗、偏光受力實驗,完整地學習橋梁科學知識,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領略科學奧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陳希在展位前發表重要講話。

      7、“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高端科普報告會

      2019年3月7日,由中國科學院和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高端科普報告會在安徽六安一中舉行。中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陳難先教授為茅以升班的學生做了主題為《科學技術中的反問題》的報告,鼓勵同學們學習中要不畏艱難、努力探索、善于思考、勇于實踐。

      8、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茅以升公益橋--小橋工程”設計大賽

      11月7—8日,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茅以升公益橋--小橋工程”設計大賽頒獎會在重慶交通大學圓滿落幕,這也是開展踐行茅以升“習而學”的工程教育思想又一次深化的活動。本次大賽較前兩屆規模更大、規格更高、影響范圍更廣。

      大賽自5月啟動以來,得到了清華大學、同濟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等國內外39所高校的積極響應,共征集了87個參賽團隊的設計作品。同學們利用暑期深入貧困地區開展社會實踐、橋址踏勘、實地論證,努力創造優秀的設計作品,充分展示出道橋學子的愛國情懷、專業素養、擔當精神。此次大賽還增加了競爭賽,在決賽評選出的8支優秀作品中競爭特等獎及一等獎名額。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基金會特邀專家鳳懋潤,香港土木工程署原署長、青馬大橋總工程師、基金會科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劉正光,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分會秘書長、同濟大學教授肖汝誠,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全國勘察設計大師蔣中貴等強大專家陣容進行了競爭賽的評審工作。最終重慶交通大學2隊作品《茗心橋》、4隊作品《節橋》、北京工業大學2隊作品《渝漪橋》分別折桂特等獎。

      三、專業委會活動

      1、橋梁委員會

    (1)橋梁委員會主任會議

      4月23日,基金會橋梁委員會(下稱橋委會)主任會議在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召開。橋委會秘書長茅玉麟報告了橋委會2018年度工作總結和2019年工作要點;張玉玲副秘書長匯報了橋委會秘書處擬定的“橋梁新苗計劃基金項目”(簡稱“新苗計劃”)。該基金旨在弘揚茅以升先生的橋梁文化精神,用于資助高校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科技發展需求中的科學問題,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和綜合性的研究,為國家宏觀政策提供準確、前瞻、及時的建議,加速培養橋梁科技建設人才。與會者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2)橋梁委員會2019年年會

      橋委會2019年年會于7月4日在成都召開。張喜剛主任委員、茅玉麟秘書長等百余人參會。盛黎明、趙人達、韓振勇副主任委員和趙君黎副秘書長等主持會議。

      張喜剛主任委員為新增聘委員頒發了證書。會上聽取了橋委會2018年工作總結、2019年工作計劃、橋委會財務收支情況和“橋梁新苗培育計劃”等相關事項的匯報。

      2019年年會還進行了學術交流,學術氛圍非常濃厚,切中時下熱點問題。牟廷敏、顏文暉、桂婞、馮云成、康煒、萬田寶、莊衛林、韓曉強、鄧運清、龔維明、戴勝勇等分別帶來了IBC獲獎橋梁介紹、美國公路橋梁耐震加固與維修、川藏鐵路橋梁設計、建造、防災等方面精彩報告,為委員們傳遞了行業新技術和最新發展動態。

      2、古橋委員會

    (1)第二屆古橋攝影展

      4月-8月,古橋委員會舉辦了第二屆古橋攝影展,共有上百幅作品參賽,最終評選出網絡人氣獎三名,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 、三等獎七名。此項活動的目的是通過攝影的方式展示古橋,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古橋的魅力,認識到古橋保護的意義和重要性。此攝影展對中國古橋的科普起到了重要作用。

    (2)第八屆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

      11月20日-23日,由基金會主辦,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和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承辦的第八屆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在中南大學召開。基金會科技教育委員會主任孫永福院士,特邀專家鄭皆連院士,湖南大學教授陳政清院士,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巡視員慶祝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10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今年是古橋委員會的換屆之年,鄭皆連院士擔任了新一屆古橋委員會主任委員。會上,基金會科技教育委員會主任孫永福院士向鄭皆連院士頒發聘書。鄭皆連主任向古橋委員會新增聘的副主任蔣響元及十位委員頒發了聘書、向新設立的中南大學古橋研究中心授牌,至此全國共設立了七個古橋研究中心。

      研討會上,古橋委員會委員蔣響元、丁漢山、趙陽、戴公連、張雷、陳樹堯、嚴鈞、陳羽明、楊孟剛等專家分別結合古橋的研究、保護從實證、理論,歷史、文化,建造、技藝等不同視角闡述了中國古橋研究的歷史脈絡、保護手段、文化價值,學術氣氛濃厚而熱烈。與會人員還考察了大江石橋、毛公橋、惠同廊橋三座古橋,對古橋的造型技藝、保存情況、破壞情況、歷史資料進行了綜合測量調研。此次會議還出版了古橋論文集,共收錄古橋專家及愛好者的論文22篇,為古橋的研究與保護提供意見和建議。

     (3)教育與宣傳工作

      古橋委員會還聯合古橋專家創辦了《中國古橋學》電子期刊,本年度出版了12期。號召更多人了解和關注中國古橋的研究與保護,同時促進大家相互間的學習和交流;為了培養中國古橋傳承和保護接班人,中南大學還開設了《橋梁文化與創新》課程,使古橋融入到高校的教育中去。

      四、“茅以升公益橋”項目

      茅以升公益橋是基金會近年來開創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2019年,這項工作又有了新起色,展現了各方踴躍參與的新局面。

      1、茅以升公益橋——彭家垸橋  5月,彭家垸橋在湖北省麻城市中驛鎮蔡家坳村建成通行,此橋總長39米,寬6.5米,由交通運輸部職工捐資20萬元,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師生設計,黃岡市交通局建設完成的。

      2、茅以升公益橋——川巖橋  7月25日,川巖橋在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高子洞村建成通行。此橋總長29.6 米,橋寬為 9.2 米,工程總造價174萬元,由基金會組織實施,交通運輸部支持,尚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及安徽尚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資修建,中鐵二院集團土建二院義務勘測設計,永州市寧遠縣交通運輸局建設,于今年3月正式動工,7月份竣工通車。此橋的建成解決了當地15000名村民出行難題。

      3、茅以升公益橋—中學生橋  8月4日,首座中學生橋竣工通車儀式在河北承德縣六溝鎮小梁前村舉行。橋梁總長7 米,寬為4米,是首座由中學生籌建的公益橋。該橋的建成解決了當地4個村落2200名村民出行難題,極大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環境,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該橋是由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學生發起的“茅以升公益橋中學生社團”捐助。社團自2017年創辦的以來,全國20多所中學的200多名學生加入到了社團中,他們通過義演、募捐、支教、藝術展等活動來募集建橋資金,在暑假期間還到橋址附近的中學進行支教,增強了中學生的參與公益的積極性和社會責任感。該橋籌建中得到了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工程管理中心及鐵路相關單位、基金會獲獎者的支持。

      4、茅以升公益橋——明月橋  10月25日,明月橋在貴州省黔南州的國家深度貧困縣——三都縣月亮村建成通行。此橋為3孔直徑3m圓涵洞公路橋,橋寬4.5m,由北京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資,北京交通大學土建學院的學生考察勘測并提供初步設計方案。此橋的建成解決了當地100多戶村民出行難題,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環境,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弘揚和傳承茅以升精神工作

      弘揚和傳承茅以升“愛國、科學、奮斗、奉獻”的崇高精神是基金會的一項重要工作,2019年此項工作又有了新的提升。基金會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契機,配合相關單位和媒體,在多個社會領域開展了系列紀念活動,弘揚茅以升崇高精神,產生了更廣泛的社會影響。

      1、茅以升先生被授予“最美奮斗者”稱號 

      9月25日,“最美奮斗者”表彰大會在京舉行。茅以升先生被授予“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茅玉麟理事長作為茅以升先生家屬代表參會。會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會見了受表彰人員和親屬代表。當晚,由中央電視臺一套錄制的“禮贊最美奮斗者”節目中,茅玉麟理事長講述了茅以升先生為國造橋的一生。

      2、開展茅以升精神宣講活動

    (1)茅以升先生赴美留學歸國100周年紀念活動

      7月6日,“茅以升先生赴美留學歸國100周年紀念活動”在“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二十八屆頒獎會”上舉行,西南交通大學茅以升學院、四川大學留學歸國代表戴峰博士、茅以升船政委王曉偉分別通過配樂情景詩朗誦、演講及發言的形式緬懷了茅以升先生的愛國事跡,會議氣氛濃烈,與會人員獲得了一次愛國主義的精神洗禮。

      11月9日,卡耐基梅隆大學大中華區校友會在上海舉行,會上舉行了“茅以升博士畢業100周年慶祝活動”,緬懷卓越校友茅以升先生一生的豐功偉績。茅玉麟理事長應邀參會,并在會上做了“奮斗:實現夢想的橋梁”的主題演講。茅以升曾于1917年到1919年,在卡耐基梅隆大學學習,成為該校首位博士,并于1976年榮獲“卓越校友”獎章。會上,茅玉麟理事長分別從茅以升先生求學、建橋、科技教育以及基金會的相關工作等方面進行了演講,與會人員無不為茅以升先生一生為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而奮斗的崇高精神而感動。

   (2)中國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活動

     9月和12月茅玉麟理事長應邀參加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在黑龍江和廣西的近十所學校舉辦了專場報告會。茅玉麟理事長和大家分享了父親茅以升的“橋梁夢”,講述了茅以升先生“愛國、科學、奮斗、奉獻”的故事,帶領同學們領會老一輩科學家的崇高精神,鼓勵同學們樹立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堅定信念。

      3、基金會與海軍茅以升船開展系列活動

      海軍茅以升船是由我國自主設計的遠洋綜合調查測量船。該船以“茅以升”命名,既是紀念偉大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茅以升先生,也促進了軍民融合發展,體現了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在海軍廣大指戰員心目中的崇高地位。2019年基金會聯合海軍茅以升船開展了系列活動。

    (1)與海軍茅以升船舉行軍民共建活動

      5月14日,基金會與海軍茅以升船簽訂了軍民共建協議。基金會委員茅為中、李國明以及海軍茅以升船有關領導出席了簽約儀式。該共建協議旨在以習主席關于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關于“雙擁共建”要求,著力推進“茅以升船”和基金會的深入合作。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深化思想認識、豐富軍營生活、增強活動實效,不斷提高共建雙方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努力形成互帶互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7月6日,應海軍茅以升船邀請,原鐵道部常務副部長、茅以升基金會主任委員孫永福院士,副主任茅玉麟,委員茅為中、愛倫、李國明等一行前往舟山參觀茅以升船,體驗軍隊訓練生活。

    (2)配合茅以升船制作茅以升生平事跡展

      為了多形式的弘揚茅以升精神,基金會配合茅以升船制作了茅以升生平事跡展,在茅以升船上進行展示,激勵全船官兵以茅以升先生為榜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參加“弘揚科技報國精神,建功一流遠側勁旅”軍民共建主題活動

      8月7日,基金會理事長茅玉麟應邀參加浙江省舟山市海軍部隊“弘揚科技報國精神,建功一流遠側勁旅”軍民共建主題活動。會上,茅玉麟理事長為“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傳人”官兵和學生代表頒獎,并向與會人員講述了茅以升先生的愛國事跡。該活動旨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思想,大力弘揚并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的崇高精神,共筑強國強軍的偉大夢想。

      4、配合相關媒體宣傳茅以升精神

    (1)參加慶祝全國首個“926工匠日”活動

      9月,茅玉麟理事長參加慶祝全國首個“926工匠日”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國工匠是職工隊伍中的高技能人才”,為了弘揚工匠精神,經杭州市人大代表審議決定,將每年的9月26日設立為“工匠日”,這也是全國首個工匠日。

      工匠日之所以選擇9月26日,是因為1937年的這一天,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錢塘江大橋建成通車,這是茅以升先生跨時代的杰作,更是工匠精神的結晶,至今依然是杭州的標志性建筑。茅玉麟理事長在節目中講述了父親茅以升“為國造橋”的故事,為杭州“工匠精神”的傳播與傳承,“工匠日”的后續發展出謀劃策。

    (2)2019年,茅玉麟理事長先后接受央視《國家記憶》、鳳凰網《隱秘而偉大》、浙江衛視《新聞深一度周末面孔》等欄目的采訪,向廣大觀眾講述了茅以升先生“為國造橋”、為上海解放所做貢獻等愛國故事。

      六、參加北京市科協與北京市民政局等單位的相關活動

      基金會主管單位是北京市科協,登記管理機關是北京市民政局。2019年我基金會順利完成2018年檢事宜,并積極參與配合北京市科協和民政局的會議、調研、培訓班等活動,在黨建工作小組和主管單位的指導下完成各項工作。

    (1)成立黨建工作小組

      根據北京市科協的要求,基金會在新一屆理事會層面形成了黨建工作小組,由組長周黎副理事長、副組長邱慧秘書長,組員鄭健、李明安、王立新、孔遁、白希、關忠良、愛倫組成。

      2019年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黨建工作小組在市科協黨建委的領導下,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組織生活會和主題教育整改落實情況“回頭看”等活動,指導了基金會的相關工作,解決了主題教育中發現的問題,發揮了黨建工作小組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證了基金會發展正確的政治方向。

    (2)2019年,北京市科協委托我會承擔“北京市科技類基金會調研”課題項目,通過對北京市多家科技類基金會關于運作模式、參與社會的方式、資產等相關問題的調研、座談和專家的論證,形成一份關于科技類基金會現狀的分析報告,同時為相關基金會的經營和發展提供借鑒。

    (3)11月,為期3天的“2019 北京公益慈善匯展”在北京市全國農業展覽館開展。本次“匯展”由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共同主辦。茅以升基金會作為被邀請單位之一,展示了基金會的公益活動。

      七、微信公眾號運營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飛速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宣傳途徑。過去的一年里,新媒體工作在基金會的各項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會目前以微信公眾號為主要的新媒體平臺,重點發布會議及各項學術活動的預告、宣傳、總結等內容, 2019年共發布信息41條,點擊量達 38,074次,起到了較好的宣傳作用。

      八、今后努力方向

      基金會的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1、提高資金的籌集能力

      基金會需要創新工作思路,完善資金籌集機制,調動委員單位及社會有關方面的積極性;建立安全有效的投資機制以提高資金的增值率。

      2、擴大基金會的社會影響力

      基金會需要加強與主流媒體、行業媒體、新興媒體的聯系與合作;加強與委員單位宣傳服務工作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自媒體和網站的建設,都是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建議委員單位的相關媒體義務宣傳本行業的獲獎者,加大宣傳力度)

      3、完善獲獎者信息

      獲獎者是基金會多年來積累的資源,在今后的工作中,基金會需要加強獲獎者獲獎后的成長追蹤,完善獲獎者資料,發揮獲獎者的作用。

      4、將基金會相關工作進一步制度化和規范化

      基金會需要進一步提升獎項的質量與影響力,將茅以升班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