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

北京市科協聯合北京廣播電視臺,聚焦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北京優秀青年工程師標兵、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優秀科技人物,特開設喜迎市科協十大’•致敬科技工作者系列欄目,講述首都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故事,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初心使命,勇攀科技高峰,積極投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在現代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
癌癥依然讓人聞之色變

而抗癌創新藥物
就是癌癥患者的一線希望

石遠凱
正是這樣一位給癌癥患者

帶來希望的腫瘤科醫生

 

他是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曾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章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杰出成就獎
等榮譽
現任國家癌癥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
腫瘤內科主任

 

腫瘤治療是一個龐大的體系
不同腫瘤、不同病期
采取的治療策略并不一樣

石遠凱主要從事腫瘤內科治療

和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

 

讀書時期

他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
臨床腫瘤學家孫燕教授
孫院士曾經告訴他
腫瘤是全身性的疾病
而外科治療是局部治療手段
藥物治療才是全身性的治療手段

因此未來藥物治療是大有可為的

 

20世紀八九十年代

內科治療的手段非常有限
還沒有靶向藥物

只能依靠傳統的化學藥物治療
導致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
也殺滅了體內增長比較快的細胞

 

正是看到了癌癥病人經歷的痛苦
石遠凱才下定決心
踐行先行者的理念
帶領課題組

進入創新抗癌藥的研究領域

 

然而任何新藥的開發

都是極為艱辛和漫長的過程
幫助他獲得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成果
是成功研發了

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藥物
其實這個藥物是
1997年“1035”工程
立項的產品
但直到2011年這款藥品才上市

十幾年的時間里
石遠凱和團隊遇到的所有問題
都需要自己摸索著去解決

因為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參考

 

癌癥病人接受化療之后

會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
大幅降低免疫力

此前的抗癌藥物大多有一個共同的問題
就是發揮作用的時間相對比較短
需要每天都打一針藥

但是打得越多
可能帶來的問題就越多

于是石遠凱帶領團隊研發出長效劑型
讓患者在一個化療周期只打一針藥

幫助病人很快恢復自身免疫力

 

新型自研抗癌藥的誕生

對于國內醫學界來說是一種榮譽
但對患者來說就是一次重生

這不僅僅體現在藥物治療的效果上
還體現在就醫成本上

 

因為在沒有國產藥的時候
進口藥的價格居高不下

有了國產藥之后
國內患者的就醫成本

才得到大幅降低

 

一切為了患者

是石遠凱職業生涯的目標
也是他在國產抗癌創新藥物研發道路上
不斷邁進的動力

在他看來
只有國產抗癌藥物研發不斷發展
才能對患者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這條道路任重而道遠

而他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再通過視頻了解一下他吧!

 

 
點擊下方鏈接,觀看原視頻:
https://mp.weixin.qq.com/s/xn4gfJSc3j9pLTt6Vxb1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