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是茅以升先生人生中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再次訪問美國,接受美國家工程院授予院士(系首位中國籍外國院士),并再次來到他青年時攻讀博士所在的匹茲堡市。近日,筆者廣泛查閱了歷史檔案, 托在美華人、卡內基梅隆大學校友等考證,獲得了當年《匹茲堡報》對茅老的訪談報道,堪稱一份珍貴的史料, 對于考證茅老事跡、弘揚茅老精神具有特別的意義。

《匹茲堡報》刊文簡述

  《匹茲堡報》英文原名為The Pittsburgh Press。對茅以升回匹茲堡的訪談發表在1982年11月9日星期二的B-3版頂部。文章標題《中國工程師的天賦貫穿一生》(原文Genius of Chinese Engineer Spans A Lifetime),全文19段700余詞,附茅老時照一張。

  《匹茲堡報》創刊于1884年,是匹茲堡的一份主要報紙,曾是賓夕法尼亞州的第二大報(僅次于《費城問訊報》)。后于1992年轉讓給《匹茲堡郵報》(Pittsburgh Post-Gazette),兩報合并出報至今,原《匹茲堡報》則不再出版。

  作者為馬丁·史密斯(Martin Smith)。他生于1956年,采訪茅老時26歲,畢業于賓州州立大學,在《匹茲堡報》工作了六年(1979-1985)。后移居加州,擔任《洛杉磯時代》雜志的高級編輯,奧蘭治縣《橘縣海岸》雜志的主編,還出版了五部小說與五本非虛構類書籍。

芬夫斯教授是茅以升美國院士的提名人之一

  文章提到,卡內基梅隆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兩位教授史蒂夫·芬夫斯與區東(音譯)于11月8日設午宴招待了茅以升,并提到芬夫斯教授“幫助提名了茅以升成為院士”。

  據《華人十大科學家--茅以升》(趙泰靖著)載,“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的評選程序相當嚴格,必須有四位以上有聲望的科學家提名推薦,再經過委員大會討論、表決通過。茅以升被提名是1979 年初由著名美籍華人物理學家吳健雄博士發起的。”所以芬夫斯教授是茅以升的其他提名人之一。

  經筆者了解,芬夫斯教授本人于1976年成為美國國家工程院的院士,他于1972年加入卡內基梅隆大學擔任土木工程系主任(1972-1975),接待茅老時是大學的設計研究中心主任(1980-1984)。

  芬夫斯教授在1992年、即茅老去世三年后,為美國國家工程院撰寫了茅以升的生平介紹文章,刊載在《院士紀念悼詞》第五卷(Memorial Tributes:Volume 5)。“在大多數情況下,悼詞的作者是同時代的人或同事,他們對故者的興趣和工程成就有個人的了解。”

  芬夫斯教授于1998年從大學退休,搬到華盛頓特區居住,現已耄耋之年。

  另一位教授區東,則剛于今年5月31日辭世,享年98歲。他1943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二戰后留學美國,于1957年加入茅以升的母校卡內基理工學院,是國際公認的研究員和工程教育家。他于2007年參加了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舉辦的“茅以升博士學術卓越獎學金”儀式,并深情敘述了茅老在博士期間的求學經歷。

  從報道中可見,兩位美籍教授,約比茅以升年輕30歲或更多,雖然跟茅老沒有學術或工作上的直接交集,當對茅老倍加推崇。

首次披露茅以升在匹茲堡所居的社區

  《匹茲堡報》1982年文中提到,茅以升(1919年) “離開了位于威爾金斯堡麗貝卡街的居所”。這是筆者所見,文獻資料中首次披露他在匹茲堡攻讀博士期間的住處。

  《華人十大科學家--茅以升》(趙泰靖著)載:“他租住一間民房,每月14美元,伙食約30美元。這家房東對他非常友好,女主人精心安排他的一日三餐,使他感到既省錢又省時間。他每天早上5時起床,6時出發上班。女房東也很早起床,為他準備早餐,保證不誤他的上班時間。茅以升非常感激這家房東,直到離開美國,他沒有再搬第二家。回國后,他一直沒有忘記與這家房東的情誼。1982年他到匹茲堡,還特意打聽這家房東,可惜她家早已搬走了。”

  筆者在匹茲堡居住過幾年,威爾金斯堡(Wilkinsburg)是阿勒格尼郡與匹茲堡市的一個歷史悠久且重要的行政區(borough), 也是現代商業廣播的發源地。就在茅以升(1917-1919)居住于此期間,弗蘭克·康拉德在此實驗商業電臺,并于1919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商業電臺8XK。威爾金斯堡同時還是Scholastic期刊的誕生地:莫里斯·羅賓遜于1920年創辦了這本高中生的通訊刊物。該刊后來成為全球最大的兒童讀物出版社,出版了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系列。

  威爾金斯堡作為早年移民的集聚區,住宅建筑風格多樣,包括1890年代的安妮女王式和羅馬式,以及殖民復興式、聯邦式和二十世紀初的鄉土式。許多建筑保留下來,形成了該區豐富的建筑遺產的基礎。

  文中所說的麗貝卡街(Rebacca Street),實為或現為麗貝卡大道(Rebacca Avenue),是一條西北通往東南的街道,距離卡內基梅隆大學約3.8英里,距匹茲堡市區中心約9英里。

  我們不知100多年前茅老舊居的門牌號,所以具體是那棟建筑尚不確認。但該社區作為匹茲堡歷史與地標基金會(PHLF)的三個重點保護地區之一,近年來獲得了數千萬美元的投資,開展了遺跡修復與街區更新,茅老的故居很可能仍保存完好。例如,該基金會資料顯示,一組有趣的附屬房屋位于麗貝卡大道1107-1129號。這排房屋建于1910年左右,雖然它已經被隔熱磚覆蓋,但仍然展示出“典型的錐形方形門廊柱子和草原風格的簡潔體貌”。

茅以升指出匹茲堡橋梁年久失修  稱許錢塘江大橋堅固如初

  《匹茲堡報》文中四五處提到了茅以升的錢塘江大橋,使用了Chien Tang的舊式拼音。茅老面對記者,還特別指出匹茲堡的橋梁年久失修。

  茅老的眼光得到歷史的應驗。2022年1月28日星期五,匹茲堡市弗里克公園弗恩空心溪上的福布斯大道大橋于上午6點39分倒塌,10人受傷。坍塌時恰好發生在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抵達匹茲堡及卡內基梅隆大學,推廣1萬億美元投資的基礎設施法案幾小時之前。大橋倒塌后,拜登總統親往事故現場視察。

  這座橋是通往松鼠山和奧克蘭社區的重要動脈,也是通往匹茲堡市中心的熱門路徑。這座橋距茅老留學舊居處僅有1英里,始建于1901年。坍塌的橋梁是1973年時重新修建的橋,到今年倒塌時壽命近50年。

  21歲的茅以升,在匹茲堡攻讀博士期間,可能正從此橋路過呢! 美國通過的基礎設施法案為賓州橋梁的維修保養撥款了約16億美元的預算。該橋于5月9日起重建,開始鉆探沉箱和澆筑混凝土。到7月25日,支撐墩已經完成,第一批預應力混凝土梁已到達現場,并被吊裝到位。

中美正式建交后的重要出訪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中美建交公報》發表,兩國正式建交。1979年1月至2月鄧小平訪問美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領導人首次訪美。同年6月,1979年6 月,茅以升作為團長率“中國科協赴美友好訪問團”,到美國六大城市,進行了參觀訪問。

  1982年8月17日,中美兩國發表“八一七公報”。11月茅老再次訪美,獲頒了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稱號。據茅以升長女茅于美的回憶,由國務院批準,中國科協副主席茅以升,由科協朱葆琛和女兒陪同,于10月27日乘民航747班機離開北京,經舊金山,休息兩日轉乘美國環球號國內航班赴華盛頓。29日在華盛頓住在中國大使館。中國首任駐美大使柴澤民來看望,并于11月4日攜夫人李友峰女士盛宴招待茅老一行。但就茅老在匹茲堡段的旅程,只有一句“茅老一行于5日離華盛頓赴匹茲堡,后即回返中國。”

  《匹茲堡報》報道的發現,對茅老1982年訪美的行程細節,無疑做了有益的補充。這兩次訪美,中美剛剛結束相互敵對與封閉,兩國民眾之間存在著很多誤解。訪問期間茅以升密集會見了中美各界的親朋好友,鼓勵海外學人回國報效祖國。“每次發言前都作了認真準備,所以內容豐富,針對性強,深深地打動了在美華人的愛國之心”。《匹茲堡報》引述了兩位美國教授的評論,反映了茅以升訪美加深了他們對新中國的理解。


結語

  筆者特將《匹茲堡報》的這篇報道《中國工程師的天賦貫穿一生》,首度譯作中文,供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發表,謹此紀念茅以升先生最后訪美40周年及錢塘江大橋落成85周年。  

 

                                    (作者:徐紹義,2022年1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