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湖北省建筑事業發展中心、武漢市綠色建筑發展促進中心指導,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建造師委員會(簡稱建委會)和美國項目管理學會(AAPM)主辦,湖北省建設工程質量安全協會、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八局第四建設有限公司、武漢大學、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第二屆建造師論壇暨武漢三鎮中心項目交流觀摩活動在武漢成功舉辦,論壇以“科技賦能 智能建造”為主題,探討智能建造技術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與推廣,助推建筑業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賦能高質量發展。
湖北省建筑事業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萬應榮,湖北省建設科技與建筑節能辦公室主任馬驍,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茅為中,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建委會副主任委員楊健康、張晉勛、李娟、馮義、葉國強,美國項目管理學會中國區總裁李燁,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華中分局黨委書記、局長徐建林,總工程師亓立剛,湖北省建設工程質量安全協會黨支部書記曹榮,武漢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楊旭、副院長周小平,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范士凱,中國市政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張汎,廣東省土木建筑學會理事長徐天平,湖北省建筑業協會秘書長許名波,中建協工程項目管理與建造師分會副會長陳立軍,英國威爾士政府代表林桔敏,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于曉明,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建委會秘書長趙福明、副秘書長劉云,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華中分局專務宋疆增,中建八局第四建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丁灝等領導、專家以及來自全國各地建委會委員、工程技術人員及學(協)會代表、企業代表400余人參加了此次論壇及觀摩活動。論壇由建委會副主任委員馮義和李娟主持。
徐建林在致辭中代表承辦單位向各位領導、嘉賓、專家學者表示了最誠摯地歡迎和衷心地感謝。中建八局作為建筑行業的國家隊,始終致力于以智能建造技術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參與國家級高端建造裝備重點技術攻關,本次論壇的觀摩項目——武漢三鎮中心項目,正是中建八局智能建造成果的集中展示。未來,中建八局也將繼續緊跟國家戰略,積極探索智能建造的新模式、新路徑,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造智能建造新高地,助力加速中國建造行業轉型升級貢獻更大智慧和力量。
李燁在致辭中指出,美國項目管理學會AAPM重視可持續發展,將綠色理念融入項目管理,推動綠色標準制定與評選推廣,鼓勵采用環保材料和技術,助力建筑綠色轉型。同時,構建全方位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國際研討會、培訓及認證,培養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加強與國際項目管理組織合作,共同推動全球項目管理知識傳播與發展,為行業輸送優秀人才。
楊健康在致辭中對各位領導、嘉賓表示歡迎。他提出建筑業迫切需要眾多的“新質生產力”,推動建筑業的轉型升級,未來期待智能建造在四個方面有所突破:一、智能化程度更高。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建造將實現更高程度的智能化;二、促進綠色環保更有效。智能建造將采用更多的新型建筑材料和節能技術,實現建筑垃圾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為保護環境做出更大的貢獻;三、融合協調性更強。智能建造將實現不同技術之間的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BIM、物聯網、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術將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智能建造體系;四、國際應用更加廣泛。智能建造將成為全球建筑行業的發展趨勢。我國的智能建造技術將走向世界,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茅為中在致辭中指出,智能建造不僅體現了科技創新的力量,更是我們對高質量發展的不懈追求。智能建造的核心是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工業化建造技術深度融合,可提升建筑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質量與安全;智能建造是實現建筑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途徑,可借助科技創新,推動建筑業的生產方式與產品服務實現數智化變革,構建綠色、智能、可持續的建筑產業體系;在推進智能建造的過程中,要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體系,強化平臺支撐,加大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力度。建造師作為行業的先鋒,我們更應以身則,積極踐行智能建造理念,推動新技術和新產業的落地應用。
萬應榮代表湖北省建筑事業發展中心,向各位領導、嘉賓和業界同仁致一對熱烈的歡迎來和最深切的感謝。他指出,湖北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建筑工程領域的應用,致力于建筑業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積極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搭建智能建造供應鏈,加強科技協同支持智能建造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平臺。希望政企雙方能夠進一步加強合作,不斷探索智能建造標準化的建設,加強行業深度的融合,推動跨領域教育的合作,形成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張晉勛作《智能建造與項目管理》報告,報告探討了智能建造背景下項目管理與傳統建造管理模式的變化。介紹了智能建造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應對傳統建筑業挑戰中的重要作用,構建了智能建造發展的整體框架及技術路徑。以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建設項目為例,展示了智能化施工、施工全過程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創新實踐,闡述了多種智能建造技術引入項目后在項目管理層面發生的變化。
范士凱作《關于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報告,剖析了固結沉降的土力學機理,指出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受到地貌單元、地層時代、地層組合控制,具有很強的區域差異性;分析了深基坑地下水控制的重點是防止滲透破壞(流土、管涌、突涌),指出落底式帷幕是一把“雙刃劍”;呼吁打破為防止地面沉降,不準降水或只能封閉式降水的禁區,應根據所處地貌單元決定的水文地質特點和地下水類型科學降水。
周小平作《新工科時代的土木工程》報告,在新工科時代背景下,土木工程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創新與變革。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使得工程設計、施工與運維管理更加精準、高效。綠色建材與節能減排技術的廣泛應用,也推動了土木工程向更加環保、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報告將探討新工科時代土木工程的新趨勢、新技術以及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呼吁行業內外共同推動土木工程領域的創新性發展,為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力量。
亓立剛作《智能建造實踐》報告,首先對當前階段智能建造的理解進行了深入闡述,智能建造強調信息化技術與工程建造的深度融合,突出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如“云大物智聯+BIM”等,并通過機器人或裝備推進高效建造。而這一切的實現,都以智能建造的全要素數字化為基礎。隨后,從數字化角度分析了智能建造的發展階段,針對如何推動全要素數字化水平的提升,提出了具體路徑。最后分享了中建八局在智能建造方面的實踐成果,包括大型施工裝備、作業類機器人、檢測類機器人、智能設備及自動生產線等在內的五大類裝備產品,并重點分享了天蟬施工機器人系統的核心設計理念。
于曉明作《提升智能建造能力,做實數字工地價值》報告,在探討智能建造的定義、誤區和實施路徑時,著重強調了數字化工地建設的核心價值。數字化工地借助數據驅動和人工智能技術,旨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優化管理,并最終積累數據資產,促進建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報告全面介紹廣聯達公司構建的“一橫一縱一AI”數字化基礎架構,涵蓋基礎技術平臺、行業能力中臺、業務中臺以及行業AI中臺,并詳述了其在鋼筋、模板、勞務、塔機、物資等關鍵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方案。此外,對智能建造技術對建筑產業鏈重構及產業生態變革的深遠影響進行展望,并建議建筑企業選擇合適的數字化賦能伙伴,共同構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朱國兵作《武漢三鎮中心項目智能建造》報告,由中建八局承建的武漢三鎮中心項目總建筑面積46.18萬㎡,。是國內鮮有的臨江臨地鐵的超深基坑項目具有“穿、深、大、嚴”特性。基坑采用地下連續墻施工+等厚度水泥土攪拌墻TRD工法雙落底+四道鋼筋混凝土支撐維護體系。施工過程中采取了超深超重地連墻+TRD工法雙落底施工技術、基坑開挖施工的數值模擬與方案優化技術島盆結合技術、復雜內支撐主動控制施工技術、緊鄰地鐵隧道三向卸荷深大基坑變形全自動監測技術、既有盾構隧道糾偏等技術創新,有效地保證了基坑施工及地鐵運營安全,為類似項目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下午,與會人員來到武漢三鎮中心工程項目現場,觀摩了地下空間技術展示、智能建造技術展示、總承包管理展示、一次成優全過程管理展示、黨建引領+賦能展示,詳細了解了施工、安全、質量、物資等管理系統及收基坑圍護滲漏無損檢測系統、ALC條板安裝機器人、高分雷達檢測機器人、多水平自激發式智能降水設備、爬壁檢測機器、DDCI設計施工一體化建造體系、城市實景三維建造等成套施工技術成果等內容。
本屆論壇與交流觀摩會的成功舉辦,為推動智能建造技術在建筑行業的應用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機遇。通過交流分享智能建造領域的經驗和成果,不僅加強了合作和交流,也共同促進了智能建造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