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理事長、茅以升先生女兒茅玉麟女士做客寧波大學“做人做事做學問”名家系列講座,以《我的父親茅以升》為主題,與寧大師生分享了她與父親茅以升的故事。講座由副校長戴世勛主持。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出生于江蘇鎮江一個“寒士”之家,父親給他取名 “以升”寓意“國家升平”,取字“唐臣”寓意“中國的子民”……茅玉麟從父親茅以升的名和字說起,分“少年立志、青年成才”“橋梁專家、造橋報國”“科技交流、科普宣傳”“堅持信仰、達成心愿”四個部分講述了茅以升如何實現“造永遠不會倒塌的橋”的夢想。

1919年,茅以升獲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首個博士學位后回國,歷任唐山交通大學教授、南京東南大學教授兼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學校長、天津北洋大學教授兼校長等。茅以升主持設計并領導建造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1933年,他帶領工程師和工友們成功創造了“射水法”“沉箱法”“浮運法”等建橋新工法,歷時兩年半,讓錢塘江大橋建成通車。此后,茅以升受命擔任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修建解決了14項工程技術難題的武漢長江大橋。茅以升在中國橋梁史上與一座座大橋有了關聯。他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



茅以升是我國最早從事科普事業的科學家之一,寫過大量科學性強、文字生動的科普文章,如《橋話》《中國石拱橋》等。他曾說,“在急流險灘上架起一座科普之橋,也可以更好地溝通專業科學技術隊伍與群眾的聯系,使一批熱愛科學的人,從不甚發達的北岸到達四個現代化的彼岸。”

“人生一征途耳,其長百年,我已走過十之七八。回首前塵,歷歷在目,崎嶇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曰奮斗。”這是茅玉麟引用的父親茅以升的話。作為中國近代橋梁工程學的重要奠基人,茅以升先生一生懷揣科學報國夢想,用一生的艱苦奮斗,架起了一座座有形之橋和無形之橋。



父親茅以升為國家橋梁事業奮斗了一生,他清白做人,勤勉做事、勤儉治家的高尚品格,讓茅玉麟受益終身。今年75歲的茅玉麟表示,把科學家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這項工作十分有意義,“我熱愛這項工作,也一直在堅守,只要我身體允許,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戴世勛認為,茅玉麟理事長講述了父親茅以升先生致力于造橋和推廣科普的許多親切感人的故事,特別是茅以升先生治學的十六字訣:“博聞強記,多思多問,勤于實踐,勇于創新”讓人印象深刻,這是先生幾十年來學習研究的基本方法,值得在座的寧大師生認真學習和借鑒。希望茅以升先生的奮斗精神,照亮大家心中的科學報國夢想。

互動環節,茅玉麟理事長認真地回答了同學和老師的提問,現場氣氛活躍熱烈。





講座結束后,戴世勛副校長代表學校將代表浙東文化積淀的講座紀念品“古越青瓷”贈與茅玉麟。“古越青瓷”寓意演講如同這古越青瓷,字字溫潤,意蘊深遠,值得我們珍藏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