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交委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編者按


在 “530”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讓我們聚焦于中國交通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師們的杰出貢獻,向大家展現他們在復雜環境中攻克技術難題、推動交通建設的感人事跡。讓我們一同走進他們的世界,感受那份執著與熱愛吧。


近期活動跳轉:

1. 【25年5月31日截止】關于征集首屆全國道路交通科技創新年會論文的通知

2. 【25年5月31日截止】關于推薦申報2024年度“茅以升科學技術獎——交通運輸科學技術獎”的通知

3. 【25年6月30日截止】第二屆茅以升交通工程技術與工法創新大賽

4.【長期】成果評價?/?團體標準?/?標準化入庫專家征集


有你們,是行業之福;有我們,是國家之幸!


——向全國道路交通科技工作者、

工程師致以節日的祝賀


當長橋飛越峽谷,當大路鋪展大地,中國的交通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師們,正以智慧為筆,以山河為卷,書寫著人類工程史上的東方奇跡。值此“530”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謹向道路交通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師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長江上游群山褶皺的深處,工程師劉斌為虎跳峽金沙江大橋選址時,手腳并用地攀爬70度陡坡,日行二十公里山路,衣褲劃破、孤石滾落是常態。他主導設計的獨塔單跨懸索橋以世界首創的復合索鞍技術,在絕壁間架起766米飛虹,更開創了山區懸索橋建設的新范式。

工程師劉斌


雪域高原的“科研牦牛”,是交通人堅韌精神的生動注腳。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田波研究員帶領團隊扎根青藏高原,在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山口與融雪性洪水搏斗,用工程師思維將“截水溝截面設計”轉化為保護凍土路基的數學方程。他們的血氧飽和度或許低于常人,但科研報國的飽和度始終滿格。同樣,長沙理工大學錢國平教授團隊將“耐久是最大綠色”的理念寫入20余條高速公路的瀝青層,讓中國路面技術從京港澳高速走向“一帶一路”的廣袤大地。

田波和團隊在唐古拉山口考察高原凍土


寧夏交通建設股份公司研究員惠迎新帶領的“工業固廢道路資源化綜合利用綠色低碳創新團隊”剛剛榮獲“茅以升路橋工程師創新團隊”稱號,他們在首條沙漠腹地高速公路——烏海至瑪沁公路(寧夏境)青銅峽至中衛段的過程中,采用“工程防護+生態防護”雙模式,集成應用沙漠公路風積沙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沙漠腹地高速公路輸沙導流防沙技術及沙漠公路全壽命周期服役性能保障技術三大核心體系。通過風積沙路基填筑關鍵技術,實現就地取材與資源化利用,破解沙漠公路技術難題,實現生態保護與社會經濟效益雙贏,為同類工程提供示范。

惠迎新(中)在烏瑪高速石嘴山段查看工業固廢用在公路上的效果。


另一個“茅以升路橋工程師創新團隊”是廣西交通設計集團全國勞動模范王長海帶領的“數字交通創新團隊”,基于云計算、大數據、湖倉一體技術的數據全生命周期管控,打造廣西綜合交通運輸“數據大腦”工程,形成了一體化的數據資源池,實現了政務數據資源的“聚通用”通過數據匯聚整合與分析挖掘,實現了公路擁堵治理和內河港口航運效率提升,降低了物流運輸成本,助力運輸企業實現降本增效,企業收益顯著增加。

王長海指導BM中心解決工程數字化問題。


今天,我國公路總里程突破544萬公里,高速公路突破19萬公里。天塹坦蕩蕩,神州路迢迢的背后,是無數個在實驗室守望的黎明,是勘測隊員荊棘劃破的工裝。他們用公式計算橋梁的應力,用代碼編織智慧的脈絡,用再生材料修補大地的傷痕——科技工作者以沉默的堅守,讓中國交通的血脈澎湃不息。 ?


值此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謹向大地經緯的執筆人致敬!有你們,是行業之福;有我們,是國家之幸。我們共同是這個偉大時代的鋪路石,是交通強國的先行者,是一個民族向未來隆起的脊梁。


您和哪些交通科技工作者有過特別的經歷或回憶呢?~歡迎您在下方留言討論,分享您的觀點!


近期活動跳轉



本文由“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道路交通委員會”發布

歡迎留言、分享、點贊

轉載、投稿、咨詢

郵箱:daolujiaotong2024@163.com

小編微信:daojiaowei123


掃碼關注公眾號

期待成為您的助手、伙伴、知音、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