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7月12日,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指導、基金會道路交通委員會主辦、蜀道交通服務集團支持的“交通歷史與文化發展論壇——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錢塘江大橋建成88周年”在成都成功舉辦,論壇匯聚了交通歷史、文化保護、工程技術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交通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發展。


← 滾動圖集:到場來賓 →


論壇由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原副局長王太主持上半場,道路交通委員會副會長、重慶高速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滕英明主持下半場。交通運輸部原安全總監成平,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原校長周緒紅等出席會議。


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名譽理事長茅玉麟


基金會名譽理事長茅玉麟女士以“幸賴橋梁以渡”為題,通過展現一些珍貴的歷史影像及聲音資料,聲情并茂地回顧了茅以升先生從立志造橋、赴美學成歸國,到率眾建成我國首座自主公鐵兩用大橋、忍痛炸橋阻敵、最終為新中國再建大橋并91歲入黨的畢生奮斗的歷程,詮釋了“建橋是愛國、炸橋也是愛國”的家國情懷。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原副廳長、江蘇省交通文聯會長金凌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原副廳長、江蘇省交通文聯會長金凌以“新四軍蘇中抗日海上交通線”為題,回顧新四軍發展的過程,以及蘇中根據地的建立,詳細介紹了海上走廊的組成,以及在軍事戰略、經濟貿易、情報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講述了抗戰中蘇中軍民依托“三線九站”在海上突破封鎖、運送1.8萬噸戰略物資的壯舉,彰顯“只有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勇氣才能在封鎖中找到出路”的啟示。


重慶交通大學原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唐伯明


重慶交通大學原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唐伯明從二戰時期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等戰略交通線切入,分析了交通運輸在國防軍事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24道拐這一世界文明的公路奇觀,并借鄒岳生、陳本端等工程師的精思與血汗,并呼吁今日交通建設須留存文化記憶、賡續“兩路”精神。


人民交通出版社原社長譚鴻


人民交通出版社原副社長譚鴻以“交通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為題,從歷史編研與現代傳播雙視角,深入探討交通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強調交通構造物是“儲存文明信息和傳送文明信息的特殊容器”,呼吁在快速發展中堅守文化傳承,提出公路文化的核心在于“包容、開放”的科學精神,讓千年工程承載千年文化。


蜀道集團執行總監、蜀道交通服務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羅曉勇


蜀道集團執行總監、蜀道交通服務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羅曉勇的報告題目是“蜀韻筑底 匠心筑驛——以蜀道特色交通服務品牌帶動路域內外發展的探索與實踐”,他在報告中分享了蜀道集團把巴蜀文化、民族團結、低空經濟與鄉村振興一并裝進服務區,用“蜀道驛”品牌把3公里停車帶變成交旅文農商融合的新消費場景,讓“蜀道難”真正變成“蜀道暢、蜀道逸”。


基金會副理事長兼道路交通委員會會長劉文杰


基金會副理事長兼道路交通委員會會長劉文杰以“公路文化與文化公路”為題,以新四軍的交通傳奇為引,闡述了公路文化與交通發展的緊密聯系,強調了公路文化的精神氣質、行業特征以及其在交通強國建設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戰爭史就是交通史”,強調公路文化應立足“人便于行、貨暢其流”的核心價值,指出“一個傳世的工程一定是一個文化含量極其豐富的項目”,呼吁在交通強國建設中融合文化傳承與創新。

論壇部分專家及來賓合影


本場論壇的六位專家從不同的維度展現了交通文化遺產的豐富蘊含和時代價值。交通不僅是物理紐帶,更是文明傳承的脈絡。本次論壇通過抗戰交通史、文化遺產保護、地域品牌創新等多維度探討,為新時代交通發展注入了文化動能。 





微信號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官方網站www.lisheng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