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6日,由中國工程院、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下稱基金會)、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二十四屆頒獎大會暨第五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在陜西西安隆重舉行。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原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基金會主任王志珍,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原鐵道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基金會第一副主任孫永福,第五屆橋隧論壇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大橋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秦順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鐵路總公司總工、基金會副主任何華武,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基金會副主任孟鳳朝,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院長劉為民、副院長董勇、副院長李金城,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基金會秘書長、茅以升先生的女兒茅玉麟,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景全、梁文灝、聶建國,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中國工程院二局副局長阮寶君、三局副局長高戰軍,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和獲獎者數百人出席大會。大會由孫永福院士主持。
       
  
      基金會副主任何華武在大會上作了工作報告。他回顧了基金會成立24年來重點開展的工作:舉辦了一系列弘揚茅以升先生精神的紀念活動;獎勵了2700余名相關領域的杰出科技教育人才;舉辦了數十次高規格的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開展了20多次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合作交流活動;舉辦了數十次科普教育活動;開展“茅以升公益橋”活動,為邊遠貧困地區少年兒童架設安全求學之橋。
       
  
      基金會副主任孟鳳朝介紹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評選工作情況。大會向榮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9個獎項的243名獲獎者代表頒發了獎牌、證書和獎金。獲獎者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覆蓋了鐵路、公路、橋梁、城市建設等領域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理工農醫等科研院所的優秀科研人員;高等院校、重點中學的優秀學子。
 
       
       
       
  
      會上,上海鐵路局魏剛同志、西南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陳志堅同志分別講述了茅以升先生與錢塘江大橋抗擊日寇和抗戰中重建唐山交大的感人故事。與會人員緬懷茅以升先生的英雄業績,獲得了一次愛國主義的精神洗禮。
 
       
  
      基金會主任王志珍在大會上講話。她說,本屆頒獎大會旨在緬懷中國現代橋梁工程的奠基人,我國杰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茅以升先生的輝煌業績,弘揚他“愛國、奮斗、科學、奉獻”的偉大精神。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茅以升先生以工程技術為武器,建橋以支援抗戰,炸橋以阻斷敵兵,開創了工程抗戰的先河;以救亡圖存為旗幟,臨危而起,凝聚起不愿做亡國奴的流亡師生,輾轉數省,重建唐山交大,如西南聯大一樣,在戰火中挺起了中國教育的脊梁。茅以升先生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中書寫了可歌可泣的一頁,立下了不朽功勛;其所展示的中國科技教育工作者抗擊侵略者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赤誠的愛國主義情懷,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頒獎大會結束后,舉行了第五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論壇大會主席由秦順全院士擔任。聶建國院士在論壇上作了主旨報告,沈小克、高宗余、陳建勛、顏文暉、孫峻嶺、李國良6位專家作了學術演講。與會專家就“大型復雜橋隧工程建設理念及風險控制”等工程技術問題進行了研究與探討。本次論壇是我國橋梁與隧道工程界的一次盛會,對促進我國橋隧工程的建設與發展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5月26日晚,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行了“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高端科普報告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鐵路總公司總工何華武,中國科技館原館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王渝生分別為鐵一院職工作了精彩的報告。
 
       
  
      本屆大會由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承辦。鐵一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批鐵路勘測設計單位,創造了數以百計的國內第一和世界之最,曾經向祖國奉獻了第一條電氣化鐵路、第一條沙漠鐵路、第一條鹽湖鐵路,勘測設計了世界首條高原凍土鐵路和穿越高寒地區的高速鐵路。鐵一院繼承和弘揚茅以升先生“愛國、奮斗、科學、奉獻”精神,作為中國勘察設計行業的領軍企業,先后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獎項數百項,為中國鐵路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是為紀念我國現代橋梁工程奠基人、杰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茅以升先生,由他生前擔任過職務的十余個單位發起并捐資于1991 年成立的,目前有全國政協、中共中央統戰部、九三學社中央、中國鐵路總公司(原鐵道部)、交通運輸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中國科協、清華大學等50余個委員單位?;饡猿闪⒁詠?,弘揚茅以升先生“愛國、奮斗、科學、奉獻”的偉大精神,開展科技獎勵、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科普教育等活動,促進我國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與支持及相關部委的表彰,得到社會有關方面的認同和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