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待概況    
   2007年8月24日,以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理事長楊永斌先生為團長的臺灣考察團一行46人抵達北京。當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設宴為臺灣同胞接風,基金會副主任孫永福院士、鐵道部總工程師何華武、基金會副主任王麟書、青藏辦副主任朱振升、基金會秘書長茅玉麟等出席了宴會。    
   8月25日,臺胞考察團飛抵西寧,受到了青藏鐵路公司的熱情接待。上午參觀了美麗的青海湖,下午雙方進行了關于青藏鐵路建設的座談會,就解決青藏鐵路的建設中“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世界級工程難題進行了座談。專家從籌劃——設計——研發——施工——營運的情況做了介紹。臺灣代表們熱提問題,如營建發包及施工、凍土與行車安全、鋼軌及扣件材料的耐沖擊度、環境保護與住民溝通、工程報道與形象等對比。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預約車途上再續。當晚,鐵道部青藏辦、青藏鐵路公司主要領導宴請了臺胞考察團。     
   8月27日,臺胞考察團乘火車從西寧出發,正式開始了對青藏鐵路的考察。基金會請青藏辦朱振升主任隨行,一路上向大家介紹了青藏鐵路沿途的防沙技術、多年凍土的保護以及可可西里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等。臺胞們不斷感嘆著這條“天路”的神奇,而車窗兩側不停變幻的綺麗風光更是讓大家沉醉。當行至唐古拉山時,臺胞們不約而同地熱烈歡呼,高喊我們在地球的最高點——5231m!抵達拉薩后,考察團先后參觀了布達拉宮、大昭寺、扎什倫布寺、羊卓雍錯湖和羅布林卡夏宮等景點,他們以驚奇、感慨、自豪的心情拍攝了成千上萬的照片。    
   2007年9月1日,臺胞們與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依依惜別在《天路》優美的歌聲中。  
       二、接待成功  
   1、鐵道部領導的高度重視,是接待成功的關鍵。  
    鐵道部的領導、總工程師、外事辦、國際合作司親自接待考察團成員,并參加“青藏鐵路建設座談會。”在一票難求的情況下,鐵道部有關部門提前一個月預留了兩個車廂為考察團專用。確保了集體考察活動的順利進行。  
   2、基金會快速、高效工作,是接待成功的保證。  
   基金會僅用1個多月的時間,落實各項接待事宜,邀請青藏鐵路辦公室、青藏鐵路公司、鐵道部有關辦、局、部屬第一勘察設計院、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等單位配合工作,均給予了大力支持和良好的合作。保證了考察活動的效果。  
   考察團的領導們說:本次旅程由提議至成行,僅一個多月,多承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鐵道部的鼎力協助才得以成行。  
   3、考察團成員對此次青藏鐵路之旅深表滿意。  
   46名代表各具專長,有工程界80多歲的老前輩,也有正參與鐵路工程相關專業的工程師,他們用不同方式表達了對此次考察活動及接待工作的滿意之情。  
   歷時十天的考察,考察團的代表們對多年凍土的處理、保護技術嘆服,為可可西里成功的生態保護感慨,他們向這條通往雪域高原的“天路”以及它的建設者們致敬!臺胞們對未來可能修建通往林芝的滇藏鐵路以及對西藏的進一步開發表示關注。  
   廖銘星先生說:“此行參訪成功,祝賀并期許彼此交流模式成為典范,永續發展。”“這個建筑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絕對值得一個人在一生中至少去一次。”  
   臺灣大學教授張陸滿先生作詩“青藏鐵路啊,步出歷史的序幕。”詩文:  “這幾十年來,您,與同年生的臺灣高鐵,走過了許多熱切的盼望,也渡過無以計數的風風雨雨。   漫長的路途上,您,不知流下了多少的血和累,荒涼的曠野里,更不知融暖了多少的冰與雪。   終于,您,從千呼萬喚之中,步出歷史的序幕,揭開人類新的里程碑。”  
   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考察團回臺后,在其期刊《土木水利》頭版頭條刊登了“青藏鐵路之旅”,專欄用34頁的篇幅刊登了110多幅照片和5篇感言,感人至深。  此次赴青藏鐵路考察是一次生動的愛國教育活動,不僅為兩岸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了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而且使臺胞們親身感受了大陸工程技術人員在世界屋脊建設鐵路的勇于創新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親眼目睹了祖國傳統文化遺產所展現的輝煌,這一切深深地印在臺胞的心中。  
  考察活動在青藏鐵路沿線進行,環境雖然復雜,但因措施有力,使臺胞安全返臺,達到目的,圓滿成功。這使海峽兩岸的科技交流提升到一個新水平、新高度,使兩岸科技人員的感情和友誼進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