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19日,應臺灣中華企業環境保護協會、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亞太綜合研究院的邀請,由茅以升基金會茅玉麟秘書長任團長,交通、鐵路、公路、建工、環保等行業12個單位派員參加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訪問團一行15人,赴臺參加“第一屆兩岸節能環保論壇暨綠色商機懇談會”。訪問團與臺灣同仁就城市軌道、城市環保、爐渣處理、企業發展等方面議題進行了廣泛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
 
       
 
  論壇主席亞太綜合研究院王仁宏先生、海基會林中森董事長、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茅玉麟秘書長分別致詞,兩岸30余位專家、學者在臺北、高雄、臺中分別舉辦了論壇,圍繞“兩岸綠色低碳建設與交流合作”、“兩岸綠色環保建設創新與合作”兩個主題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報告、研討與交流;并分成3個專題小組,就“軌道交通及場站開發建設”、“捷運高鐵車站與綠色城市發展”、“城市土壤、空氣及水源污染防治”、“爐渣處理與資源化對策”、“鋼渣再利用”、“兩岸實質合作進軍海外市場”等問題進行商機懇談。    
    
       
 
  專家們針對兩岸同行共同關心的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熱點­——TOD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討論。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杜心言教授表示解決國內各城市在建設城市軌道交通這類公益性質項目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和可持續發展問題,采取以軌道交通項目結合城市發展(城鎮化)進行綜合開發的方針,并采用PPP模式引進社會民間資本,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社會與經濟效益。與會者都表示了相互積極合作的愿望,如有合適的項目,提出兩岸共建JVC聯盟推進TOD合作的建議。
 
       
 
  北京交通大學榮朝和教授主要就城市化的大城市問題、大都市區的發展趨勢、軌道通勤與大都市區形態以及城際鐵路還是通勤鐵路等方面說明了自己的觀點,指出了大陸的城市發展離不開軌道交通的發展,不應該簡單限制特大城市規模,而應該積極推動其向大都市區轉型,“嚴格控制”應該變為“相對控制”來解決大城市病的問題,同時,特大城市成功向大都市區轉型的核心任務是構建軌道通勤體系,包括沿線土地的綜合利用,鐵路建設的重點也應該由現在的解決城市間的運輸問題轉向城市間的互容上來。
 
       
 
  周南山教授的主題發言主題明確,又形式新穎,周教授主要以國道6號南投段工程、暨南大學邊坡整治生態工法、臺中秋紅谷三個典型案例,介紹了在臺灣地區生態永續工程和生態工法的應用和推廣,報告中深刻體現了臺灣地區工程建設領域觀念從人定勝天到大地反撲到現在的順天應人的變革,周教授提出,工程師應有的觀念是工程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其目的在改善社會環境和生活水準,故工程的設計應有景觀保護和環境永續發展的觀念,否則工程師只是工程“匠”而非工程“師”。
 
       
 
  分組討論時,武漢重德環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冀更新董事長就“爐渣處理與資源化對策”、“鋼渣再利用”兩個議題做了專題報告。他表示隨著鋼鐵的不斷生產,鋼渣的不斷形成,無處可堆鋼渣的企業不得不請科研人員試驗:如何利用合成材料做成口袋,將鋼渣一袋袋地裝起來,然后垂直堆放,并表面綠化,以求得更大的堆放空間和降低污染,這實際上是揚湯止沸,并沒有釜底抽薪。這只是把解決問題的時間后移,留給后人解決,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通過20多年治理鋼渣的努力,內地環保企業獨創出鋼渣磨細粉技術,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管理和設備制造經驗,鋼渣治理具國際領先水平。兩岸如若合作必將能還寶島更多凈土。
 
       
 
  訪問團一行參訪了中興公司BIM中心、臺北車站BOT項目、高雄捷運美麗島車站、臺北大安森林公園站、暨南大學綠色邊坡工程等項目工程及澄清湖高級凈水廠水處理項目。團員們參訪時紛紛表示臺北、高雄、臺中等臺灣都市化區域的城市交通規劃與建設頗有成效。如,臺北鐵路的地下化工程從上世紀80年代起持續多年改造建設,雖耗時較長但成功做到把原先對城市交通影響和干擾極大的傳統地面鐵路埋入地下,市政面貌大大改觀。并且為其后多年才相繼建成開通的地鐵、高鐵、機場捷運、公路長途客車轉運站做了預留,使得各種交通方式能夠很方便地緊密結合在一起,方便旅客出行換乘,也有效優化了城市的時空結構;高雄因地制宜規劃建設其統一的地鐵與有軌電車系統,構建起有效分工的城市軌道交通體系。臺灣城市交通規劃建設的經驗對大陸有關城市提高城市規劃和交通規劃水平,治理交通擁堵很有價值。同時臺灣對節能減碳、綠色環保問題的高度關注,所具有的綠色建筑理念,和嘗試使用的各種新技術、新工藝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成功大學建筑系節能環保建筑中心林憲德教授主持的“夢幻建筑”、盟鑫等公司采用加勁擋土墻、沙腸袋、透水路面等所體現出來的節能減碳、綠色環保功效讓人耳目一新。大陸近些年經濟增長成就斐然,但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代價也非常大,如何轉變增長模式,實現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重大戰略問題。臺灣各界在節能減碳、綠色環保的建筑理念及相關技術、工藝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也非常值得大陸參考借鑒。
 
       
 
  此次交流活動得到了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臺灣中華企業環境保護協會、亞太綜合研究院、臺灣鋼鐵工業同業公會、臺灣環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臺灣世曦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臺灣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臺灣日勝生公司、臺灣華光工程顧問公司、臺灣高鐵公司、高雄捷運公司、臺灣混凝土協會、臺灣鋼鐵工業同業公會等10多家單位、學會的接待,對兩岸工程界提升技術水平和友好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兩岸與會專家表示此次交流活動,在空間上是大陸與臺灣海峽兩岸的交流,在工程技術、節能環保上是人才培養與技術經驗的交流,在情感上是炎黃子孫的大聚會。這次考察和交流促進了雙方的相互了解、相互借鑒,推動海峽兩岸學術界和產業界建立長期交流關系和合作機制,取長補短共謀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攜手并進。雙方將繼續組織兩岸相關產業進行深入且更加專業化的交流活動,促成兩岸在經濟和技術上的成功合作,攜手并進,為兩岸合作走向世界搭橋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