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3月1日,應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的邀請,由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韓風險為團長,中國大陸交通行業設計咨詢、施工、科研和高等院校等8個單位組成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訪問團一行13人,赴臺參加了“2016年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學術交流活動”。本次交流活動包括“海峽兩岸軌道交通建設技術創新研討會、茅以升基金會與臺灣新竹交通大學學術交流、臺灣土木工程項目參觀考察”等內容。
   
 
      “2016海峽兩岸軌道交通建設學術交流研討會”于2月24日在臺灣大學臺灣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際會議廳順利舉行。與會代表首先通過觀看茅以升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影片《天空那顆閃耀的星》,緬懷了茅老在學術領域、工程領域、教育改革、科普教育和學會建設諸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輝煌業績。會議圍繞大陸高鐵及城市軌道交通近年來建設突飛猛進的態勢及臺灣捷運面臨地形與地質困難狀況下的技術創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會上,7位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領域的專家學者通過精彩的學術報告,就交通基礎設施重大結構安全面臨的若干問題、輕軌長跨徑橋梁與軌道界面之規劃研討、軌道交通與城市空間可持續發展、都會區潛盾隧道之設計及施工挑戰(以臺北捷運松山線DG166標為例)、高速鐵路無砟軌道施工技術、桃園國際機場捷運三重林口段(DE01標)之設計與施工、軌道交通橋梁產業狀態及新時期發展技術途徑探討等方面進行了交流和研討,使與會者深入了解了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及軌道交通技術發展、建設進程和學術研究前沿。
 
   
 
      下午,在臺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家的陪同下大陸訪問團參觀考察了即將開通運營的桃園國際機場捷運項目新北產業園區站(A3)和泰山站(A5)。桃園國際機場捷運項目連接國際機場、臺北車站及高鐵桃園車站,全線51公里,15座高架車站,7座地下車站??商峁┨覉@國際機場出入旅客安全、便利、舒適和高水準的捷運服務。其中 A3站與捷運環線交匯,提供轉乘及旅客預辦登機與行李交寄服務;該站還適應臺風暴雨氣候多發的特點,在車站進口設置防水閘門,平時平置作為大門口地坪,涌水高度達到警戒水位自動豎立防止雨水倒灌車站。A5車站的站臺與公路高架道路共構,在公路建設期,即在門式橋墩上部預留捷運車站建設條件,保證了在復雜環境困難條件下車站的修建。
 
    
 
      25日,訪問團赴新竹交通大學參加交流活動,新竹交通大學陳俊勛副校長和工學院黃炯憲副院長及王彥博教授出席活動。會上,茅玉麟秘書長就“茅以升公益橋”修建的意義和實施模式及“茅以升班”優質生源和培養模式做了簡要介紹。新竹交大希望相關專業學生參與此項公益行動,共同為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學創建安全便利的求學之橋。會上還回顧了交通大學120年的悠久歷史以及五所交大的淵源,5所交大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值此共同慶祝建校120周年之際,希望交大之間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發展。
 
   
 
      交流活動后,訪問團搭乘高鐵由新竹到達臺中,實地考察了列車運行情況和新竹、臺中車站。臺灣高速鐵路是連接臺灣的臺北市與高雄市之間的高速鐵路系統,貫通臺灣西海岸,以臺北為起點,經板橋、桃園、新竹、臺中、嘉義、臺南至左營,共八個車站,全長345公里。高鐵采用日本新干線技術,最高營運速度300公里/小時。它的開通使往返臺北高雄兩市的時間縮短為1個半小時。臺灣高鐵車站雖設計簡約,但功能齊備,便捷的路線班次、多元的購票服務、貼心的列車服務、便利的轉乘接駁、周全的車站設施和服務設計,無不給訪問團團員留下深刻的印象。
 
      訪問團還參觀了高鐵控制中心、六號高速公路高架新建工程、臨海公路的高屏橋梁工程(斜張橋),考察了奇難險峻的臺灣橫貫公路、蘇花公路和臺灣最長的雪山隧道,并進行了實地交流。通過一周的交流考察活動,各位團員普遍感覺到臺灣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工程建設規劃控制科學,前后預留合理;結構設計精細,注重工程與人文環境的協調,防排水處理巧妙;施工過程中,注重環保;高鐵車站設計簡約但以人為本、功能齊全,服務周到。這些都值得大陸在鐵路、公路、城市軌道交通及城市建設規劃、設計和施工中參考借鑒。
 
 
      此次交流活動得到了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臺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榮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日勝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新竹交通大學等多家單位的接待,會見了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理事長呂良正、世曦公司董事長李建中、新竹交通大學陳俊勛副校長等,并互贈了紀念品,對兩岸工程教育界提升技術水平和友好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與臺灣同行深入交流的基礎上,此次臺灣之行也為團員們提供了互相了解、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平臺。參加赴臺交流的全體團員一致認為,在茅以升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此次活動將激勵兩岸專家學者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弘揚茅老偉大的“愛國、科學、奉獻、奮斗”精神,通過進一步開展學術交流,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岸和平交往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