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茅以升就任錢塘江橋工委員會主任,提出了《錢塘江橋建設計劃書》。隨后,擔任錢塘江橋工程處長,主持建造錢塘江大橋。錢塘江大橋,是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鐵路、公路兩用橋。該橋在工程技術上的成就,增強了國人在橋梁結舌方面的信心,令國外同行對中國的橋梁建筑工程師刮目相看。錢塘江大橋的建成,改善了浙江南北的交通狀況,在抗日戰爭的關鍵時刻,為支援淞滬抗戰,疏散民眾,轉移戰略物資,保存我方有生力量,做出了巨大貢獻。建國后,仍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繼續發揮作用。

1937年9月26日,錢塘江大橋建成通車。圖為從北岸引橋對面拍攝的大橋全景。


1937年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抓緊了戰略物資的轉移,錢塘江大橋的建成通車,
為中華民族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圖為滿載難民和戰略物資的列車通過大橋駛向大后方。


1937年12月,日軍兵臨錢塘。為阻止日軍南犯,茅以升以民族利益為重,
忍痛將大橋主體關鍵部位炸毀。圖為炸毀后的錢塘江橋


茅以升與錢塘江橋總工程師羅英在建橋工地上。


固定沉箱的鋼筋混凝土錨



施工現場

錢塘江橋建成見于美國報紙


抗戰勝利后,茅以升組織班子重修了大橋。1949年5月3日,蔣軍湯恩伯部撤離杭州時,又炸壞了橋面一部分。新中國建立后,茅以升又一次修橋,使錢塘江大橋又重新通車。圖為1987年錢塘江大橋通車50周年時,茅以升故地重游。

五十年后重上大橋,撫摸欄桿,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