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燕
海外赤子報國之橋

在已掌握大致情況的基礎上,每到一地,父親稍事休息,就找來當地華人團體負責人,詳細了解該地華人具體情況、思想動態,然后親自寫稿。每次講話,他都能講出確切數字和該地華人主要動態,他們倍感親切。每次講完,掌聲不斷。最難忘匹茲堡華人協會舉辦的歡迎會,采取聚餐的形式,到會者每人帶一只拿手好菜,氣氛熱烈、溫馨。
父親在會上發表即席演說,情真意切,極富感召力,反響強烈。
父親講完了,好幾位年過半百的老人,臉上掛著淚花,向父親詢問起大陸上白發雙親的情況,表示要回國探望并考慮定居。有兩位戲迷,還拉起了胡琴,唱起了多年未唱過的“武家坡”、“女起解”,旁邊的人不停地給他們糾正咬字、發音。有人說,他們來美國已經30多年了,從來沒這樣盡情歡樂過!好像母親來看望他們了,他們不再孤獨了。
正像父親在講話中所說:“我們中國科協準備做一座橋梁,一頭是中國的科技界,一頭是美國的科技界中的中國同胞,我們愿意搭這樣一個橋梁,讓各位在橋上走過!”父親以84歲高齡之軀赴美,為大洋彼岸的炎黃子孫架起了報國之橋。
科學與文學結合之橋
父親興趣極廣,在美國留學時,編過劇本、演過戲。抗戰期間,唐山交大遷往貴州平越,祖母時常請交大同學課余到我們家來唱京戲,活躍生活,父親也偶爾聽幾段。回北京后,他工作更忙,就利用僅有的一點閑暇從事寫作,寫作內容一是科技,一是文藝,兩者往往結合得很緊密。在1963年2月人民日報上連載的《橋話》這座橋把橋的知識介紹給人民。
《橋話》全文共分四節,扼要地說明了什么是橋、橋的作用、橋怎樣在運動著以及橋梁的藝術。《橋話》是以生動的文學語言來寫的,發表后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橋話》全文共分四節,扼要地說明了什么是橋、橋的作用、橋怎樣在運動著以及橋梁的藝術。《橋話》是以生動的文學語言來寫的,發表后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除了《橋話》,他還請人把古詩中有“橋”字的詩句抄錄下來,準備從文學來談橋的歷史、橋的作用,使人能從多方面去認識橋、愛橋。他寫的趙州橋、古橋的歷史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他為科學與文學之間架搭了溝通之橋。
幫助青少年通往智慧之橋
是的,父親一生除了建造許多物質橋梁,最重要的工作,就在于進行科普創作,幫助青少年獲取智慧。他常說:錢塘江橋只是一座橋,而培養青少年,使他們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卻是一代人的大事。這一代人是未來祖國的希望啊!
父親晚年尤其喜歡與青少年在一起,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作過數十次報告,小聽眾不下三萬人。此外,他還與外地青少年通信往來。河南新鄉市解放路第二小學的138名小學生每人給茅爺爺送1只雞蛋,表達他們對茅爺爺的感謝之情!

父親晚年患眼疾,看書、寫作十分不便,但他還是盡量想辦法為青少年多作一些報告,多提供一些知識。
近五年來我從事弱智兒童的教育與科研。為了社會責任感和工作的需要,我開辦了一所弱智兒童學校,請父親擔任名譽顧問,他欣然同意。在開學典禮上,他還叫人送來一幅題詞:“時雨春暉,保我赤子”。
由于父親和孩子們心連心,所以在父親遺體告別儀式上,治喪委員會還同意首都青少年代表來參加吊唁儀式。送來自制的10個紙花圈,每個花圈上面寫著一個字,合起來是“茅爺爺我們永遠還念你”。
助人解難之橋
每月發工資后,他總是先要家人按“慣例”,寫好匯款條,把資助的錢寄出,然后才量入為出地計劃開支。有位親戚,早年患精神病,喪失勞動能力,父親每月接濟他,達40年之久。
老科學家竺可楨去世后,父親非常關心他夫人竺伯母。當他得知竺伯母腳上患雞眼痛得難以行走時,就叫我送去治雞眼的藥。每年春節,他都要由人攙扶到她家問寒問暖,直到她去世。
一位楊編輯患了重病,父親親自給他送去當時醫院還恨珍貴的新藥,治好了他的病。父親去世后,楊伯伯的女兒給我寫了一封充滿激情的信;茅伯伯健步上下醫院樓梯探病送藥等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保姆年老后患有心臟病,父親到日本開會,為她買了“脈通”。我大哥要從瑞士回來探親,寫信來問要帶些什么。父親自己什么也不要,卻一定要大哥給這位老保姆買一只表。
父親就是這樣,工作極度繁忙,還把心放在每一個人身上,搭起可貴的助人解難之橋。
溝通心靈之橋

有一回,父親的一位好朋友與同事發生了矛盾,對處理一項橋梁工程的方案意見不一,甚至發展到惡語傷人的地步。事后,這位朋友很感后悔,但又不愿認錯。他來找父親,一肚子委屈,還要批評那位同事不尊重他。父親耐心傾聽他講完事情的全過程,從中找到疑點,層層追問下去,終于使他道出了心靈深處的問題:自卑。他沒有學歷,是自學成才的,因而處處怕人看不起他。其實,他那位同事的設計方案是正確的,只是態度不好。父親安排老朋友住下后,就趕往他的同事家。在細聽了原委之后,肯定了他的正確意見,也批評了他的態度,使他心悅誠服。第三天,他來到我們家,兩人消除了疙瘩,一起回到了辦公室。
事后,兩人都來向父親道謝,感謝他搭建的這架溝通心靈之橋。
記得還有一件事。父親有一位朋友與妻子感情不和,常常來向他訴說心中的苦悶。朋友的妻子也常來告狀。父親在百忙之中對這兩方面作了深入的了解,然后分別做他們的思想工作,使這個瀕于破裂的家庭,重新恢復舊日的歡樂。
父親是個勤奮的架橋人,我所寫的,難免掛一漏萬。他架起的物質的和精神的橋梁,將永遠飛跨在祖國的江河之上,閃爍在人們的腦海之中。
(作者系茅老四女,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