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1日,鐵道技術研究所在唐山誕生,這是新中國第一個行業科研院所。1950年9月,中央財經委員會邀請時任中國交通大學校長、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兼任鐵道研究所所長。1952年專任鐵道研究所所長,1956年任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到1981年卸任,歷時32年之久。老院長在主持鐵科院32年里,嘔心瀝血,辛勤耕耘,忘我奮斗,從創建奠基到新址籌劃,從延攬人才到搬遷京華,從環線建設到合作基點,從科學研究到規劃制定,從院所建制到裝備建設,從國際交流到人才培養,都傾注了茅以升老院長畢生學養和巨大熱忱。茅以升老院長1954年提出了“一切為科研,科研為運輸”的辦所(院)思想,一直以來成為鐵科院遵循的基本方針。在茅以升老院長 32年的辛勤耕耘下,到80年前后,鐵科院已經初步發展成為鐵路行業專業齊全、技術雄厚、人才匯集、裝備先進的綜合性專業研究機構。可以說,茅以升老院長是鐵科院的奠基人,中國鐵路科技事業的開拓者,為中國鐵路科技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作為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參與了修建武漢長江大橋、人民大會堂結構安全審定等重大工程建設。茅以升老院長一生潛心科研,孜孜以求,是中國土力學的開拓人。主持修撰了《中國石橋技術史》等巨著,先后發表文章達230余篇。1953年起被選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長,1956年成為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協會個人會員。茅以升老院長一生關注和傾心教育事業,是享譽中外的科普教育大家。茅以升老院長還是思想進步、具有濃厚家國情懷的社會活動家。先后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人大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科技規劃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技術科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普協會副主席等社會團體機構負責人。他是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的主要創始人,一直擔任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茅以升的卓越成就,得到國內外的廣泛承認。1979年獲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卓越校友”獎章,1982年被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1984年被選為加拿大土木工程學會榮譽會員。1987年,茅以升老院長以91歲高齡,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一生追求進步的崇高夙愿。

      茅以升先生還是卓越的鐵路科研事業奠基人。我們黨和國家長期以來十分重視鐵路科學技術的發展,早在1949年8月,軍委鐵道部就下令籌建鐵道技術研究所,新中國成立5個月之后,研究所正式成立,并于1956年擴建為鐵道科學研究院。在1950年至1981年的32年間,茅老歷任所長、院長,他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依靠鐵道部的直接領導,組織路內外的協作,為新中國的鐵路科技事業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提出了“一切為科研、科研為運輸”的發展方針,多次主持制定鐵路科技發展規劃,推動國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將鐵科院從4個研究小組發展到10個專業研究所,從初期的60人發展到4000名職工,累計取得2000多項研究成果,逐步建立起專業齊全、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科研攻堅能力的綜合性研究機構,為新中國鐵路建設事業培養了一支相當規模和水平的專業科研隊伍,為鐵路科技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鐵科院的科技工作者們沒有忘記茅以升老院長這位豐碑式的拓荒者,他們將鐵科院內的主干道命名為“茅以升路”,并在新建成的院史館中用一個獨立的展廳來展現茅老輝煌的一生,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百年之前,中國鐵路裝備落后、路不成網、任人擺布、支離破碎;如今,我國鐵路已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人便其行、貨暢其流,各專業領域已達到或引領世界先進水平,鐵路人自信滿滿地踏上了“走出去”的歷史征程。這中間的巨大飛躍離不開以茅以升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鐵路科技工作者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茅老先生“愛國、科學、奉獻”的精神凝聚了廣大科技人員的報國情懷,激勵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不畏艱險敢于奉獻、刻苦鉆研勇于攀登的熱情。

      2020年是鐵科院建院七十周年。周鏡院士在文中深情回憶與茅以升院長共同開創事業的歷程。一生中與鐵科院深厚的情緣。

《周鏡院士建院七十周年文章》

      1950年9月,新中國誕生之初,我從美國留學歸來,到鐵道技術研究所(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前身)工作,至2018年退休,與鐵科院結下了一生緣、一世情。尤其是茅以升老院長,用自己的言行感召著我們。他是我治學上的良師、人生旅途上的榜樣。在建院70年之際,回首往事,歷歷在目。

      新中國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依照茅以升、唐振緒等專家的建議,決定籌建一所為全國鐵路服務的科學研究機構,1950年3月1日,鐵道技術研究所成立,9月,茅老任所長。在建國初期成立一個這樣的鐵道科研機構,顯示出了他的遠見卓識。盧肇均院士于1950年8月由美回國,追隨茅老服務新中國鐵路建設的腳步來所。我是同年11月報到,歐陽葆元從唐山鐵道學院畢業前來,我們“三劍客”開始了土木組土工室的籌建,而當時的土木組一共僅12人。

      在盧工的帶領下,參考我們在美國學習的知識和帶回的資料,依靠研究所的實驗工廠,到1952年建成了一個物理力學性的實驗室,開始進行基本土的試驗。當時,上級還沒有給我們下達試驗任務。記得接受的第一個任務是,蘇聯援助我國建設太原重工業基地,他們的專家要求對廠房地基的黃土進行試驗,而國內其他系統還沒有一個能為工程做土工試驗的單位,于是,重工業部慕名找到我們來做黃土濕陷性試驗。我們很快完成并出具了試驗報告,蘇聯專家非常認真,就報告中的不解之處,專程找到唐山試驗室。交流后,我們才知道美國和蘇聯兩國在土工試驗的方法和一些標準的表達上是有所差異的。當時,蘇聯專家特別送給我們很多蘇聯的地基規范和試驗方法的資料。試驗圓滿完成后,重工業部為表達謝意,還撥款給我們一筆經費以改善設備。

      1953年,在北京籌建研究所新址時,茅老與我們一邊做科研,一邊建設家園。為了有效地學習蘇聯經驗,院里開辦了短期俄文速成班。茅老當時已經是橋梁大師,但他仍然把自己當成一名普通學員,與我們一起上課。年近60歲的人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還學習不停,晚上就睡在沒有暖氣的辦公室,周末也不回家。就這樣,我們初步掌握了俄文閱讀能力,為自學蘇聯專業資料創造了條件。

      大規模鐵路建設開始后,蘇聯專家都要求進行地質和巖土的勘探試驗,為此,鐵道部開辦了工程地質的專業培訓班,我們土工室為培訓班開講了巖土工程,為各設計院、工程局培訓了最早的一批土工試驗技術人員,并提供了試驗室所需的有關設備,還編寫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土工試驗》規程,積極及時地支持了鐵路的建設,也為土工室與各設計院、工程局以后工作交流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前,眾所公認,茅老已經是中國土木工程界的領軍人。解放后,他被推舉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長。1953年全國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學習蘇聯經驗。在各部門基礎工程建設中,都要進行巖土工程有關勘探、土樣化驗和工程設計,這在國內完全是空白領域。有鑒于此,茅老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北京分會下,成立了土工組,茅老親自擔任組長,清華大學陳梁生教授任副組長,于1954~1955年期間,組織有關專業部門和高等院校,利用星期日休息時間,每兩周舉行一次巖土工程有關的系統講座,共開講21次。還舉行了多種報告會,茅老親自主持和作報告,盧肇鈞和我也都參加過。

      1957年,成立了全國性的中國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會學術委員會,茅老是主任委員。經茅老與國際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協會創始人Terzaghi教授聯系,我國參加了國際土協。這是我國第一個參加國際學術團體的學會。同年,茅老和陳宗基教授代表學會參加了在倫敦召開的第四屆國際土協學術大會。在大會的討論中,茅老介紹了武漢長江大橋振動管柱基礎技術。學會(現名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巖土工程分學會)的成立,為我院與國內、國際巖土工程學會的同行專家教授的交流、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平臺。

      1978年改革開放后,在茅老建議下,學會改名為中國土木學會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會,秘書處掛靠在鐵科院。盧肇均、我和楊燦文先后任學會第二、三、四屆理事長至1999年。之后,葉陽升擔任副理事長至今。

      學會于1979年8月邀請美國Marshall教授率土工方面專家代表團來華交流訪問。先后在北京、武漢、南京和上海介紹了美國土工技術,特別是測試技術的新發展,給我國土工學術界很大啟發。我院通過Marshall教授與美國鐵道學會(AAR)以及土工試驗儀器制造公司取得了聯系。經院領導同意,土工室楊燦文作為訪問學者訪問AAR,隨后又有多人訪問AAR的FAST試驗場,在試驗場為我們的RC軌枕性能進行了測試;此外,我院引進了一批先進的土工測試設備,使土工試驗室成為全國最先進的試驗室之一,為我院培養研究生創造了條件。當時引進的動三軸儀仍然采用機械式自動記錄測試數據曲線,經我院在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進行改進,采用計算機編程對試驗過程、數據采集和分析、試驗曲線的繪制等實現全部自動化,在當時國內也居于領先地位。

      上世紀80年代,深圳特區設立并開始大規模建設,我們土工室也參與其中。過去我們對地方機場建設并無接觸,也無了解。時任民航總局總工程師的陸孝斌特意邀請我院去參加機場地基處理投標,結果我們一舉解決了軟基機場的巖土問題,從而在深圳一炮打響。這是我院參與深圳建設工作的發端,也為我院深圳分院的建立創造了有利條件。和民航局陸總工程師的認識和交流,也正是基于1954年茅老在北京學會活動建立的平臺,陸總參加了當年的培訓班。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轉眼間,茅老離開我們卅年了,但他的光輝身影依然照耀著我們前行的道路。茅老對土工學科的建立、對中國鐵路的發展,乃至國家建設,都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在建院70周年之際,我更加深切地懷念老院長、橋梁大師茅以升先生。

      茅老對鐵科院的貢獻贏得鐵科人的深深尊敬,茅老對鐵科人的深情贏得了鐵科人加倍的回報。1991年,鐵科院和茅老生前擔任過職務的10余家單位一起發起成立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從那以后,鐵科院的歷任領導一直把繼承茅老事業,弘揚茅老精神作為院內的重要工作,同時對茅以升基金會的工作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特別是新一屆領導,在院內建立了茅以升紀念館,建造了茅以升銅像,并把此作為院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把繼承茅老事業、弘揚茅老精神提高到一個新境界。70年來,鐵科院從成立之初到今天發展成為擁有數千名科技人才隊伍的大型高科技企業集團,成為鐵路行業專業齊全、技術雄厚、人才匯集、裝備先進的綜合性專業研究機構,取得輝煌的成就和發展,可以說,茅以升老院長作為鐵科院的奠基人,一定是倍感欣慰。

      每年清明節到來之際,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橋梁委員會及橋梁界專家都相約聚集在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茅以升銅像前,共同祭奠我國現代橋梁工程的奠基人,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茅以升先生,緬懷他為中國橋梁與鐵路做出的杰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