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工作報告 
王麟書 常務副主任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在這里舉行第二十二屆頒獎大會。首先請允許我代表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向遠道而來參加這次盛會的領導和同志們表示熱烈歡迎!對各位獲獎者表示誠摯的祝賀!向為本次頒獎大會給予大力支持的東南大學表示衷心的感謝!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為繼承他未竟的事業,由他生前擔任過職務的10余家單位于1991年發起創立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后發展為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目前有全國政協、九三學社中央、中央統戰部、中國科協、原鐵道部、交通運輸部、住建部、水利部、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西南交大、北京交大等50余家委員單位。現任主任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原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
基金會自成立以來,秉承建會宗旨,弘揚茅以升先生的豐功偉績和崇高精神,開展科技獎勵、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科學普及等活動,促進中國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多次受到有關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的高度評價。
基金會成立22年來,重點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弘揚茅老精神,繼承茅老事業
茅以升先生是中國科教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的愛國、科學、奮斗、奉獻精神,是中國科教工作者精神的集中體現。基金會為弘揚茅以升先生精神,開展了多項紀念活動。
1996年,基金會聯合相關單位在錢塘江橋畔豎立起第一座茅以升塑像,江澤民主席為塑像題名“茅以升先生像”;2006年,基金會在茅以升先生母校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又豎立起一座茅以升塑像,溫家寶總理為塑像題名“茅以升先生”。基金會配合相關單位在西南交通大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等單位豎立起12座茅以升先生像。
在基金會的推動下,全國政協、九三學社中央、中國科協先后隆重舉辦了紀念茅以升先生誕辰100周年、110周年座談會,溫家寶、李瑞環、韓啟德、錢正英、宋健、周光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
2007年、2012年,基金會與原鐵道部、交通運輸部、住建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等單位聯合舉辦了“紀念錢塘江大橋通車70周年紀念大會”、“錢塘江大橋通車75周年紀念會”。會上展示了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對為保衛和養護錢塘江大橋做出貢獻的浙江省檔案館、上海鐵路局、錢塘江守橋模范中隊等單位進行了表彰。
基金會配合杭州市政府、上海鐵路局、鎮江市政府先后建立了“錢塘江大橋紀念館”、“茅以升紀念館”等。配合中央電視臺“永遠的豐碑”欄目制作播放了“茅以升專輯”和專題片“茅以升與錢塘江大橋”。基金會向國家天文臺申請,經國際天文聯合會批準將18550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茅以升星”。在中國科協和國家郵政總局聯合發行的第四組《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中,茅以升先生等四位科學家入選。
二、開展科技獎勵,激勵科技創新
獎勵在科技教育事業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杰出人士,基金會設立的“茅以升科學技術獎”是由國家科技獎勵辦批準,依靠社會力量設立的科技獎勵項目。該獎項包括橋梁大獎、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大獎、鐵道工程師獎、建造師獎等10余個獎項。2007年,基金會將獎勵工作擴展到美國,在茅以升先生母校卡內基——梅隆大學設立了“茅以升博士卓越獎學金”,用來獎勵該校優秀的中國留學生。
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始終堅持公開、公平的評選原則,嚴格審批程序,確保了評選質量。22年來,先后獎勵相關領域優秀科技教育人才2300余人。獲獎者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覆蓋了土木工程領域優秀的工程技術人才,理工農醫各方面的優秀科研人員,大中學校的優秀學生等。所設橋梁大獎、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大獎已成為我國土木工程界公認的最高個人榮譽獎,先后評選出的35位獲獎者都是在我國橋梁及土力學工程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頂級人物。
茅以升科學技術獎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受到了國家科技部的表彰。
三、開展學術交流,促進科技發展
基金會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先后邀請了著名科學家、兩岸四地以及美、英、日、韓等國家的院士、專家進行學術交流,舉辦國際大型學術會議。
在美國匹茲堡召開的第24屆國際橋梁技術大會,并主辦“中國主題年”活動。來自中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近3000人出席。
2011年9月,基金會與中國工程院、重慶市人民政府、國家外專局在重慶聯合主辦了“茅以升先生誕辰115周年紀念大會暨國際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高峰論壇”。來自6個國家的18位橋隧院士、專家及工程技術人員近400人出席會議。
為推動我國橋梁事業的發展,基金會橋梁委員會先后舉辦了有兩岸四地及海外華人專家參加的“21世紀橋梁工程的創新與展望”論壇;與美國聯邦公路署多次聯合舉辦“中美橋梁技術交流會”等。
在古橋研究方面,先后舉辦了四屆“中國古橋學術研討會”,并推動福建省、江蘇省、浙江大學、紹興市成立了古橋研究中心;先后承擔了中國科協、國家文物局、國家出版總署的研究課題。
四、加強兩岸交流,促進祖國統一
基金會為完成茅以升先生架設海峽兩岸交流之橋、促進祖國統一的夙愿,積極開展海峽兩岸土木工程界科技交流與合作,使兩岸交流成為基金會工作的一大亮點,得到國臺辦及相關部門的高度認可。
2000年,以基金會主任、兩院院士張維先生為團長的訪問團首次踏上寶島臺灣進行學術交流,取得圓滿成功。此后10余年,基金會先后10次組團赴臺訪問, 10余次接待臺灣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參訪團,組織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合作交流活動。
在接待來訪中,基金會組織臺灣工程技術人員參觀了許多大陸橋梁建設的典范,如錢塘江大橋、江陰大橋、潤揚大橋、蘇通大橋、杭州灣大橋等大型橋梁工程。組織臺灣參訪團兩次考察了青藏鐵路,團員們無不為大陸工程技術人員在世界屋脊建造鐵路大無畏的開拓創新精神所感動。2010年,以孫永福副主任為團長的訪問團,一行19個單位30余人赴臺參加了學術交流活動,這是兩岸交流活動參與單位最多、接待規格最高的一次。2012年,首次在臺灣南部召開技術座談會,提出要在論壇交流的基礎上拓展兩岸的產業合作,臺灣多家媒體予以宣傳報道。
五、           傳播科普知識,開展工程教育
傳播科普知識方面,基金會舉辦了“茅以升先生生平事跡展覽”、“橋梁知識與中國橋梁建設成就大型圖片展覽”;編輯出版了《茅以升科技文選》、《茅以升橋話》、《架起通向科學的橋》等科普讀物組織“北京高校建筑結構設計聯賽”、“北京青少年赴港澳夏令營”等活動。
為傳承茅以升先生“先習后學”、“邊習邊學”的工程教育思想,舉辦了由6所大學參加的“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座談會”;支持西南交通大學建立“茅以升橋梁研究所”、“茅以升學院”;推動北京交大、中南大學、東南大學等10所高校建立“茅以升班”;支持鎮江市成立“茅以升中學”,杭州市成立“茅以升實驗學校”等。
六、開創公益項目,促進社會和諧
為響應國家建設新農村的號召,為我國偏遠貧困地區少年兒童架設安全求學之橋;踐行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為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學子搭建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的平臺,2011年基金會啟動了“茅以升公益橋”項目。這一善舉,得到交通運輸部、住建部、原鐵道部、教育部和有關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的支持。
2012年6月,首座“茅以升公益橋”在重慶市彭水縣太原鄉落成,主任王志珍、第一副主任孫永福、副主任周海濤出席竣工儀式,此橋解決了太原鄉中心小學的700多名小學生和3000多名村民過河難的問題。“茅以升公益橋”的修建在當地產生了良好效應,就此彭水縣人大開展了100座人大代表“便民橋”建設活動,可解決10萬余人出行難的問題。第二、三、四座“茅以升公益橋”正在積極籌建中。
 
同志們,基金會成立22年來不斷發展,為國家、為社會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同時,基金會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我們誠懇地期望各位領導、來賓和社會有關方面,繼續對基金會各方面工作給予更大的支持與幫助,為實現中國夢,共同弘揚茅老“愛國、科學、奮斗、奉獻”的精神,開創基金會事業光輝燦爛的明天。
最后,讓我們以茅以升先生的一句名言共勉。“人生一征途耳,其長百年,我已走過十之七八,回首前塵,歷歷在目,崎嶇多於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曰奮斗。”
謝謝大家!
 
 
2013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