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4月26日,第三屆全國高校“茅以升班”經驗交流座談會在重慶交通大學舉行。“茅以升班”旨在以茅以升先生的工程教育精神為思想內核,實施英才教育,培養卓越人才。目前,全國已有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天津大學、中南大學、東南大學等十所高校先后建立了“茅以升班”。本次會議得到了重慶市人民政府、市教委的高度重視,分管教育的副市長吳剛、市教委主任周旭會見了與會專家。歡迎儀式由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王智祥教授主持,校長唐伯明教授致辭。
在專題論壇上,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茅玉麟作了“淺析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的主題報告。針對當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她認為應該摒棄“填鴨式”教育,轉向“啟發式”教育,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出發,進而加強理論培養和實踐教學。她還分析了茅以升先生對工程教育的反思,以茅老主持錢塘江大橋建設、踐行工程教育改革為例,闡釋了“習而學”工程教育思想的現實指導意義。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副處長侯永峰對“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從實施背景、重點任務、主要目標等方面作了詳細說明。他認為未來的工程人才不但要具備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術和能力,還需具備跨學科學習、研發能力,具備人文情懷和綜合能力,在創新、領導、終身學習、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以適應多元文化環境需要。他談到卓越計劃實施的關鍵環節在于四個方面:一要創新人才培養,改革教學方法,引入研究型教學;二要加強工程型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三要擴大對外開放,吸取國外成功經驗,適應企業“走出去”戰略;四要從學校層面做好配套工作,提供校企合作的平臺,完善學生選拔制度。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副主任、南開大學校長龔克提出“大工程觀”,認為是集工程技術與包含環境、經濟、人文、審美等要素的工程倫理、工程哲學、工程社會學、工程美學為一體的“超越”。面對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挑戰,工程教育實踐中“大工程觀”需要將工程素質的培養納入素質教育框架,促成三個轉變:從“學科為本”回歸“學生為本”,真正實現“一切以學生成長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宗旨;從“傳授知識”到“提升素質”,改變灌輸式教育;從“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培養學生知識、能力在內的各方面素質全面發展。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馮鵬曾作為指導老師參加了第一座“茅以升公益橋”的建設。他作了題為“茅以升工程教育思想的學習體會、思考與教育實踐”的主題報告,認為工程教育模式的轉變在于讓知識從“傳授”變為“發現”。他鼓勵學生進行實踐展示,認為“創新能力就是要讓學生‘想’起來,思考并形成想法”。在他教授 的《混凝土結構》課上,學生有的制作出“三國殺”版混凝土知識大比拼,有的以他的頭像設計了“馮鵬大戰混凝土”游戲。一位沉迷游戲、成績靠后的學生因為他的課變得自信,在課后給馮鵬教授發來感謝信:“我突然想往上爬爬,看看高處的風景。”
此外,重慶交通大學校長唐伯明教授、天津大學求是學部黨總支書記單小麟教授、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郭峰教授、浙江工商大學徐炎章教授分別作了“弘揚茅老精神,培育創新人才——重慶交通大學“茅以升班”工程教育探索與實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天津大學茅以升班探索與實踐”、“茅以升公益橋建設踐行茅以升工程教育思想的經驗”和“論述茅以升工程教育思想特色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主題報告,得到與會教授的高度評價,受益匪淺。
交流發言圍繞研究和探討各高校“茅以升班”如何體現“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及貫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展開,由北京交通大學原校長談振輝主持。與會專家、教授紛紛發言,大家就“茅以升班”的培養宗旨達成了“創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參與‘茅以升班’教學工作”和“建設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的師資隊伍”等八項共識。對今后“茅以升班”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附各高校“茅以升”班建設經驗匯報材料
附件一:高等教育司理工處《產學合作,共同實施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附件二:清華大學《茅以升工程教育思想的學習體會、思考與教育實踐》
附件三:南開大學《高等工程教育向何處去? —我的淺見》
附件四:中南大學《全國高校“茅以升班”經驗交流座談會發言材料》
附件五:天津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附件六:北京交通大學《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大學生成才》
附件七:重慶交通大學《弘揚茅老精神 培養卓越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