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錄自茅以升先生著作《橋梁史話》

古往今來, 橋與山水,橋與園林, 橋與歷史, 橋與人物,橋與文藝,橋與戲劇,橋與繪畫,橋與神話等等, 都發生著密切的關系。 在這里,我僅就橋與山水和園林,簡略的說上幾句。

山多水多路難修,難處就在橋。從某種意義上說,橋就是路,不過不是躺在地面而是架在空中的路。 架空的路當然要比躺在地面的路難修了。其難處是要讓下面過水行船。水由浪潮,且有漲落。水大時也要走船,水漲船高,橋面就要更高。不能“路歸路,橋歸橋”,而要宛轉自如地連成一體。

近代是在兩岸造引橋,把路徐徐地引上橋。古代則是使橋面隆起,形成駝峰,因而廣泛采用石拱橋。兩山之間的橋,奇峰突起,壁峭澗深,又是一種困難,有時就得用懸索吊橋。橋的構造與樣式,真是一言難盡。

在名師巨匠手中,爭奇斗勝,盡態極妍,終使萬水千山路路通,而且所成之橋還為山水增色。山水本來是美的,在我國往往成為風景的代名詞,橋在這樣的天然圖畫中,如不能聯芳濟美,豈非大煞風景。


唐杜甫詩“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

白居易詩“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

宋蘇軾詩“彎彎飛橋出,斂斂半月彀”

明王賢詩“橫橋遠亙如游龍,明珠影落長河中”

王錫袞詩“飛梯何須借鰲背,金繩直嵌山之側。

橫空貫索插云蹊,補天絕地真奇絕”

等等,從不同側面、角度描寫了各式橋梁與山光水色結為一體的意境。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古橋委員會秉承茅老遺愿, 是致力于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之古橋文化保護以及古橋科普知識的普及和推廣的學術性和科普性公益平臺, 愿為中國古橋遺產屹立于世界橋梁文化遺產之林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