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先生說過:“橋梁是一國文化的表征。”,為宏揚中華文化,為了繼承茅以升先生的遺志,深入研究中國古橋的科技成就和歷史文化內涵,以促進我國橋梁事業的發展,也為了推進古橋的保護和利用工作,為中國古橋進入世界文化遺產行列提供資料和研究成果,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于2009年成立了中國古橋研究委員會,下設紹興、江蘇、福建、浙江大學、寧波、浙江職業技術學院、中南大學、北京、齊魯和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十個古橋研究中心。

  繼浙江紹興、福建福州、江蘇南京、湖南長沙、貴州福泉、河北趙縣、四川瀘州、山東濰坊、浙江紹興已成功舉辦十屆古橋研討會,收集了近三百篇古橋論文。吸納了一批古橋研究專家和古橋保護熱心人士成為本會委員,帶動了各地的古橋科技的研究,并表彰了一批古橋研究和保護的積極分子。

  十個古橋研究中心與國際古橋研究接軌;中央電視臺四臺播放了《古橋上的中國》、《訪橋》等一批古橋專題片,各地報刊雜志刊登了幾十篇古橋論文,一批古橋展館的建立,《中國古橋學》電子刊物的創立都是委員們的工作成果。

  基金會古橋委員會完成了兩項國家級課題,向上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提交了由國家科協上報的《加強古橋保護刻不容緩》的政策報告。古橋研究和保護進入了中央最高領導層的視野,這是中國古橋科技研究難得的機遇,帶動了相關單位的古橋研究的熱情。

  為中國古橋的申遺,向全國政協兩次提案,得到國家文物局的認真答復。推動了全國古橋的全面普查。

  數千年來中國古橋建設經驗是我國寶貴的民族資產,雖然古橋的交通功能已漸漸遠去,但它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芒永不消逝。《石橋營造技藝》和《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橋研究工作者對中國古橋研究的腳步沒有停息,他們擔當起了保護古橋考古研究的重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中國古橋委員會以為這些研究成果古為今用,是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科學發展的軟實力和正能量。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中國古橋委員會正在古橋領域為中華文明的傳承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