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精神,繼承茅以升先生對中國古橋技術與文化研究的事業,我會決定今年繼續舉辦古橋攝影展,主題為“最美中國橋”。

自第三屆古橋攝影比賽開始以來
得到廣大古橋愛好者、古橋委員會和各古橋研究中心委員、專家、教授、學生和全國“茅以升”班同學關注和參與
歷經三個多月的作品征集、
入圍作品投票、專業評委評審
讓我們一起看看哪些作品獲得名次?

      特別說明:此次攝影展有匿名人士舉報個別參賽人員涉嫌刷票行為。經查實,已取消其網絡投票的分數。希望大家引以為戒,誠信參賽。

一等獎


圖丨霍山道士沖古橋      作者:姚新潮

王欽友
用光講究,構圖巧妙,人物、樹形與橋形相映成趣,很好地詮釋橋梁的歷史功能和建筑功能。
何旭輝
作品古橋輪廓鮮明,與橋上樹枝相映成趣,跑步的行人給幽靜的山間小橋增加了幾分活力。
鄭曉光
作品整體勻稱協調,古橋與環境相得益彰,古橋的沉穩厚重與行人的律動活力讓作品富有張力。

李哲
清晨,霧氣還未散盡,古橋、遠山的“靜”和晨跑者的“動”有機結合,構成一個絕佳的視覺對比,氣韻靈活。
周躍
山溝里一座斑駁的古橋為百姓風里雨里通行。陽光里大樹下,古橋上通行的年輕人,使人有種古今穿越的感覺。

二等獎


圖 | 烏鎮古橋      作者:葉豪俊 

王欽友
冷暖影調、風雪交加以及徐徐游來的烏篷船,與古橋一道,見證了烏鎮歷史文化的深邃燦爛,見證了人間悲喜憂傷。

何旭輝
枯枝薄雪小船酒家點映下江南古橋獨具風味,作品構圖細膩、畫面優美,好一幅詩情畫意。
鄭曉光
該作品運用雪景表現古橋之美,構圖嚴謹、色彩淡雅,如一幅充滿意境的中國畫,畫面冷暖搭配和諧,溫暖的燈光在清冷環境的襯托下,突顯了古鎮的人間煙火,使作品有了濃濃的中國韻味。
李哲
作者透過鏡頭看到雪后的烏鎮古橋,將烏鎮古橋的風情、風貌體現得淋漓盡致,猶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畫。
周躍
雪景下的烏鎮古橋,右邊前景有戶人家暖色燈光,給整個畫面增添一股暖意。色彩非常好,構圖均衡,漂亮。


金光穿洞—十七孔橋     作者:魯興宇

王欽友
構圖平緩,側逆光恰到好處地描繪出十七孔橋綻放的濃烈色彩和美麗,其驚艷的身姿足見橋梁建筑師的偉大和非凡。

何旭輝
霞光映襯出金光閃閃的十七橋孔,色彩對比鮮明,輪廓剛毅,空間感和力度感十足。
鄭曉光
作者利用每年冬至前后珍貴的時間窗口,定格了十七孔橋“金光穿洞”這一包含中國古人智慧的奇特景觀,運用影調控制明暗的方式,使作品有了較好的空間感。
李哲
作者拍下了十七孔橋難得一見的壯觀景象——“金光穿洞”,光影交錯,清晰的輪廓和剪影之美,演繹著大自然和古人智慧的結晶。
周躍
每年冬至季節都是北京影友打卡地。橋的陰影與夕陽打到橋洞的金色形成冷暖鮮明對照。構圖也完整。

三等獎


圖 |念橋邊綠影      作者:盧楷瑩

王欽友
從俯瞰的獨特視覺,一樣能表達橋梁的功能,其滄桑歲月蹉跎也一覽無余。

何旭輝
作者采用俯視視角拍攝,完美呈現了步瀛橋的殘缺之美和堅強之美。

鄭曉光
作者利用航拍,采用了垂直的俯拍角度和對角線構圖,增加了畫面的視覺力度,讓觀眾在天上領略了古橋的獨特魅力。同時,作者配合了環境中的綠植、流水,營造了一種寧靜的意境。

李哲
從作者鏡頭中俯看步瀛橋及橋邊兩岸,給人一種安靜和諧之感。

周躍
用無人機在高空拍攝,使人能完整看清楚橋的完整面貌。


圖 |王曲橋      作者:何宏圖

王欽友
作者用平實的手法來構圖,再用適當的減色烘托了王曲橋與民俗風情的年代情愫。
何旭輝
橋上迎親隊伍鮮艷的著裝和喜慶的氛圍與古橋樸實安寧的形態形成鮮明對比,是本作品完美的點綴。
鄭曉光
色彩構成上,作者使用了點綴色技巧,在大面積的冷色調中安排了醒目的紅色人物作為畫面的視覺中心,起到了色彩點綴的作用,且利用了古橋和橋上娶親隊伍產生了一種歷史與現實的獨特意境。
李哲
作者拍下了王曲橋上正迎來喜事的場景,人物衣著和周圍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使整幅作品生動而富有張力。
周躍
古橋上有一坐花轎通過,一個新的家庭誕生,今人受惠于古人。橋的石頭灰黑色與花轎隊伍的紅色形成色調反差,很有意境。


圖 |廣濟橋      作者:許華杰

王欽友
作者很好地用攝影技巧完成了特定性瞬間的抓取,與河流、磐石的色彩以及穿刺光完美地結合,橋梁年代感脫穎而出。
何旭輝
作品古橋高低起伏的身姿、粗獷的輪廓,猶如巨龍伏臥于山間,云彩間透射的陽光溫暖燦爛。
鄭曉光
作品構圖古橋與山體渾然一體,整體幽靜和諧,以大面積灰色調為背景,一束光投過云層直射而下,對比十分鮮明,有美感有意境。
李哲
作者在云層遮住太陽的瞬間抓拍了古橋,落日浮橋像琴鍵一樣敲擊著江水,即突出了古橋的歷史韻味,也突出了江水的靈活韻律。
周躍
三孔跨越的古橋,在穿刺光和河水滔滔下顯得更壯觀。古人的雄心和苦心使后人更加敬仰。

網絡人氣獎


霍山道士沖古橋      作者:姚新潮 

萬安橋      作者:陳樹堯

步瀛橋      
作者: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生天佑國際黨支部

評委陣容
王欽友
中國攝影家協會 會員
四川瀘縣攝影家協會 主席
四川省作家協會 會員

何旭輝

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風工程研究中心和古橋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杰出和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湖南省科技領軍人才、湖南省普通高校科學帶頭人、湖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鄭曉光

新聞紀實攝影師,人民圖片、《求是》圖片、視覺中國、IC Photo簽約攝影師,畢業于中南大學,長期從事新聞紀實攝影,作品多次在新華社、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新聞網、中國日報、中國青年報等中央媒體發表。

李哲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筑系主任。長期致力于歷史建筑保護與修復研究,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7項,主持國家級、省部級重點文物建筑修復設計15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相關論文5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參編3部。近年來,加入中南大學“詩話橋梁”跨學科研究團隊,致力于湖南古代橋梁歷史的研究。

周躍

原在北京市科協信息中心工作,網站編輯。2000年開始學習攝影,善長舞臺、T臺及室內體育攝影。中央芭蕾舞團特約攝影師、中國國際時裝周特約攝影師。

      我們將于近期舉辦線上交流會,由獲獎者在線講述獲獎作品中古橋的文化背景、奇聞軼事以及拍攝中的感受,通過這種方式講好中國古橋故事、傳承中國古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