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6日,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下稱基金會)主辦,河北省趙縣人民政府、北京建筑大學承辦的“第六屆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河北趙縣舉行。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原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基金會主任王志珍,河北省政協副主席葛會波,交通部原副部長王展意,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基金會古橋委員會主任鳳懋潤,石家莊市政協副主席葛瑞芳,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張建新,基金會秘書長茅玉麟,北京建筑大學原校長朱光,趙縣人民政府黨委書記王建海、縣長張敏周及80余位古橋專家和愛好者出席了會議。與會專家實地考察了趙州橋、永通橋等。
 

      王志珍主任代表基金會向會議召開表示祝賀。她指出,基金會古橋委員會是為繼承茅以升先生的遺志,深入研究中國古橋的科技成就和歷史文化內涵,以促進我國橋梁事業的發展和推進古橋保護利用。趙縣是一座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擁有舉世聞名的趙州橋。趙州橋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橋梁建筑中的瑰寶。相信在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各位專家的努力下,古橋研究和保護事業一定會取得更大成就。
 
 

      鳳懋潤主任在致辭中說:“在這個時代,不創新就沒‘戲’!與此同時,不繼承傳統就沒有‘根’!毫無疑問,古橋研究和保護工作是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科學發展的正能量和軟實力”。張建新副司長在講話中肯定了"古橋保護是中國文物保護的重要板塊之一。"
 
 

      會上,鳳懋潤主任為"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古橋研究中心"授牌,并向新增聘的九位委員頒發了聘書。
 
 

      茅玉麟秘書長作古橋委員會工作報告,介紹了近年成績、重點工作及未來的古橋工作展望,除繼續積極主動向中央、地方有關部門申請古橋研究課題,繼續探索和配合中國古橋的申遺工作,充分發揮古橋研究中心作用外,還希望開辟"互聯網+古橋"的新模式,并開展調查研究,對全國古橋專家隊伍情況進行摸底,建立起全國范圍的古橋研究隊伍。

      王展意副部長、孔慶普先生、陳寶春院長等11位專家從不同的視角闡述了中國古橋研究的指導思想、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介紹了中國古橋的建筑技藝和典型風格。會上印發了《第六屆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匯集了幾十位古橋研究與保護專家和愛好者的論文,在古橋研究與保護方面提出很多重要的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