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志保
在我國的民間有一批對古橋有著濃厚興趣并積極參與研究和保護者,他們的事跡很生動,更使我感動,使我油然而生出一種深深的敬意。盡管我所知道的人和事跡寥寥無幾,也禁不住要說出來,以表我由衷地贊揚,只能是我知道多少說多少,肯定是掛一漏萬,還請見諒!
一、極力保護。他們從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出發(fā)積極參與研究與保護工作,這里特別應該提到的是孔慶普先生,今年是86歲。1987年盧溝橋作為文物保護了起來后,要進行一次維修,當?shù)赜嘘P部門認為,既然是作為旅游景點,就應該把橋面的石板都換成平整的新石板,候仁之、孔慶普等專家學者都堅決反對,兩種意見針鋒相對,堅持不下。后來是羅哲文先生來了一個折衷意見,把兩邊換一換吧。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是中間是充滿歷史滄桑的舊石板,兩邊是平整的新石板;由于是孔慶普先生主持施工,他不顧有關部門反對在橋堍處留下了大量的舊石板。這真是一件千古功勛,給后輩留下了的是歷史真跡!
這里還需提到一位古橋研究與保護做出重大貢獻的夏祖照先生,他在浙江省天臺縣工作期間,負責修建了四座大橋,義務為農(nóng)村設計了大小橋梁80座(含退休后30座);他為考察古橋走遍了1018個行政村,發(fā)現(xiàn)了古代稀有的“懸鏈線三折邊拱橋”,他一再告誡當?shù)卣c村民:“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可要保護好啊!”他的發(fā)現(xiàn)連接了石拱橋發(fā)展中的一段鏈條,列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梁卷》。受到著名橋梁專家鳳懋潤、唐寰澄高度贊揚,茅以升科教基金會授予了“古橋研究與保護積極貢獻獎”。去年,出版了《古橋神韻》一書,受到各方面的好評,《中國交通報》文化版頭條刊登了他的事跡,并配發(fā)了編者按。
二、著書立說。古橋委員會的成員都有很好的著述,可以說都是傳世之作。我是拙眼尋寶,僅舉幾位。上海青浦的謝天祥先生,著有《江南古橋之粹·青浦古橋》等,他更是建造個人橋梁博物館的首創(chuàng)者,當然,現(xiàn)在有個人出資100萬建造當?shù)貥蛄翰┪镳^,這是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有關古橋著述方面是各有千秋。福州陳鎮(zhèn)國先生于2007年以9萬元自費出版了《福州十邑古橋》,又于2011年出版了《福建木拱廊橋》,且圖片精美,都是自己拍攝的,我就看到他在浙江慶元縣涉水拍攝蘭溪橋的正面和下部結(jié)構(gòu),當時他已66歲了。楊古城先生所著的《寧波老橋》很有水平,我從網(wǎng)上買了一本,值得一讀,并認真學習研究。就我而言,最敬重的是於賢德先生,他所著的《中國橋梁》一書,內(nèi)容豐富,文字精美,論述深刻,比賦寓意自然流暢,尤其是沒有故弄玄虛、咬文嚼字之煩,是科技與文藝融合的杰作。我是認真讀了幾遍。有時還從中汲取靈感和表述技巧,當然不是抄襲!叫做:“取意不取句”,“索盡千家尋佳句,匯成一片作新詩”,借鑒別人的寓意,翻新自己的創(chuàng)意!
三、實地勘測。這方面的事跡很多,我只能略述一二。北京有一位梁欣立先生,著述頗豐,是著名的北京民俗專家,其中之一是《北京古橋》,他實測了256座古橋,這是一個宏大的工程。開始時用5米鋼卷尺插棍一段一段的測量,接著是夫妻二人拉著皮尺量,后來自費買了德國蔡氏公司的紅外線測量儀進行測量,他還買了對講機同夫人聯(lián)系。他常常為調(diào)查一座橋費盡心機,比如故宮里的幾座橋,是通過了好幾道關口才得以拍照、測量的。更可貴的是他不鋒芒畢露,也不張揚,他這些情況都是我一再追問或隨同他外出調(diào)查時得知的。
以上這些就是我由衷的贊美,并為我的學習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