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普
洛陽旅人橋建于西晉泰康三年(282年),屬于有記載最早的石拱橋。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建于隋大業元年(605年)至大業十二年(616年),該橋是一座單孔圓弧形敞肩式石拱橋,跨徑37.00米許,矢高7.23米。根據橋梁結構技術發展規律,中國的石拱橋應該始于隋大業元年(605年)以前500—1000年。
鑒于古代橋梁各部構造的名稱過于繁雜,不便實用,為簡化古橋構造名稱和統一應用術語,1951年4上旬,北京市建設局與交通部科學技術研究所橋梁室,共商簡化古橋各部構造名稱事宜,商定由北京市建設局起草,交通部科研所和公路總局聯合審定后報交通部備案。
建設局起草后送交科研所,科研所有征求上海城市建設局和湖南、陜西、四川三省公路局意見,是年7月下旬,通過“古橋各部名稱重新命名”和“古橋常用術語”。隨后,上報交通部備案。1951年12月1日,由公路總局向全國公路部門和城市建設部門發文,頒布實行。
茲將古代橋梁各部名稱重新命名摘抄如下。
(1)橋身:橋梁中部的主體部位,稱為“橋身”。
(2)橋堍:橋身兩端以外的部位,稱為“橋堍”。
(3)橋面:橋堍和橋身的上面統稱為“橋面”。橋身段金邊外沿之間最短水平距離,稱“橋寬”。地伏之間最短水平距離,稱“凈寬”。
(4)橋長:沿橋面中心線,橋頭平牙石(無平牙石的橋梁,按地伏端)之間水平距離,稱“橋梁全長”,簡稱“橋長”。橋身段(金邊折角之間)的水平距離,稱“橋身長”。
(5)橋欄桿:橋面及橋堍兩邊的攔護設施稱為“橋欄桿”,橋欄桿的作用是,攔護、標志、裝飾。
常見橋欄桿有三種,一是“節間式”,二是“羅漢板式”,三是宇墻式。節間式欄桿中的立柱稱望柱,望柱的上部稱“柱頭”,中部稱“柱頸”,下部稱“柱身”。望柱之間的板式部件稱欄板,欄板有尋杖下鏤空式和實體式兩種。尋杖下鏤空式欄板上頂稱“尋杖”,尋杖下面的裝飾物,稱“云拱”和“癭項”。實體式欄板的兩面或一面有雕飾。欄桿兩端的部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抱鼓石”,另一種石獸。羅漢板式橋欄桿,中間的板式部件稱“欄板”,兩端部件稱“抱鼓石”。宇墻式欄桿有磚砌式和石板式兩種。
(6)地伏:橋欄桿下面的底座,稱為“地伏”。
(7)金邊:設置于地伏下面的外出檐石件(單層或雙層),稱為“金邊”。單層金邊的石件稱“仰天石”,雙層金邊的上層石件稱“仰天石”,下層石件稱“托石”。
(8)橋臺:橋梁兩端的下部結構體,稱為“橋臺”。橋臺的形式有,帶燕翅(古籍中用“雁”)型、凹字形、一字形三兩種,燕翅型前面的承壓部分稱“前墻”(古稱金剛墻)。前墻兩側的八字墻,稱為“燕翅墻”(古稱順水金剛墻)。燕翅墻上的石雕獸,稱“鎮水獸”。凹字形橋臺兩側的直墻稱“端墻”。
(9)橋墩:多孔橋中間的下部結構體,稱“橋墩”。橋墩上游端呈尖形的構造體稱“分水體”俗稱“分水尖”(古稱順水金剛墻)。中間承重部位稱“墩身”(古稱金剛墻),下游端稱“墩尾”(古稱順水金剛墻),墩尾的上面稱“鳳凰臺”。
(10)側墻:橋身兩側,拱碹以外的擋墻,稱“側墻”。兩孔拱碹拱腳之間(側墻的底部)部位稱“撞碹”。
(11)翼墻:橋堍兩側,側墻以外的八字形擋墻,稱“翼墻”。
(12)拱碹:石拱橋上部結構的主體構造,稱“拱碹”,拱碹的內部稱“主拱圈”。拱碹兩邊的砌體,稱“護拱”。拱腳之間最短水平距離稱“跨徑”。拱腳水平面至拱頂的垂直最大距離,稱“矢高”。
(13)碹臉:拱碹兩端的外立面稱“碹臉”,碹臉外緣鏨出的裝飾線稱“拱眉線”,安裝在碹臉外邊的裝飾石件亦稱“拱眉石”。碹臉上頂的一塊石件稱“龍門石”,龍門石如果是石雕獸頭,稱“龍頭”,古稱“ba(左蟲右八)xia(左蟲右夏)。
(14)海墁:橋孔內及其上下游河床的鋪墁構造物,稱“海墁”。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