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普
1951年7月下旬,交通部科學技術研究所審定“古橋各部名稱重新命名”和“古橋常用術語”。
茲將古代橋梁常用術語摘抄如下。
(一)橋梁養護工程的術語,古代分,修葺、重修、重建三級。(1)修葺相當于小修和維護工程。(2)重修相當于中修和大修工程。(3)重建相當于翻修工程。
(二)關于古橋結構中的術語
1、木梁橋——用木材建成的梁式橋稱木梁橋。(1)復合梁——用雙層圓木組成的梁稱“復合梁”(亦稱疊合梁)。用復合梁建成的橋稱“復合式木梁橋”。(2)懸臂式梁——在縱梁的兩端下面(橋臺上和橋墩上)設置單層或多層懸臂梁(各層懸臂梁之間橫向疏鋪若根墊木),如此構成“懸臂式梁”。用懸臂梁建成的橋稱“懸臂式木梁橋”。(3)撐架梁——在縱梁的下面附加一對木斜撐,如此構成“撐架梁”。用撐架梁建成的橋稱“撐架式木梁橋”。
2、石梁橋——用石材建成的梁式橋稱“石梁橋”。(1)懸臂式石梁——在石板梁的兩端下面(橋臺上和橋墩上)設置單層或多層懸臂石梁,如此構成“懸臂式石梁”。用懸臂石梁建成的橋稱“懸臂式石梁橋”。(2)撐架式石梁橋——在橋墩上安裝一對向外傾斜的石板,形成以對斜撐,其間砌筑石板,構成倒梯形立面構造。上面架設石板梁,構成“斜撐式石梁橋”。
3、石墩臺木梁橋——下部結構用石料建成,上部用木材建成的橋梁稱“石墩臺木梁橋”。其中,懸臂式木梁和撐架式木梁的結構形式和做法與木梁橋基本相同。
4、石拱橋——上部結構為石拱結構的橋梁稱“石拱橋”。(1)半圓形縱聯式結構——拱碹石全部按照順河方向做奇數排列。(2)半圓形鑲邊縱聯式結構——拱碹的兩端各鑲一層圓弧形石板(奇數塊),弧形石板稱“碹臉石”,主拱圈拱碹石按順河方向做奇數排列。(3)半圓框形縱聯式結構——由若干道(偶數)縱聯石和若干(奇數)塊碹臉石組成框架,框內的拱碹石按順河方向排列。(4)半圓框形并列式結構——由若干道(偶數)“縱聯石”和若干(奇數)塊“碹臉石”組成框架,框內的拱碹石按并列設置。(5)半圓形分段并列式結構——拱碹石分成若干(奇數)段,每段并列設置。(6)半圓形縱聯分段并列式結構——若干(奇數)段并列的拱碹石之間,各置一道(偶數)“縱聯石”。(7)半圓形并列式結構——半圓形拱碹石按照順橋方向并排成若干道拱碹。(8)圓弧形并列式結構——圓弧形拱碹石按照順橋方向并排成若干道拱碹。
5、磚石混合結構拱橋(簡稱磚石拱橋)——拱碹的“主拱圈”采用磚石混合結構,碹臉及其它部位均采用石料建造的橋梁。
6、橋臺——橋梁兩端的下部結構稱“橋臺”。(1)帶燕翅型橋臺——橋臺前面的石墻稱“前墻”(古稱金剛墻)。前墻兩側的八字形石墻稱“燕翅墻”(古稱順水雁翅)。(2)凹字形橋臺——前墻兩側的石墻垂直于前墻,前墻兩側的墻稱“端墻”。(3)一字形橋臺——前墻與石砌河岸連砌為一體的橋臺。
7、橋墩——多孔橋梁中間的下部結構稱“橋墩”,橋墩分上游端、主體、下游端三部分。(1)橋墩上游端——上游端有尖形、圓形、和方形三種形式,大部分前方呈尖形,稱“分水體”,俗稱“分水尖”。(2)橋墩主體——中間段屬于承受壓力部位,屬于橋墩的主體。(3)橋墩下游端——下游端有尖形、圓形、和方形三種形式,其頂面統稱“鳳凰臺”。
8、古橋基礎——承受橋梁下部結構重力的結構,稱橋梁“基礎”。(1)梅花樁基礎——上面是一層或兩層石板鋪砌的平臺,下面是密布的小木樁,好似朵朵梅花,故稱“梅花樁”。(2)獨立木樁石板承臺基礎——下面是一組(若干根)木樁,樁頂上鋪砌單層或雙層石板構成承臺。(3)整體木樁石板承臺基礎——下面是木樁,樁上鋪砌單層或雙層石板構成整體大承臺。(4)整體木樁木板承臺基礎——下面是木樁,木樁上平鋪一層木板,木板上鋪砌單層或雙層石板構成整體大承臺。(5)整體木樁圓木承臺基礎——下面是木樁,木樁上平鋪雙層(橫順)圓木,圓木上鋪砌單層或雙層石板構成整體大承臺。(6)石板實體基礎——用多層石板砌筑成整體基礎。
[注] 研討木梁橋時,定順橋方向為“縱”,順河方向為“橫”。研討石拱橋時,按照南方三省一市的意見,又定順河方向為“縱”,順橋方向為“橫”。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