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楨
楓橋舊稱封橋,位于蘇州市西北七里小鎮橫跨于京杭運河的支流上,唐代詩人張繼科舉落第,夜泊橋附近,不快樂的心情中夜聽寒山寺的鐘聲,寫了《楓橋夜泊》一詩,久傳而不衰,封橋才改名為楓橋。
歷代詩人題詠楓橋的詩很多,真所謂“畫橋三百映城,詩里楓橋獨有名。”
《楓橋夜泊》張繼所寫詩,文人墨客曾提寫過五次是寒山寺張繼詩碑始于宋仁宗時的翰林院學士王圭之手,立于橋旁,后年久遺失。第二詩碑是明代文人文征明所書,因年久至今已無存了。第三塊詩碑是清代人俞樾所題寫,俞樾是現代文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俞平伯的曾祖父在此詩碑中曰:“寒山寺舊有文侍詔(筆者注:文征明官職侍詔)所書。張繼《楓橋夜泊》詩,歲久漫漶,光緒丙午,筱石中承于寺中新葺數楹,屬余補書刻石。”說明文征明所書的詩碑已漫漶而從題寫雕刻的。第四塊是民國三十六年張溥泉(單名繼)所書寫,黃懷覺手刻的?!稐鳂蛞共础吩姳吮姾笾性疲河噘砟『剿聞氽E,頻年往來吳門,迄未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與唐代題《楓橋夜泊》詩者相同,囑此書碑鐫石,惟余名實取恒久之義,非妄襲詩人也,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淪州張繼。聲明唐代張繼與民國張繼的軼事一樁。第五塊詩碑是1993年書法家瓦翁書寫,時忠德鐫刻的。
自宋至今,歷朝有《楓橋夜泊》詩碑。
唐人張繼字懿孫,南陽人,(一說襄州),天寶進士,曾任校祠部員外郎,洪州鹽鐵判官,有《張祠部詩集》。”
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公元502-557年),唐初詩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寒山寺。寒山寺內唐朝所鑄的寺鐘早已失傳,寺鐘于明·嘉靖年間重鑄,聲音宏亮,可達數里之外,后來流入日本,但后來日本又送回一鐘,但已不是原物。
新中國建國后,日本友人常組團來蘇州聆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欣賞楓橋的景色和大佛殿中的歷代題詠詩,發展至今已在每年年底,多家旅行社,總要組織“元旦聽鐘聲訪華團” 多達數千人,他們在除夕之夜盤坐在寒山寺鐘樓的廣場上,一邊背誦著張繼的名詩,一邊聆聽著108下的鐘聲,以求在新一年里帶來平安和好運。
本人愛古橋、橋詩等文化,楓橋勘古橋中的集大成者,蘊藏文化味很是深厚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