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楨
文章介紹倪云璐、倪云璐故居和登云橋。
倪云璐(公元1593——1644年)字玉汝,號鴻寶、園客。明代上虞小越倪梁人,天啟二年中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崇禎十七年,農民起義軍攻落北京城,明朝滅亡,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他盡忠自縊。倪云璐是明朝末書畫家:書工行,草。用筆蒼骨勁爽,旁通隸、篆,集歷代諸家之長,自成一體,筆法以筆奇、字奇、格奇,被世人稱為“三奇”,又能韻足、意足、勢足,被世人謂之“三足”,他善畫山水竹石,喜歡水墨,水墨生葷之法蒼潤古雅、饒有風趣。
倪云璐故居位于倪梁村村河西,瀕河區域。據當地老人說“三百多年前的倪宅有九十九間走馬樓,大門朝南呈縱深向北推進的進士門第,進士門第的最北端即現存的大年廳。”大年廳是兩層木結構的古式樓房,現存兩間是倪家進士門第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筑,居住著倪氏嫡系后裔倪浩良先生和夫人石嬋貞大娘,保存基本完好,大年廳正南變成了一方方的宅基,一堆堆的瓦礫、空地,還有在近代興建在老宅基上的農家宅院,面貌不再是氣勢宏偉的進士府第般了,大年廳應有三間,與之毗連的一間已作改建,剩下的兩間是否是明代建筑也有待考證。
老人說“村河東即倪氏宗祠,在五、六十年代尚存殘恒的舊屋,因常年失修及廢棄。”現已為ΧΧ廠所代替,唯有村河上的兩座橋還在,倪梁橋又名老木橋居北,與橋東北角的大年廳相呼應;登云橋俗名三洞橋,位南,過三洞橋東行為倪茂宗祠正門。兩橋架在村上相距百米有余,說明倪家進七臺門縱深足有百米以上。
老木橋是單孔石梁橋,因為村河東區與西區相連大路改為通機動車大路時,改建為單孔鋼筋混梁橋。登云橋保留著古橋,未作改造。
登云橋三孔石梁古橋,自東向西各孔梁長2.6+3.2+2.5米,東西橋臺嵌入河沿石駁大路,各有一檔(東)、二檔(西)石級踏步的,與河道正交(現石級以改為斜坡道以通手拉車)。全長9.8米,橋面呈三折形,中孔南邊梁側刻有橋名和咸豐七年重修小學,全橋九條梁中唯西邊孔的南邊梁為鋼筋混凝土五孔板外均為原配石梁,橋面凈寬1.66米,東西邊梁孔縱坡3~4%。東西橋臺為分離式石柱和石梁組成的排架墩,并嵌入河岸石駁中,東臺石柱頂露出了榫頭,榫頭上墊有一塊淡綠色,風化度極重的墊石支頂著石蓋梁。兩石柱間填砌的塊石石面新鮮,說明村委對該橋常作修繕的。修繕中利用了咸豐七年以前的石料,在咸豐七年重修時中孔作了升高處理,兩個中墩是三板式石壁墩身,雙重石蓋梁臺帽,石壁墩身寬1.66米,石蓋梁臺帽懸挑長30~40厘米。登云橋小巧而完整,它是倪氏眾人過橋到祠堂祭祖的大路上橋跨、極有可能始造者是倪云璐的上代,至少是他的一代。始造為明代是無疑的,現橋為清咸豐七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