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楨
文章介紹了上虞現存的各式堤梁式橋,論述人類最早的橋梁式橋是石砩和石砩演變發展到當今具有水利、交通等多功能的樞紐,梁與橋的不同點,橋梁一詞是梁與橋的結合。
石砩是集聚溪中卵礫石出水面,橫貫溪流供人踩踏過溪的人工構筑物,是人類最原始的橋梁,古籍中往往以河梁謂其名。它為交通而構筑,因其不絕水但能使上流水變高,引以灌溉。至今上虞的溪流中仍傳承,故有交通水利功能,當今石砩已是為獲得水利而構筑。
蹬步又稱蹬步橋,是只具備交通功能的人工構造橋,是石砩的變種,屬堤梁式橋的一種。
堰,是在平原地區河道中具有蓄水和交通功能的堤梁式橋,它是以土代石為蓄水農作發展起來,一旦筑成便有了交通功能,是石砩向平原地處移植的堤梁式橋。
壩,是堰升華成的堤梁式橋,壩與河岸同高,方便了交通又能多蓄水,為控水防災。壩有涵閘設施,既控蓄水的水位,由專事機構管理。
拖船堰壩是堤梁式橋的最高形式,是近代社會重大設施的雛形,拖船堰壩是因為堰壩阻礙了航運的暢通,人們在堰壩的一端設置了拖船過壩(人力的或半機械的)的拖船道,使堰壩變成不阻礙航船通行的拖船堰壩。因此,它是集水利功能與水、陸交通功能于一身的社會重大的基礎設施。在上虞的拖船堰壩處,都是一個小集鎮、商貿、服務店家集聚。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是處繁華小鎮。拖船堰壩由控制水位的節制閘,蓄水堰壩體,拖船廊道和拖船設施(絞磨房、人力卷揚機房)三大部分魚貫組成,這種結構形式是現代大中型水利工程的雛形,如上虞市建在曹娥江上的上浦引水灌溉工程的上浦樞紐是由通航船閘、十七孔控水的漫水閘和漫水堰三個分部工程魚貫橫列曹娥江所組成。而船閘廊道上的公路橋、十七孔漫水閘的工作橋、漫水堰甲仗至昆侖公路中一段。
東漢經學家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著作中曰:“梁、水橋也。從木水,量聲。”“橋,水梁也。從木,喬聲,橋身高而曲也。”中國古代,東周春秋時,人們過溪河筑堤梁。梁是絕水的高出水面的。至漢代始有橋,橋很少,橋不絕水而高出水面,橋面與水面之間形成凈孔,橋是梁的發展進步而來。因此,一些古籍中把橋稱之天梁、虹梁、津梁哉。
以上說明先有梁而梁生橋,橋的發展廣大,產生了橋梁一字。而梁卻被叫作堤梁式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