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經過調查發現,始建于600年前(元朝)的二座上海市青浦區的古橋—迎祥橋、馀慶橋,其磚面、木梁、青石墩臺組合的罕見古橋梁結構,實與當前遍及國內外的橋面連續簡支梁橋原理如出一轍,較西方國家應用此原理提早了600年之久。
古橋文化由來已久,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份, 是古代文明中的一支。木橋、竹橋、石橋、廊橋、棧橋和鐵索橋等,布設在一條條江河溪流之間,為人民大眾開辟了一條理想的通路。這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一大創造。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努力,在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筆者主編的《嵊州橋梁圖志》(古橋)一書,正式出版了。書中介紹了118座古橋,是在全市178座橋梁中精選出來的。
中國古代木橋中,有一種橋孔立面呈多邊折線形券式橋,貌似拱的形式,因而常被人誤認為是“木拱橋”,因為其主體結構并未構成“拱結構”,所以不屬于拱橋,應該屬于“木桿件組合券式橋”。